李敏林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语文教师的语言是言语教育的语言,是充满形象性思维的专业语言。它注重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审美的活动,这是其他学科很难拥有的特点。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做到:一是饱含激情而具有号召力;二是条理清晰而环环可扣;三是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四是风趣幽默而富有启发性;五是抑扬顿挫而富有节奏。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语文教师的语言是言语教育的语言,是充满形象性思维的专业语言。它注重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审美的活动,这是其他学科很难拥有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也应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激情而具有号召力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而不至于使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
如在《春》一文教学中,于漪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东风浩荡、万物复苏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耳边就仿佛听到了解冻的小溪淙淙地流淌,报春的燕子细细地呢喃;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春为人们所喜爱,为人们所歌咏。朱自清的《春》妙笔传神,历来传诵不衰,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样的导语,用诗一般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语文教师要用饱含激情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潜在的纯真的感情,使他们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知识,受教育,明道理,懂人生;要以富有激情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条理清晰而环环相扣
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准确地表达所讲内容,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去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征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犹如一堆沙子,没有一点黏性,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同时,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语文教师要抓纲张目,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使整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
首先,课堂语言要浅显明白。要在每一个40分钟下来,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组织,应该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应极力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的、罕见的方言词和文言词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语言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其次,课堂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且言简意赅。竭力使字、词、句等各级语言单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不说半截句,不含糊其辞,也不拖泥带水。再次,教师在课堂中举例、取喻都应是学生易于接受且是喜闻乐见的东西。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举例、取喻来进一步说明问题的目的。
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风趣幽默而富有启发性
趣味和幽默可以说是课堂语言的双臂。它们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启迪学生的智慧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诗经》里的“赋”与“兴”手法的运用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才能古今沟通?教师在讲“赋”和“兴”时可以引入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可引用《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直接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教师可引用“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的歌词,讲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浅显易懂,学生容易接受。
当然,我们提倡课堂语言应该富有趣味性,而不是要教师专门讲笑话,哗众取宠,来迎合学生。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就要广采博闻,多积累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然后恰当地引用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五、语文课堂语言应该抑扬顿挫而富有节奏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相反,如果语言平平,毫无生气,学生就容易昏昏欲睡。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因此,语文教师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指点迷津的向导;语言艺术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参考文献:
[1]宁鸿彬.宁鸿彬文选,[M],漓江出版社,1996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3]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