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飞 徐艳红
【摘要】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健全心理结构的人才;当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构建学生心理结构金三角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状态;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应找寻原因,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完善心理结构,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关键词】心理结构金三角 智商 情商 德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竞争愈加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会愈来愈大,而保持平衡的心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对人的培养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注重智商、情商、德商的全面培养和发展。这也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培养具有健全心理结构的青少年。那么,什么是健全的心理结构呢?
健全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认知元素、情感元素和意志元素三种,也即心理结构的金三角。认知因素也称为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也称非智力因素。智力商数反映了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情商体现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的发展水平,包括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移情能力等。德商,就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商数,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质。就是指测定人的道德素养的一种指标,具体是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当时社会所公认的道德操守、行为规范,它包含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理解和以此为指导而在个人心中形成的道德品质观念。 只有使孩子的智商、情商、德商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灵魂健全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儿童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在他的《道德智商——成为灵魂健全的人》一书中,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问题,进行了饶有趣味而又发人深省的探讨。他认为,一个孩子聪明与否,不仅表现在智商方面,而且表现在他的“德商”,即他的道德行为、待人接物以及为别人设身处地着想等方面。如果只有智商而没有德商,就是一个灵魂不健全的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随着人的心理发展,知、情、意应该是同步发展的。但是,由于家庭等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青少年会出现一些偏斜心理结构,即三元素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目前,学生群体中不断出现的逃离、出走、滋事、自杀、越轨、违法行为、心理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变态人格等问题,不时地向家长、学校、社会袭来,成为当今我国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学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迷惘、困惑、孤独、寂寞、苦闷、凄楚、悲哀、惆怅、失落、压抑、骚动不安、自信动摇、茫然空虚,等等。研究表明,几乎全部的青少年犯罪,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接受家庭、社会的道德教育,相反却接受了许多来自家庭、社会的色情、暴力等犯罪现象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成人犯罪,其行为直接与儿童时缺少道德启蒙有关,原因在于他们的智商、情商与德商三角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并健康成长,取决于才能与品性两种素质是否完备无缺,发展是否平衡。他说,德才兼备并和谐充分发展之人是圣人,无德缺才之人是愚人,德的发展强于才的发展之人是君子,而德的发展弱于才的发展之人是小人。这种观点与当前美国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美国心理学者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个人成功因素中80%的作用在于“情商”,而只有20%的成功因素是“智商”。司马光的“德”即品性,与“情商”相当,而“才”即才能,与“智商”相当。换句话说,只有“情商”与“智商”充分发展并相互协调的人才能成为天才与伟人,“情商”、 “德商”、“智商”都较低又不愿发展的人是蠢人,“智商”中等但更重视“情商”发展的人将来能成为人才,而只注意发展“智商”不注意发展“德商”、“智商”的人最终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一、智育、情商教育、德商教育的围城现象
1.家庭的围城现象。“逼孩子吃苦,怕孩子吃苦”是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围城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过分注重智能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在学习上,为了青少年的前程,逼青少年吃苦;在生活上,为了补偿青少年而施与无尽的关怀,怕青少年吃苦。这一逼一怕,却导致了父母们“爱的错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9岁四年级小学生夏斐,因学习成绩问题被亲生母亲棍打致死;沈阳市8岁小学生王小川因顽皮未用心学习,被恼怒的父亲踢死;贵阳市7岁小学生谢晔因贪玩忘写作业,被父亲用烧红的火杈烙伤多处;武汉市11岁的5年级小学生夏辉因一次逃学,被疼爱他的父亲活活吊死。是父母不爱自己的骨肉吗?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不好吗?不是。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使家长早已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使青少年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才学优势,从小就对青少年进行各种学习和技能的训练。父母们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下,也发出了无奈的悲叹。为了能跨入大学门槛,父母们逼青少年玩命复习考个好高中;为了能进入高中之门,父母们逼青少年拼命学习考个好初中;为了能让青少年上个好初中,父母们逼青少年从小努力学习……以高考为中心的教育制度不彻底改变,“逼孩子吃苦怕孩子吃苦”的围城现象就不会消失。
2.学校的围城现象。学校里的小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会考、中考、高考等名目繁多的考试,排名次、开家长会等,学生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于是,压抑、郁闷、自卑、敌对、偏执等不良情绪困扰着学生们,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没有时间去放松调整。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们过去的教育,曾经过分强调智育,迷信高智商。事实上,高智商并不一定能造就成功,高智商的儿童在将来的事业、生活、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中的表现才能让人担忧。例如,敖志刚,一位本来有很好前途的中科院化学所研究生,只因为女友拒绝和他继续交往,竟然用刀杀人。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虽然敖聪明,学习成绩优秀即智商很高,深受家长宠爱,但这种不良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使得他的性格发育受到极其不利的影响。在严重的生活事件中,他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的性格表现突出,行事过激,这说明他们的情商、德商不高。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更应该大力推行情商教育。高情商的人无论在学习或是事业上成功的机会都比较大,他们通常对生活充满希望,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较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然而,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如果缺乏社会公德,不能将自己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也更容易成为社会的高危因素。
我国的德育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明显跟不上时代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提倡爱国主义教育,而忽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家长和老师教导通常是你必须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这样做,造成学习上的成功者,却往往是生活上的失败者。父母老师们精心“培养”了一个个不堪心理重负的脆弱儿,他们能走进大学的门,却迈不进社会的门。这种“高智商,低情商,低德商”的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承受挫折。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三商水平
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的体会是:改变教育观念,学校应协调组织家庭、社会三力合一共同施教,提高学生的“智商、德商、情商”,并使“三商”互相融合、补充,是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实践中学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则是最终得以成功的关键。现代教育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统一起来。学校的教育必须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向未来延伸,尽可能地优化德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效协调,真正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高智商和高情商,又有高德商的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人才。
1.提高教育者的三商水平。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他无法取代榜样的力量。常言说得好,“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学校家庭教育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三商教育的必要条件。
2.加强渗透,寓教于乐,丰富课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校园生活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更能使学生养成健全的德性。人是在社会交往中彼此认识和评价并不断获得社会知识和掌握行为规范的,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精心设计的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双重意义的集体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道德观念、锻炼能力。
3.增强学生完善的自我意识。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参与意识和发挥主人翁精神,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高尚品格的渴望;另一方面,教育学生主动寻找自身三商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克服这些弱点。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
综上所述,德商、情商教育是一项很复杂的过程。一个人的成才过程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要从实践中学习,从小事做起,在日常行为中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我素养。也就是说,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注重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不断提高德商、情商水平,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建设,把“情商”、“智商”、“德商”的提高寓于素质教育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情商”、“智商”、“德商”的提高,应该是同步的,不可分割的。虽然在运用它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各有侧重,但是运用它们所形成的合力,对素质教育将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才能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获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旭飞.提高三商走向成功[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2]王旭飞.德商·智商·情商教育[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