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兵 吴远军
摘 要 本文根据永春县1970年-2007年度雷击事件的统计分析,从防雷减灾工作实际出发,就新农村建设的防雷减灾对策进行探讨,避免更多的雷击事件发生,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雷暴 防雷减灾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雷电灾害是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雷电灾害是仅次于暴雨和气象地质灾害列第三位的自然灾害。雷暴具有极强的破坏性,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每年我国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极为严重。雷暴的范围方圆达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高度可达8-15千米,持续时间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从雷暴的分布来看,陆地多于海洋,陆地雷暴多出现在午后,海洋中多发生在暖海流水域上空,并在夜间居多。
1永春雷暴的基本情况
1.1雷暴月变化基本情况
永春县位于北纬25.20',东经115.16',位于大陆气团和海洋气团的交界区域,北临戴云山脉,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山脉,年平均气温20.5℃。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县极端气候频发,雷电发生日趋频繁,平均年雷暴日63.2天,最早初雷日期出现在1998年1月14日;最晚终雷出现在1981年12月29日。永春县雷暴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逐渐增加,4-9月份是雷暴的高发期,从9月开始迅速减少,其中3-9月份约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4%,10月至次年2月只占全年的5%左右,雷电灾害给全县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1.2雷暴分类
永春县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一年四季常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量的暖湿空气吹向陆地,为雷暴的形成提供了巨大动力和物质条件。同时又处于台风活跃地区和梅雨带,也容易形成雷暴,是我国多雷暴地区之一,其雷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形雷暴。这种雷暴多见于山区,主要出现在午后14至17点钟。因永春地处泉州山区,地理位置特殊,由于局部地形影响,使上升气流增强,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而形成雷阵雨。
(2)台风槽雷暴。台风槽雷暴是指自台风中心向外伸出的低压槽中产生的雷暴。台风区外围(包括台风槽中)的空气高温高湿,具有较大的正不稳定的能量,在台风槽中,热力对流旺盛,又有一定强度的辐合上升运动,所以产生雷暴。
(3)切变线雷暴。永春县处于我国华南沿海一带,它的南部是西太平洋高压,北部多为西风带变性高压,位于这两个高压之间的切变线附近,会有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雷暴便在切变线附近产生。这种雷暴一般产生在4-6月份和9-10月份的午后至半夜,通常伴有阵雨、大风,有时也伴有冰雹、飚线或龙卷风,例2005年3月22日飚线过程,也是形成雷暴日数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1.3雷击灾害基本情况
泉州是多雷暴地区,据雷击灾害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我市发生雷击事件40起,死亡7人,受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从雷击事故现场情况分析,人员受到伤害90%是由于自家建筑物未装设放直击雷措施,电器设备损坏80%以上的是由雷电感应引起的。这说明建筑物不仅要装设直击雷防护措施,还要安装感应雷的防护措施。
2预防对策
2.1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项目应做好雷击损害风险评估
雷电损害风险评估是指以实现系统防雷为目的,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可能遭受的雷击概率及雷击产生的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计算,从安全和经济合理性出发,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为如何选择恰当的防护措施提供技术参考,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避免盲目性和无谓的浪费。
2.2加大防雷减灾宣传,增强防雷安全意识
通过中国气象报、“3.23世界气象日”、天气预报和电视媒体等各种有效宣传手段,对防雷减灾科普知识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和增强广大市民的防雷减灾意识,去除市民的麻痹大意和侥幸心里,最大限度的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结合福建省各级防雷机构收集的气象灾情统计制作的《雷击灾害汇编》,利用各种途径进行防雷减灾和有关法律规章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同时,加强与建设、消防、安检等部门的联系交流,增进合作,共同推进防雷减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3落实防雷安全定期检查、检测制度
落实防雷设施安全检查、检测工作,降低雷击风险,消除雷击隐患。结合5月份全市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情况,我县的易燃易爆场所和信息系统机房及重要的办公场所,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检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责令其进行整改。
2.4建立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处理方案
设立防雷安全管理责任单位,按规定建立健全防雷设施安全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积极落实防雷设施资格合格审查措施,认真搞好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成立雷击灾害事故处理和应急小组,一旦发生雷击事故,要在第一时间向气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分析雷击原因,提出针对性更强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