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民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口语交际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处下手。从实践出发,针对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提出一些口语交际的策略和做法,以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9-0036-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必须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口语教学几乎为零,许多教师甚至不知道口语教学为何物,口语教学用什么“教”?现就口语交际教学策略谈些看法。
一、交流的策略
1.角色引导。
课文中人物的对话部分是学生学习口语的平台。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重点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用心去感知、去体味,读懂对话背后的含意,并尽让学生把范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有的教师会说:我早就试过,效果并不明显。那么我说,你见过练几天武术,就成为武术家的吗?贵在坚持,时间长了,范文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乐读而善读。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如《变色龙》、《守财奴》、《威尼斯商人》等都适合采用分角色朗读的训练策略。
2.情景再现。
(1)学会待客:一天上午,有一位30多岁的衣着朴素的农村妇女来找你的妈妈,可只有你在家,你又是第一次见她,你怎样与客人对话。(2)学会祝贺:你的同桌成绩中等,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你怎样向他表示祝贺;你的爸爸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升了职或加了薪,你怎样向他祝贺。(3)商场购物: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商场,让学生们把带来的东西都贴上价格,进行一场买卖交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准确的交流。(4)自我介绍:可以模拟新生联欢会,新同学之间相互介绍;也可以设置家庭情景,同学之间随意沟通,通过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的变化,来提高学生从容应答的能力。(5)学会赞美:在大扫除中,你觉得××同学表现的非常突出,在总结会上你怎样说;你放学回家后,面对父母端上来的可口饭菜,你应该对他们说些什么。
3.信息感知。
组织学生开展“面对面”、“心理咨询”、“朋友”等栏目活动,学做主持人,学会在交谈中搜集对方信息的方法。
4.对话分析。
指导学生用录音机录下父母、朋友、师生之间的对话,分析哪些特定场合,哪些是得体的交流,哪些不是,并进行讨论。
二、倾听的策略
1.捎话游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7~9名学生,各组选一名同学用半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材料的信息不能少于5个),然后捎话给第2个人,依次类推,由最后一个学生向大家复述材料的内容,最后共同评出复述最准的一组。
2.言外之音。
学生分小组抽签,由教师读签上的内容,该小组学生听后回答问题,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倾听发言。
辩论能提高学生抓住要点和从容应对的能力,辩题可由学生自行拟订,也可教师指定。如:成绩重要吗?当班干部好不好?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吗?
4.听力竞赛。
在课堂上播放新闻广播、新闻短片等,然后让学生复述其内容,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也可以分别到车站、广场、商店、集市等不同地方,听不同人的谈话,然后回来复述或写短文;或以采访的形式进行速写记录,最后通过竞赛的形式进行评比,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表达的策略
1.实地表达。
(1)上街宣传:教师根据节假日确定一个主题,如5月1日的“国际劳动节”,10月1日的“国庆节”等,让学生结成小组上街宣传,锻炼他们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量。(2)到店铺去向店主和店员调查他们的甘苦。(3)在教室内布置一个义卖市场,向人们介绍义卖的意义。
2.课堂提高。
(1)即席发言,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学生克服在众人面前的害羞心理,培养其机敏的思考和流畅的表达。(2)编故事,可以将平时耳闻目睹的事经过整理加工,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3)对话训练,如可评论相互喜欢的电视剧或动画片,或互相评论对方的作文等。
四、应对的策略
1.课外参与。
(1)“小说客”。某学生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粗暴,孩子比较苦恼,班内组成小组,利用星期日的时间去这个同学家中说服家长。(2)“小纠察”。利用假期上街,学习交警纠正违章,指挥交通。(3)“小记者”。农村的中小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田间地头去采访,获得比如今年的庄稼长势、农药的价格等信息。(4)“小招聘”。把教室内布置成一个人才招聘现场,可以招聘班长、学习委员或各小组组长等。
2.课内培养。
(1)即兴演讲。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演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能力。(2)多媒体交换评述。在课堂上准备多媒体,随着画面的变换,让学生即兴进行评价,以锻炼学生的应对和应变能力。(3)课堂问答。这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在课前把预设的不同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对问题作出解答。
【责任编辑 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