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樾在广西的诗歌创作

2009-10-19 09:07石天飞
山花 2009年16期
关键词:广西

石天飞 黎 鲜

徐樾字季桐,广东番禺人,生于1853年,“少喜为诗”(序),有《遗园诗集》行世,存诗800余首。 1865年,徐樾之父徐灏入广西巡抚张凯嵩幕;大约此时,徐樾也随父至桂。1875年四月,徐灏升道员,徐樾侍父航海入都,八月在京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此后徐樾回桂,游幕广西昭平、平乐、桂林等地。至1895年底离桂,徐樾共在广西生活了近30年。在广西生活期间,徐樾创作了大量题材丰富的诗歌,透出浓郁的广西风情和时代特色。

一、是佳山水能留客:广西山水诗

广西风景秀丽,徐樾主要活动之地桂林更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徐樾《遗园诗集》中,收录的广西山水诗有《独秀峰》、《叠彩山》、《系龙洲》、《印山亭》、《陡河》等30余首。其山水诗大多气势开阔,境界雄浑。如《独秀峰》:

一柱擎南国,巍然镇百蛮。孤标腾岭表,秀色出云间。钟毓灵光发,微茫大气环。昂头霄汉近,遥拱万重山。

先写桂林独秀峰一柱擎天,傲立天地之气势,再形其高耸入云之高峻秀美,转而述其钟灵毓秀仙气缭绕之雅姿,终写其顶天立地,傲视群山之貌,突出其地位。全诗层次分明,又“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极写独秀峰之雄、峻、秀,颇有气势,是众多咏独秀峰诗中的佳作。徐樾偏爱写形态高雄险峻之山和滩险湍急之水,尤其喜写以“龙”、“马”、“牛”命名之山、水。如《马山》、《龙影岩》、《二龙滩》、《系龙洲》、《黄牛汛》等。仅就名称,已给人气势宏大之感。

当然,徐樾广西山水诗中也不乏小巧精致、玲珑秀美之作。如《杉湖曲》十二首,即是一组精致清新的七言绝句,极写桂林杉湖美丽迷人的风姿。从杉湖的四季、晨昏、天气、湖水、鱼儿、湖边人家、湖边树木、湖中荷香等不同景象,到湖角小亭对弈休闲,到感慨杉湖古今变化,到思恋杉湖、再约杉湖,诗人于组诗中全方位、多角度对杉湖进行了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抒发了对杉湖的爱恋,体现较明显的层次感。如其一:

古榕树下住三年,日向浓阴深处眠。风叶乱飞晴似雨,苍龙倒影出湖天。

湖光、天色、古榕,浑然一体,美不胜收。其二:

千年老树影婆娑,也似监门阅客过。昔日冠裳来往处,于今车马已无多。

虽然老树千年而益健,但婆娑树影只会让人更生一层车马无多的惆怅。其五:

澄天一碧影涵虚,风静波平镜不如。水面忽惊浮雨点,万星齐动一湖鱼。

南国的雨说来就来,雨点落在湖面,与浮头的数不清的鱼儿一起,让杉湖有了别样的生动,温柔恬静中加了一些调皮可爱。

徐樾广西山水中也有描写行旅行的,亦即在行旅中写山水,如《夜泊雒容》、《上滩》、《夜泊滩下作》、《夜泊马滩》、《雨行二首》《兴安道中五首》《重至平乐感赋》等,写漂泊之辛苦艰险和落寞悲凉,写思家之切、念亲之深,反映了封建幕僚制度下文人的辛苦压抑。“明知世途险,胡为重行役?”(《上滩》)仕途虽苦险,仍不得不奔波劳累,背井离乡,令人心酸。如《重至平乐感赋》:

无心云自去,有约雨重听。花竹迎人笑,峰峦向我青。春归三月柳,风动一池平。来往浑如燕,萧条毛羽零。

云无心而雨有约,闲适自然而清新浪漫;花竹和峰峦都生动起来,似乎是为欢迎老朋友的到来;阳春三月,柳树青青,春日的柔风甚至吹不皱池水。

徐樾山水诗中的用典,恰到好处,贴切浑然,可谓一绝。如《兴安道中五首》其三:“至今感行路,遗爱说甘棠。”诗人由桂林取道漓江往兴安县,途经灵川县江头洲村。江头洲村地处漓江重要支流甘棠江上游,村中居民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周敦颐的后裔。周敦颐第14代后人于明弘治年间由湖南道州迁徙至此后,因周敦颐的散文名篇《爱莲说》而环村种植莲花,并在村头建周氏祠堂,命名为爱莲祠堂。此诗句将《行路难》、周敦颐《爱莲说》、甘棠江、召公歇息甘棠树下之典、《诗经·召南·甘棠》怀念召公等诸多因素,融合得紧密而巧妙,简洁而自然天成,几为绝唱!

二、现实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交响: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时事诗

71882年,法军侵略越南,并于1883年底进犯我境。清朝被迫于1884年正式对法宣战,中法战争全面爆发。而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则是中法之间陆上战争的主战场和最前线。其时徐樾正游幕广西,他写下了《遣兴六首》、《招兵马行》、《操兵行》、《观射》、《偶作三首》、《再遣兴四首》、《边将行》、《蛟水行》等诗篇,对战争进行了真实记录和真切描写。

如《遣兴六首》组诗作于中法战争在广西打响之初,其二指责法军背弃公约:“按兵徒惜开边衅,奇计旋闻负旧盟。”其三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建立功勋:“莫笑功名头已白,伏波铜柱没榛菅。”同时又为国力之弱忧虑:“挽运尚迟天庾粟,租庸难继水衡钱。”急切盼望早日打败侵略者:“北平飞将在,消息问何如?”其四则述了马尾海战等主要战斗情况:“海上传烽昏马尾,江间骇浪走鱼雷。”为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而满怀信心:“催来直北军符速,又见征南幕府开。老将威名兼远略,安危全局寄澎台。”其六则对冯子材寄予厚望,鼓励他再建功勋:“中兴诸将尽封侯,干济应纾宵旰忧。百战尚余颇牧在,一时难与范韩俦。南山归卧耽泉石,北阙趋朝拜冕旒。寄语高凉冯刺史,军锋何日定交州?”

1884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后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徐樾此时作《招兵马行》,对士兵的命运寄以深切的同情:“昨闻关外重招兵,壮者不返弱者行。白骨累累战血碧,春草不绿河流腥……马归刍秣恐失时,兵死骸残更谁问……死愿化为将军马,凌烟阁上同千秋。”作者还对我军的威武,士兵的英勇作热情描写和赞颂,如《操兵行》从操兵的场景、队伍的形状、士兵的装束和神态、士兵操练的情景等角度,细致全面描绘了我军的威武,给予热情的赞扬和鼓励。作者还在其他诗作中鼓励将士打败侵略者,保卫国家:“横海功名自古雄,早晚看君引飞鞚。”(《观射》)“驱车逢瘴雨,走马上云台……知君饶武略,战鼓不须哀。”(《送人关外从军》)

1884年3月,冯子材率领部队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后,又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巴黎茹费理内阁也因此倒台。徐樾在《再遣兴四首》其四中记录了清军此次镇南关大捷:

旌旗射日马衔环,闻道将军破虏还。毡幕人归空北垒,铙歌凯奏入南关。重来城郭经三月,依旧山川定百蛮。莫笑功名头已白,伏波铜柱没榛菅。

然而最终,中法战争以“清朝不败而败,法军不胜而胜”结束,清政府派李鸿章为代表,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为此,徐樾只能叹息:“不堪回首越王宫,海色边尘泪眼中。一寸山河归瓦砾,只余秋草怨西风。”(《边将行》)

因为诗人身处广西,亲身经历了中法战争,这些诗歌写得非常真实真切,其内容与史实互相印证、互相补充,为后人深入了解中法战争的经过和场面提供了具体生动的细节。这些诗歌,既丰富了中法战争文学的宝库,也是考察中法战争的重要史料,是考察镇南关大捷等广西军民抗法战役的重要史料。

徐樾的广西时事诗,多为歌行体或组诗。如《操兵行》、《招兵马行》、《边将行》、《蛟水行》、《海舰行》、《平壤行》、《沈阳行》、《台澎行》、《铁棍歌赠高守中》等属歌行体,篇幅较长;而《遣兴六首》、《偶作三首》、《再遣兴四首》、《送张丹叔巡抚归里四首》诸诗,则采用组诗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叙写,同时往往以议论入诗。诗人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记录了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作者亲历战争,满怀激愤,心忧家国黎民,其时事诗感情真切而悲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国家不幸诗家幸”( 赵翼《题元遗山集》),徐樾的广西时事诗,生动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深沉忧虑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真可堪称“痛史”,是现实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交响。

三、民族性与开放性:咏物诗

徐樾在广西创作的咏物诗,既有吟咏广西地方风物、民族风俗者,又有对国门被打开后涌入的新鲜事物的记叙和感叹,表现了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如《铜鼓歌》描写的是广西民族艺术品铜鼓。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云:“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两人并行,以手拊之,声全似鞞鼓。”广西少数民族将铜鼓用于求神、庆祝、祭祀等活动。徐樾《铜鼓歌》中写到了瑶人用铜鼓祭祀时的装扮、动作,“椎髻跣足,穿环插羽,鬅鬅鬙鬙,狰狰狞狞”,接着介绍了铜鼓的出土及其状貌,交待了铜鼓的来历和传说以及铜鼓的价值等。《铜鼓歌》不仅具有文学方面的意义,也具有民族学、民族艺术方面的意义。

《火轮船歌》、《电线行》等,则是歌咏描写新生事物的作品。如《火轮船歌》,“海滨巨舶高嵯峨,屹立照水生金波。洪涛咫尺失沧海,长风万里无江河。乍惊入眼势突兀,奇巧一一烦睎睋。层楼崔嵬拥鳌脊,仓房栉比排蜂窝。”描写了火轮船体积之巨大、气势之雄伟;“篙楫不藉群力勇,牵缆安用千夫驮。发机鼓焰气动荡,青烟飞起轮胜梭。迥然鸟逝六龙掣,但有驰骤无蹉跎。”运用对比、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容火轮的迅速快捷。作者在兴奋的同时,点出了帝国主义“竞夸利涉轻溟渤,遂令海水飞矰 ”的侵略实质,表现了一定的忧虑。

徐樾对西学东渐,许多国外新科技新成果的引进和制造是采取赞成和欣赏的态度的。他并不保守,也不盲目排外,他的诗迹是追随时代前进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徐樾这部分诗作,其意义与岭南巨子诗界革命旗帜黄遵宪之“吟到中华以外天”(黄遵宪《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声、光、化、电入诗来”(曹旭《走向世界的诗人》)是一样的。

四、交游赠题诗:晚清广西文人政客幕僚活动场景的再现

徐樾在广西游幕多年,与广西巡抚张联桂(字丹叔)、按察使蔡希邠(字仲岐)、桂林知府赵霭臣、平乐县令全文炳以及其他官僚、文士均有交往,他们常常一起游宴、和诗、题画、送别,其交游赠题诗是晚清广西文人政客幕僚活动场景的生动再现。《酬李伯鹏见赠》、《赵霭臣知府招赴桂林赋诗谢之》、《将归广州,张丹叔布政、蔡仲岐按察招赴桂林,信使敦促,先报以诗》诸诗,是作者在广西各地辗转奔波的真实记录。“年年送客使人愁,风柳萧疏天又秋。”(《送袁逵珊返苏州》)“持此好光阴,尽向舟车掷。待脂将转毂,姑暖未安席。”(《吴寄海甫自广州至,忽有柳州之行,赋此志慨)作者科举不第入人幕府,年年送客年年奔走,自然心生厌倦身心俱疲。虽然徐樾“池鱼亦有江湖志”,自知“依萍附藻终非计”,但对于残酷的现实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感叹“风霜饱受壮怀空,岁月争磨入砚中”(《闻仲卿六兄自柳州少白七兄自庆远同返广州却寄》)。每当送友人归家乡广州,作者更多的是表达“别意短长无柳系,乡心日夜忆鱼肥”(《 送招筱韦归广州》)的不舍之情和思乡之念。作者也时常怀念起同样在外奔波的兄弟亲人:

不见三年久,吟诗应更多。莫将愁苦语,写入短长歌。贫有书堪读,忧来砚可磨。且拌今日醉,休问夜如何。”(《寄公蒨十二弟玉林》)

每当有机会团聚,作者则兴奋异常,感慨万千:“四年不饮珠江水,听说珠江辄心喜。”“庭前老树有鸦啼,朝朝分散各东西。天长路远不相见,日暮投林返故栖。”“舟车能使弟兄疏,逆旅各惊须鬓换。”(《闻仲卿六兄自柳州少白七兄自庆远同返广州却寄》)面对现实,诗人往往在诗中寻求自我安慰和解脱。《游南山寺赠明慧上人》、《南山寺访明慧不遇》则借访游南山寺僧写隐写禅。如《南山寺访明慧不遇》:

古寺林峦里,重门尽日扃。野花迷曲磴,深树隐危亭。地僻人稀到,僧高佛亦灵。言寻云外路,丛竹接天青。

此诗语言简炼,抒情于平淡中见深沉,深得贾岛《寻隐者不遇》之髓。

《题芙汀秋梦图四首》、《奉题张丹叔荷薪图二首》、《题蔡仲岐瑞芝图》、《题颜少眉凌云省亲图》等题画诗,虽然这些诗作不时有吹捧人之嫌,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作为诗歌存在的艺术价值。如《奉题张丹叔荷薪图二首》其一:

一见惊神似,斯人负重名。群材归哲匠,时局寄苍生。挽救非无术,艰难每抑情。曲江风度在,妙手有曾鲸。

诗中除称赞张联桂 “曲江风度”“妙手曾鲸”之画技高超外,还由画中之“材”而联想到天下苍生、国家命运,时局艰难而个人又无能为力。全诗流转自然,感情沉郁。又如《黄翁去后以所画墨竹张壁上,再题一首》:

送客归来竹满屋,疑是庭前发新绿。移灯照影入窗来,素壁犹摇风蔌蔌。飞来云气湿欲流,看去雨色新如沐。深丛浅丛趣有余,一枝两枝意亦足。萧然相对坐林下,炎暑似已退秋伏。自倒新茶移短榻,扫除落叶呼童仆。卧游一夕到云梦,醉倒何时出嶰谷。火急招邀嵇阮来,此中新种黄翁竹。

“送客归来竹满屋,疑是庭前发新绿”,想象大胆却合理;“深丛浅丛趣有余,一枝两枝意亦足”,清新错落生动的语言,勾勒传达出竹子优美生动的姿态的趣味;诗人闲坐竹下,暑气顿消,再加一杯新茶、一张短榻,便可惬意入梦、如痴如醉了。末句招邀竹林七贤之嵇康、阮籍,让读者由魏晋风度而想到诗人的潇洒风度或避世心态。

《题署按察使蔡仲岐诗集》、《奉题张丹叔延秋吟馆诗集》等诗作评论他人之诗,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诗学观。如《奉题张丹叔延秋吟馆诗集》:“杜陵奇句惊鬼神,李白兴到旁无人。”“王杨卢骆尽成名,篱菊坐对南山晚。”徐樾对张联桂诗评价甚高。也许其中有奉承的成分,但同时我们可以知道徐樾对李杜、初唐四杰和陶渊明等的推崇和学习。又如《题署按察使蔡仲岐诗集》:“松风过耳水舂碓,飞泉大壑流滔滔。边城芦管忽吹破,似闻钲鼓驰旌旄。悲风动地笳吹发,瘴烟蛮雨凝征袍。”诗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评价了蔡希邠的诗歌,同时借以阐述了自己对诗歌气势风格的自觉追求。

除了以上所述,徐樾在广西还创作了如《骡车谣》、《采桑歌》、《织锦歌》这样的同情民生疾苦的诗作。其诗在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的同时,也往往表达了对为官者的不满,对统治者和残酷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徐樾在广西创作的诗歌题材丰富,既有描写广西山水、风物之作,又有记述当时广西文人政客交游活动的作品,更有反映中法战争广西战况和中日战争的时事诗,还有歌咏新生事物或民族器物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广西地方风情和时代特色。徐樾广西诗各体兼备,有古诗,也有律诗和绝句;有篇幅宏大的歌行体和古诗,有律绝组诗,也有精干新清的小诗。同时徐樾广西诗风格多样,语言自然而准确生动,具有其艺术特色。徐樾广西诗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是岭南文学、广西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樾.遗园诗集[M].成都闲存斋.民国年间.

[2]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6.

[5]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清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范成大撰,严沛校注.桂海虞衡志校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7]曹旭选注.黄遵宪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石天飞(1977—),男,壮族,广西隆安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代文学。

黎鲜(1980—),女,汉族,广西容县人,广西民族大学设备实验管理处,助理研究员,文学硕士,古代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广西
广西贵港
梦圆广西
壮美广西
《广西戏曲》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宁明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免补”举措 造福妇幼健康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