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仿瓷餐具黑幕

2009-10-16 06:26本刊编辑部
饮食科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三聚氰胺食品包装树脂

本刊编辑部

部分仿瓷餐具质量有问题,有毒。这在今天已不是新闻。央视的《新闻30分》与《今日观察》,《新京报》和《新华网》,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曝光和跟踪报道。本刊也在第一时间接到这次事件的核心机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出的新闻通稿。现以回顾的形式对这一事件全程做一次梳理,让读者再来了解和认识其中的人、事、理。

人·从学术专家到维权人物

“作为包装和环保餐具行业的技术专家,对相关市场面临的问题勇于发出独立的声音。2005年曾针对PVC保鲜膜致癌问题,直陈我国包装业弊端。2008年底的‘仿瓷餐具含三聚氰胺风波令董金狮更广为人知。”2009年“3.15”,矢志打假的环保专家——董金狮获得由网友评选出的全国十大维权新闻人物之首,这段评语就是给他的颁奖词。

董金狮,1986年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1986年本科应届毕业即考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环境化学专业研究生,1989年毕业获环境化学硕士学位,导师为中科院院士徐晓白;1989年至1995年在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环保塑料餐具的研究与开发;1996年组织成立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任中心主任(法人代表)至今。主要从事各种环保包装材料的研究开发、产品检测及各种废旧塑料回收再生利用技术等工作。

现兼任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北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秘书长等众多社会职务,是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技术顾问。

十多年来,他走遍了中国十多个省市,行程上万公里,为治理“白色污染”、环保打假、维护百姓健康不停奔走呼号。被外界冠以“中国环保第一人”、“绿色包装专家”、“环保大使”、“白色污染的斗士”等称号,俨然中国版的“绿巨人”,他是“限塑令”积极推动者之一。

“世上本无垃圾,是人类自己制造了垃圾;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埋在一起的垃圾是不定时炸弹,惟有分类处理才能将其合理利用;相信无垃圾社会一定能够实现,我愿为保护地球母亲奋斗终生!”这就是董金狮名言。

仿瓷餐具进入公众的视野起因于“三聚氰胺”事件,在“三聚氰胺”事件被充分揭露的过程中,董金狮最早注意到这种物质原来是生活中常用的仿瓷(密胺)餐具的主要成分。因此这种餐具的安全性自然受到了怀疑。自2008年11月13日开始,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对仿瓷餐具进行了持续的调查和分析。以这些调查为线索,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在2008年12月26日对劣质仿瓷餐具进行了曝光。这以后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公众一直关注着事态的进展。

事·从调查取证到全国围剿

一、首次调查检测,发现安全隐患

为了解北京市场销售的仿瓷(密胺)餐具质量情况,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委托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组成调查组于2008年11月13日在北京5家批发市场随机购买了所销售的仿瓷(密胺)餐具,但在餐具上,并未发现生产许可标志及编号,且销售商不能提供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为了了解产品质量情况,调查组于11月14日将5种样品送至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按照《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90-88进行感官、蒸发残渣(水)、高锰酸钾消耗量(水)、甲醛、重金属和脱色试验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送检的5种样品中,合格样品3种,2种不合格样品的不合格项为高锰酸钾消耗量(水)和甲醛超标。

因仿瓷(密胺)餐具由密胺树脂粉加热加压铸模而成,而密胺树脂就是由三聚氰胺和甲醛聚合而成,如果原材料树脂聚合不好,就会残留三聚氰胺,在高温加热至120℃左右时可以析出,对人体造成安全隐患。此次调查的样品,检测发现甲醛超标,那么与其发生聚合反应,得到的密胺树脂,再用于加工成的仿瓷(密胺)餐具中,是否会有三聚氰胺析出?

另外,已经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产品质量如何?商场、超市销售的仿瓷(密胺)餐具质量情况又如何?

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密胺餐具检测标准依据为《密胺塑料餐具》QB 1999-94,该标准除卫生性能执行GB 9690的规定外,还对密胺餐具的物理机械性能做出了规定。那么,依据该标准检测,仿瓷(密胺)餐具的质量情况又会如何呢?

二、扩大购样和检测范围,发现新的问题

带着上述问题,调查组将调查范围由首次的5家批发市场的5个摊位,增至8家批发市场的10个摊位,又增加了5家连锁超市,共取得15种样品。于2008年11月25日,再次将样品送至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依据《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90-88、《密胺塑料餐具》QB 1999-94以及欧盟标准DD CEN/TS 13130-27-2005《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物品·受限制的塑料物质·食品模拟物中2,4,6-三氨基-1,3,5-三嗪的测定》进行卫生性能、物理机械性能以及迁移情况的检测,主要检测项目为高锰酸钾消耗量(水)、甲醛、耐湿热性和三聚氰胺迁移量。

由于中国的标准不对三聚氰胺的残留量进行检测,几经周折后,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同意由其按照欧盟标准对样品进行检测。但是让人吃惊的是,检测结果显示,15种样品均未检出三聚氰胺。后来的大量调查和分析证明,未检出三聚氰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生产树脂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价格便宜的甲醛过量。

连锁超市销售的5种样品不仅可以提供产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且按照国家标准检测合格;批发市场销售的10种样品,只有1种产品的销售商可以提供所销售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但产品检测不合格,5种产品检测合格,合格率为五成。不合格情况主要为甲醛含量超标及耐湿热性测试样品有裂纹。

三、模拟实验,快速识别

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卫生性能检测被判为合格的同一规格的仿瓷(密胺)餐具,价格高的达到10元,价格低的只需3元,为何会有如此悬殊的价格差,难道只是商家的竞争手段?

带着这个问题,调查组参考《密胺塑料餐具》QB 1999-94中耐湿热性试验要求,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磁炉、带盖的不锈钢锅等器具和日常饮用的纯净水,模拟实验条件,对所有样品进行了耐湿热性测试。按照试验步骤,将样品放入沸水中(保持沸水状态)浸煮30分钟后捞出,在室温中放置30分钟后再放入沸水中(保持沸水状态)浸煮,此过程重复4次。在煮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样品有裂纹、变形和发白现象,且释放刺鼻、熏眼睛的气味。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制成的制品,在沸水中成分稳定,甚至可以在150℃的高温下使用,因此,在沸水中蒸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根据在沸水中的不同现象,可以将真正的仿瓷(密胺)餐具与劣质仿瓷(密胺)餐具区分开。

在煮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样品有裂纹、变形和发白现象,且有刺鼻、熏眼睛的气味释放出来。通过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直属的检验中心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有些样品在实验室进行检测是合格产品,但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却出现了发白变形等现象,且放置两小时后出现起泡、开裂现象,例如北京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销售的由台州市希尔家庭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色密胺碗,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直属的检验中心检测是合格的,但在模拟测试中却发现第一次放在沸水中就有明显发白现象,且时间越长,发白面积越大,同时释放出刺鼻、熏眼的气味。但是,北京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有限公司销售的惠州五和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米色仿瓷碗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四、深入调查,科学论证

从事过化工研究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教授判断,问题一定出在原材料上。恰在此时,一封来自广东某密胺餐具生产企业的举报信被邮寄到了协会。信中披露了行业内众所周知的“秘密”——按照国家标准,仿瓷(密胺)餐具是应该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又称密胺树脂)生产的,而一些劣质仿瓷餐具,却是用不能用于制作食品包装制品的脲醛树脂或脲醛树脂及三聚氰胺树脂混合料生产的。从外表上看,普通消费者很难区分两者的区别。但生产一件仿瓷餐具,使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密胺树脂)价格约为10元,而使用尿素甲醛树脂(脲醛树脂)加工,只需要三四块钱,悬殊的价格差距使全国近千家仿瓷餐具生产企业中,坚持遵照国家标准要求使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生产的寥寥无几。虽然外表看似一致,但在使用过程中,劣质仿瓷餐具会释放甲醛,长期使用会危害身体健康。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调查组先后与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SGS及中科院等检验机构联系,均以仿瓷(密胺)餐具所执行的国家标准《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90-88中没有对尿素甲醛树脂的检测要求为由,拒绝接收样品。得知样品被多方检测机构拒收后,中央电视台记者联系了北京化工大学胶接材料与原位固化研究室的张军营教授。本着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张教授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15个样品进行分析。

核磁共振实验证明,15个样品中全部使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制造的仿瓷(密胺)餐具样品只有3种,而竟有10种产品全部使用了尿素甲醛树脂制造仿瓷(密胺)餐具,其中还包括部分已经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另有2种仿瓷(密胺)餐具使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尿素甲醛树脂混合料制造。

五、媒体曝光,政府行动

2008年12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以《变“色”变“味”的仿瓷餐具》为题,对劣质仿瓷餐具进行了报道。随后,各大媒体纷纷刊登了劣质仿瓷餐具存隐患的文章。2008年12月29日北京市工商局发给各区县分局、专业分局《关于开展密胺塑料餐具餐盒商品检查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围剿问题仿瓷(密胺)餐具。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布2009年第1号文件《关于加强对密胺餐具产品质量监管的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相关企业做好密胺餐具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2009年2月9日,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对全省密胺餐具产品质量“双节”市场监督抽查,在抽查的全国20家企业生产的仿瓷餐具中,17家企业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合格率不足两成。公告还指出,对抽查中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理,限期整改。

六、风波再起,屡禁不止

2009年3.15来临之际,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委托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第三次对北京4家连锁超市与5家批发市场内销售的15种仿瓷(密胺)餐饮具进行随机购买,并送至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依据《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90-88与《密胺餐具》QB 1999-94进行检验。经过“密胺风波”的洗礼,批发市场内销售的仿瓷(密胺)餐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有证仿瓷餐具逐渐成为了主流产品,但不合格率仍接近五成。

为了彻底揭露国内有毒仿瓷(密胺)餐具,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协助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北京、河北、广东三地深入调查发现,不仅没有获证的企业仍然在继续生产,东莞市一家获证企业也在违规使用尿素甲醛树脂来做仿瓷餐具。央视《新闻30分》以《部分仿瓷餐具企业继续违规使用有毒原料脲醛树脂》为题,用七分钟再次披露违规现象。

七、发现问题,紧急查处

2009年4月15日《新闻30分》播出一则《国家质检总局部署进一步开展仿瓷餐具执法检查紧急通知》,通知中说,“近来,质检总局通过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分子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尿素甲醛生产仿瓷餐具,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要集中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执法检查行动。”在这次全国性的执法检查行动中,违规生产企业、不合格仿瓷餐具无处遁形,举国清剿令仿瓷餐具市场得以净化。

八、新标准出台,理化指标更严格

起于2008年底的仿瓷(密胺)餐具“风波”,让人们注意到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标准的老化及“千呼万唤”后的修改。2009年2月份,卫生部、国家标准委发布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甲醛成型品卫生标准》,标准自2009年9月1日起实施。

理·从技术创新到人心正邪

密胺树脂于1938年由瑞士科学家发明,1939年由美国氰胺公司购买专利并投入生产形成产业。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引入该技术用于餐具制造。光洁、鲜艳、柔韧性高的仿瓷餐具,面对容易破碎的陶瓷餐具,很快取得优势,成为替代者,这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产业诞生。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在发现潜在的三聚氰胺、尿素、甲醛威胁,尤其是脲醛树脂的违规使用后,仿瓷餐具行业遭遇信任危机,传统的陶瓷餐具回归,这一次仿瓷餐具也许成为被替代者。

技术创新和标准规范,可以让一个行业诞生和发展,但最根本的在于人心正邪,这是科学技术无法控制的风险。目前政策和标准已经很明确,脲醛树脂不得用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希望企业不要再为了追逐私利,违规使用国家标准不允许使用的物质,行业协会更应科学公正的看待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要为不法企业保驾护航,而应为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和国家政策的执行多负一份责任!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环保专家董金狮教授指出,虽然三聚氰胺在奶粉中对人体有害,但是经过和甲醛聚合后合成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也叫密胺树脂制成餐具是很安全的,消费者可以放心的使用。董金狮教授建议广大消费者选购仿瓷餐具时,首先要到正规的商店、超市中去买,并开具发票或留小票,以备追溯时用,千万不要贪便宜,在地摊上购买,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劣质仿瓷餐具或伪仿瓷餐具多出现在小批发市场或地摊;其次,选购时要看是否有明显变形、色差、表面是否光滑、贴花图案是否清晰、有否起皱及气泡;另外采购时看制品底部是否有企业详细信息及QS标志、编号的标签,千万不要购买底部标有“置物盘”的产品盛放食物,以防健康隐患。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大于天。除了食品本身外,与食品关系最紧密的当属其外在的包装或盛装食品的容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外观新颖、设计独到的包装制品日益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精巧的设计不仅展示了包装自身的便于携带等实际功能,还增加了包装的另一特点,就是增强了食品本身魅力。因此,在我们一致关注食品安全的同时,也要对食品的包装安全加以重视,特别对一些严重影响消费者健康的原材料、添加剂进行严格的限制和检测,树立“食品包装等同食品”的安全观念,社会各界共同为食品安全多加一把锁,为《食品安全法》的贯彻执行多努一份力!

责任编辑/邹佳璇

猜你喜欢
三聚氰胺食品包装树脂
预防性树脂充填术治疗窝沟浅龋的疗效观察
炫酷发明
自动化是食品包装机械发展的必然之路
被封印在树脂与木头里的风景
ACS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食品包装的精准化设计研究
欧盟产业拟对我输欧三聚氰胺提起反倾销调查申请
2009年化学高考模拟试题(一)
中考热点:“三聚氰胺”问题举隅
认清三聚氰胺 远离有毒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