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露
现实生活有时更像悬念迭出的电视连续剧。相比上周网络曝光的“北美考察团”,本周的热词“官太太考察团”,更让公众神经敏感。尽管当地有关部门声明,“考察团里只有两位官员夫人,并且是自费”,但质疑之声依旧不绝。更发人深省的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官太太考察团有问题”,不相信“官太太们是自费”,也不相信有关部门的“简单声明”?与其说这些公众有一点偏执和较真,不如说一些地方盛行的潜规则,以及一些地方官员的所作所为,正在降低他们在公众心中的信任度。
当一些地方官员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把为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非法利益当成家常便饭,甚至“夫妻联手”捞钱,父子同流合“污”;当一些地方官员,把“为人民服务”沦为“为老板服务”,笑纳不良企业送来的“保护费”,暗地八股矿山分享暴利;当一些地方官员在案发前慷慨激昂地“述廉”,案发后家里搜出百万千万钱财;当个别官员在公众场合嚣张跋扈,炫耀权力,甚至以权压人;当极个别官员把上访群众当成“精神病人”……如何让公众不对“考察团”里出现的“官太太们”心生疑惑?信任度来自于地方官员廉洁、公正的好形象。不相信、不信任的背后,是因为现在很多贪腐、权力寻租、潜规则行为给地方官员的公众形象抹了黑,减了分。
公众形象就是公众印象。现在,很多地方官员都比较重视公众形象,这是一种进步。前不久,长沙市有一家会所还专门推出了为官员进行形象策划的服务项目,内容几乎囊括了官员所有的外在形象策划设计和服务。尽管收费不菲,并没有挡住一些官员追求良好形象的脚步。公众形象好不好,绝不是简单的“化妆”、“设计”出来的。要说形象顾问,百姓才是地方官员真正的“形象顾问”。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里这样写道:“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夸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同样都是地方官员,对比白居易的民生情怀,那些“月有余俸”“岁有余粮”却依然挥霍公款、暗搞权钱交易的人,那些台上讲廉、台下讲贪的人,即使穿衣光鲜体面,即使美容整容,又能在公众心里留下什么好形象、好印象?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公民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地方主要官员做什么,说什么,态度如何,都成了公共问题和公共话题,公众正在变得越来越挑剔。因此,社会上流传一句“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骂娘”,似乎是指责一些老百姓不知足、不滿足,身在福中不知福。这个时候,一些地方官员更要学会冷静倾听这些“骂娘声”、“挑剔声”,因为百姓“骂”的往往是攫取、挥霍社会财富的贪官污吏,是不良风气,是各种不能见光却极为盛行的“潜规则”。理性对待这些“骂声”和“挑剔”,也是地方官员塑造良好公众形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
比如,洛阳打算鼓励公务员出差坐飞机,以解洛阳航空“冷清”之急。公众开始“挑剔”了。发展当地航空业无可厚非,但用公共财政补贴公务员乘飞机的做法却不妥。超越财政规定,自己补贴自己,有滥用权力之嫌,会让社会内部的嫌隙趋向扩大。一旦这样逻辑被各地认同,岂不是发展餐饮业,就应该鼓励公务员多多公款下馆子吃喝;发展旅游业,就应该鼓励公务员公款旅游?公众挑剔得有道理,如此做法恐怕救不了洛阳航空,反倒给公务员形象减了分,给地方主要官员的公众形象减了分。
著名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新近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专访时说:“最近‘两高出台一个司法解释,将教师和医生收回扣纳入商业贿赂。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领域都可以腐败,就是两个领域不可以,一是教师,二是大夫。这两个群体通常被认为代表了社会的良心。遗憾的是,这两个群体现在也开始堕落了。究其原因,除了个人因素外,更主要的是社会环境,尤其是官员的严重腐败。在中国,官员的角色特别重要,他们引导着社会的走向。”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地方官员的公众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风向标,影响着社会廉洁和公正,也影响着公众对社会整体的信任度。因此,不要问公众为什么不相信“官太太们是自费”。地方官员要好好想想怎样做是给自己的公众形象加分,怎样做是减分,其标准应该是百姓的满意度。
(摘自12月14日《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