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程
如果诉诸可感知的形象,连续应该是天空自远而近又复远去的滚动的雷声,是大海里一波波浪涛的递送,是大地上连绵延展的峰峦。此外,那些矗立了上千年的古堡,那些传唱了几百年的曲子,那些被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的神话和寓言,也因其超越时光无限伸延的特质,而在人心中唤起同样的感受。
连续,带给人的是安稳和从容,是一种值得信赖、可以托付之感。不变的事物最让人感觉安全。父母是不变的,兄弟姐妹是不变的。一日三餐是不变的。家的大门,总是敞开在同一个地方,等候着孩子放学归来。放眼四望,青山依旧,绿水长流,祖父的祖父曾经在那棵老榕树下嬉戏追逐。一代代人的脚步,把那条石板小径踩薄磨亮。也正因为如此,对恒久和有常也即连续性的认同,已然深深贮存于人性的基因中。
连续,也体现了自然界最为本质的节奏和韵律。季节的递嬗是连续的,春天后面是夏天,冬天后面是春天,年年岁岁,莫不如此。设想一个乱了次序的季节,六月飞雪,寒冬惊雷,反常和悖逆往往兆示着不幸,是灾难片驰骋想象力的领域。
大量的美的事物,正是通过连续性而诞生、而达成的,仿佛强力胶将木和铁牢牢粘合在一起一样。它们体现在皖南徽州古民居中,那些马头墙和美人靠,那些木雕和砖雕上的人和动物、花卉和叶片,处处荡漾着浓郁的明清情韵。体现在被称为永恒之都的罗马古城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座雕塑上,那里几百年一个模样,仿佛时光凝固了。坐在当年拜伦流连的西班牙广场环形的盘绕台阶上,仿佛诗人刚刚走开不久,耳畔还回荡着他的吟诵声。正是凭依时间的累积,这些事物永恒的价值才得以凝聚和显现。
人情、人性之美,常常也是经由连续性的通道而抵达。翻看一本家庭的旧相册,在页码的翻动中,年华悄然流逝。先是新婚的照片,目光明亮,笑容灿烂,青春的余音尚自缭绕;然后是中年的平静内敛,神态中,飞扬和淡定此消彼长;最后是相濡以沫的白发暮年,温熙而疲惫的眼神,阐释着什么叫做相濡以沫。仅仅是连续看下来,就足以让人感动。因为时间的绵密而悠长的存在,爱情的深长便显得无须置疑。
需要把连续作为内心的一座神祇,加以供奉,至少是怀有一份尊重。这样能够使自己变得更有定力,更丰富,更能够接近那些永恒、坚固的事物。佑护之后,必有提升。
(选自《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