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但如果学生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糟糕,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与除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水文观测内容:汪技术员在某阶段观测出水位上升与下降问题,请你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水位每天上升4cm,那么3天后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2)如果水位每天上升4cm,那么3天前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3)如果水位每天下降4cm,那么3天后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4)如果水位每天下降4cm,那么3天前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去主动阅读教材。
又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景,播放“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上空过程,展示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然后提问飞船上天是什么运动曲线,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抛物线,接着马上提问抛物线函数式怎么求呢?于是要求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问题要新而有趣,富有启发性。
二、引导预习阅读,培养学习信心
所谓预习阅读是由教师安排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阅读预习,包括阅读教科书和有关参考资料。对于数学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了解本课的目标,重点与难点,掌握教材中识记内容,如概念、定理、公式等,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试着完成课后作业,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便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讲教材的有关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内容的前两天,笔者就留了预习性阅读内容,其一是让学生课外阅读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勾股定理的内容,了解他们研究勾股定理的背景及过程,以及让学生到数学资源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外国科学家毕达哥拉斯。由于班内已初步形成读书氛围,学生们纷纷去借阅书籍,有的甚至去书店购买,这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关于毕达哥拉斯的很多故事,学生们都能讲出来。其二预习本节课内容,课前预习使学生掌握了勾股定理的意义,这就给学生推导勾股定理,提供了时间前提。在课堂上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结论,从而透彻地理解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从表面上看为了勾股定理,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丰富了数学知识,感觉了数学发现的乐趣。
三、引导阅读思考,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中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要经常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 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在阅读前教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等要害问题,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对易混淆概念如何辨析,能否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阅读完一章一节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疏通思维,消除障碍,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日后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四、交流阅读体会,品尝成功喜悦
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阅读能力有异,学习自觉程度也不一样,不定期组织学生交流数学阅读的经验,无疑对大幅度提高学生阅读教材能力大有裨益。一般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总是在班级集体中进行的。班级集体的学习气氛、志趣相投的同学之间的影响,会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机会。
总之,只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有效进行阅读教学,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多给一些阅读时间,多给一些阅读的材料,学生就会改变只要认真听讲、多做练习就能学好数学的观念,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普遍得到提高,为此,让我们为“数学阅读”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