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凯英
古诗是用古汉语写成的。它字数少、含蓄、凝练、节奏感强、跳跃大。由于古诗离我们的时代较为久远,所以教学古诗的难度也就加大。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我们在教学古诗时不能停留在对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讲求诗歌意境的感悟,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使之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说,对诗歌意境的把握难度是很大的。如何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呢?在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了解背景
在课前,教师要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等资料,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作者所处的年代、作者的写作风格、作者的生活境遇、作者的理想抱负、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有初步的认识,这样学生在感受诗歌的意境也就有了基础。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知道了诗人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此诗抒写了当时作者畅快的心情。作者这种愉快的心情从哪里体现出来呢?
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由于白帝城地势高耸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写了舟行之速、行期之短。“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暂作悬殊对比,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品味。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染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表达畅快的心情。学生了解了诗人当时的境况之后,在对诗歌意境的体会也就有了深的认识。
2.理解诗意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古诗教学先要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意。这是学好古诗的关键,也是体会诗歌意境的关键。我们不能因为古诗产生的年代距今久远,背景陌生,理解不易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事实上,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创建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合作的氛围,一个自读自悟的机会,同学们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古诗的理解。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都令人感到美不胜收。我们要先引导学生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为了帮助学生疏通理解,我们要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把古诗翻译概括为五个字:扩、留、补、换、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例如“飞入菜花无处寻”,省略了主语“黄蝶”。翻译后应为“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翻译后应为“请问什么地方有卖酒的人?”即“借问何处有酒家”。
还可以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古诗。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象“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就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学生理解了诗意,对进入诗歌意境做好了准备。
3.指导朗读
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此,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个别读、分组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有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要重视朗读。我们在指导朗读时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诗词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古典诗词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
4.再现画面,感受意境
画面再现,这实际上是把浓缩在诗句中的情境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绘制一幅幅形象真切的幻灯片或挂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原诗中的意境美。对于一般的文章来讲,倘若作者描述详尽,学生基本上能唤起平时的意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具体的画面。可是古诗有着它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每一个词句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加之诗歌的跳跃性和古今词意的差异,学生虽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弄懂每个词句的意思,但对古诗的经典所在诸如“这首诗成功之处在哪”、“诗人通过什么表达什么”之类就不求甚解了。
再现画面要围绕诗人的情感来设计,真实地再现彼时的情景,创造出为主题服务的氛围。如《早发白帝城》一诗,诗人是在流放至白帝城被赦召回时写的,轻舟顺水而下,一日千里,整首诗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这种心情从哪表现出来呢?你瞧,江面上一叶小舟乘风而来,诗人伫立船头,把酒临风,两岸美景一闪即逝,如同那沉郁于怀的心病,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天空晴朗开阔,两岸景色如画,江风清爽扑面,联想到那刚失去的东西,现在又奇迹般的回来了,同连日来诗人逆流而上、心情沉重相比较,如今这舒畅的心情,怎一个“快”字了得!
再现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意象,才能客观具体地再现出原诗的意境,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在画面中体现出来。如《宿建德江》,这是孟浩然飘零他乡,宿投建德江时所作。那时正值夕阳西下,鸟雀归巢,羊牛下山。目睹此景,诗人触目伤怀,突然间乡愁倍增,惆怅满怀。明月升起来了,江面清静,野外的一切都找到了它的归宿,而诗人却远离故乡,仍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要表达的就是这种孤独的意境。再现画面也要注意周围景物的陪衬。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是身处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歌诗合为事而作”,因为眼前某件事物触动了诗人的灵感,故而诗兴大发,充分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在情感的牵引下,去寻觅那特别有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意象。如《宿建德江》,在绘制画面时倘若能抓住夕阳西下,鸟雀归巢,牛羊下山这些景物作为陪衬,那么那种远离故乡的羁旅之愁也就油然而生了。再如《江雪》,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远离朝纲的孤独心情。在再现画面时就应抓住周围白雪皑皑,鸟雀无影,无人迹这些景物来烘托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再现画面,把诗中所描述的内容,用具体可感的画面呈现出来,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