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研究

2009-10-14 05:02
档案天地 2009年7期
关键词:回族优势经济

回 建

(接上期)

第五章 散居回族经济融合提升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散居回族内部经济发展中的融合提升

一、以内部的合作化提升散居回族整体竞争力

(一)内部合作化是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散居回族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基本上是在市场引导下自发发展起来的,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因而具有范围小、层次低、扩展慢的特点。许多地方把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经营看作是将来的事情,对既有的生产方式大体采取维护的态度,以最大限度地追求产出的稳定和最大化,以致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被年复一年地保存和复制下来,这使散居回族内部经济体制的改革滞后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为此,散居回族经济发展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思路上,都应当有一个重大转变,从过去忽视生产方式创新,单纯依靠政策和科技推动发展,转变为重视生产方式创新,引导散居回族走专业化分工合作和产业化经营道路。生产方式从一家一户转向专业化合作,按照专业化和产业化的路径推动散居回族经济繁荣。政府要把吸引城市资本、集聚乡村资本兴办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形成对农村专业化合作、产业化经营的巨大拉动力。

散居回族内部合作化生产方式的收益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合作会增加物质性收益。主要表现:其一,合作增大了规模,有助于产生规模效应。其二,合作使合作者之间容易产生外部性作用,有助于实现聚集效应。其中最主要的外部性作用表现为合作会增进精神性收益。其一,合作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前提条件。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团队中,或者只能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如果全社会只由一个人构成,价值本身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其二,合作有助于消除人类精神上的某种不确定性和匮乏性。团队使人具有了某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人在团队中,增加了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有助于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自身发散信息的渠道,有助于自身需求的更好满足;人在团队中,通过组织活动及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使个人能得到更好的精神安慰。散居回族合作化,主要建立在产业化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基础上。产业化生产以规模化、商品化为特征,面向市场,实现商品规模化的产业化生产,依靠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生产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以劳动互助合作形式提升散居回族整体竞争力

散居回族的所有制以个体劳动为特点,这一特点一方面来源于农业劳动的分工特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农民个体所有权在家庭劳动的模式下,没有派生为占有的条件。农业劳动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其生产过程各环节的递进受到生物体自身生长节律的影响十分明显,很难像工业生产那样在同一个生产环节进行四季持续性生产,生产过程中某个环节也较难固定在某一个劳动力身上,农业劳动生产力可能由于相关工业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而有所提高,但这种自然因素的限制无疑很难形成类似工业生产那样的联合劳动。因此,农业的工业文明改造由于其劳动基础的特殊性,限制了它像其他产业那样进行再生产过程的联合劳动,其生产一般限制在家庭范围内,每一个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受到家庭内部血缘关系的制约。

小农的个体劳动制度,制约着农民本身对自身劳动总体性的认知。农民个体分散的、封闭的、保守的小农意识与合作制的总体的劳动者意识存在着差异,所以其参与为劳动者的联合劳动而进行的社会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然而,小农户经营模式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寻求建立散居回族劳动者之间的合作组织,是散居回族走向劳动联合的有效途径。

我国散居回族劳动者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有着许多形式的合作,也正是基于这种劳动互助,才产生了以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为基本权利,通过集合劳动力占有权而形成的现实意义上的合作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集合了散居回族个人的利益,在农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形成了劳动者的联合,形成了相应的组织。这些合作组织明确劳动者的真正需要,对于农业技术创新,是有效的组织形式。通过它农民可以减少个体社员与农业推广人员接触的时间和费用,组织内部又可以有效地传播和示范;而对于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合作组织减少了直接面对全体农民的次数,降低了推广费用,也有利于提高技术传播的质量;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技术的创新,减少了行政干预,有助于政府从各种繁杂的职能中分离出来,利用合作组织宣传政府的经济政策,引导农民寻找到一个有效的衔接点。

散居回族的经济合作组织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引进公司进行投资,组成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的改造,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二是以家庭农场或牧场的形式,发展散居回族畜牧业。但是他们在市场活动中并不是以家庭的身份出现,而是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参与市场竞争,既降低了个体牧场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交易成本,又通过组织力量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合作社是社员权利的集合,社员对合作社的经营有着民主控制权。选择合作社作为改造我国散居回族传统农牧业、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实行合作化生产发挥散居回族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合作化生产方式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初级的、松散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围绕加强能源、交通及其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大跨度的联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区域间合作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渐进性:一是产业经济一体化,在产业内部以企业为主,通过兼并、重组的形式,追求经营规模化、竞争规范化的产业整合模式,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二是基础设施一体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瓶颈制约。结合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现实,实行区域间资源共享,公共产品共建,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与投资效率;三是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过程实现了产品市场一体化,而生产要素的流动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通过建立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消除不同区域间生产要素、技术水平差异及行政障碍,使劳动力、资本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四是投资一体化,它有利于防止盲目、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通过经济联合体制定统一的投资政策,指导区域成员的投资行为,提高重大项目的投资效益;五是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前期可能只有某一方面的协作与联合,如产业联合或投资联合等。完全的经济一体化需要让渡一定的地方权力,服从联合体共同的利益决策,实行统一规划,共同管理,成员之间有相同的经济政策环境。

由于各个地区、民族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拥有的生产要素状况也不一样,为谋求发展,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与共同经济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目的是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实行区域内地区、民族的合理分工,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对于散居回族来说,实行合作化生产方式具有促使产业结构成长、引起就业结构变化、提高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加速国民生产总值提高等效益。散居回族只有重点发展本地区具有资源和要素优势的产业,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散居回族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取得分工效率和比较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快速、高效发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加速散居回族经济本身的发展,并最终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繁荣。

二、以内部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散居回族资源利用率

(一)发展特色经济,提高散居回族资源利用率

1.发展特色经济,推动散居回族产业结构合理化

散居回族的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经济为表现,以组织政策为保障,结构合理且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散居回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要缩小散居回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以特色资源为基础,走特色产业开发之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只有培育出质量过硬、性能优良、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形成规模,形成特色产业优势,才能提高散居回族经济竞争力。

(1)商业经济。回族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和杰出的经商禀赋。回族商人的经商禀赋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回族的先民来自波斯、阿拉伯商人,子承父业,其后裔大多以经商为生,另一部分人虽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而改行从事农业生产,但仍保留兼营商业的优良传统。二是伊斯兰教经典及其创始人极其推崇商业,看重商人。这种崇尚商业的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回族人步入商海。三是商业活动能够带来可观而丰厚的收入,使人过上充实丰盈的生活,加之伊斯兰教崇尚商业,因而回族商人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青睐。长期的经商实践活动和浓厚的商业文化孕育了回族商人非凡的经商禀赋。今天,回族商人在饮食业、皮毛加工业、屠宰业等方面的成绩享誉全国。

(2)畜牧经济。畜牧业作为回族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从对待畜牧业的文化观念、习惯传统和心理因素上说,居住农村的相当一部分回族更崇尚、热爱、重视畜牧业,也更擅长畜牧业。回民视畜牧业为继商业之后的第二大事业,回民大量从事畜牧生产。畜牧生产需要畜种和畜牧产品来维持和扩大,而以汉族为主的其他民族对畜牧牲种和畜牧产品的需求仅以耕作饲养为限,因此,生产上的需求决定回民对畜牧牲种有着比其他民族更多的需求。其次,回民对畜牧产品的消费需求高于其他民族,回民常以牛、羊肉等为其主要副食品,并以牛、羊等畜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这一点和其他民族是不同的。以汉族为主的其他民族一般以面食、米食为主,对肉食的需求常以大肉和家禽为主。需求决定生产,发展畜牧业的优势自然在回族农村地区。发展畜牧业不能仅以养殖为限,而应与屠宰、皮毛加工、肉食加工等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或流水线式的生产,这样才能避免受制于人的局面。

(3)旅游经济。旅游业收入在当代各国的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发展旅游经济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色”。回族地区特别是回族集中的西北一些地区要发展回族文化为特征的旅游业,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色和优势:一是回族人数相对较少,绝大多数人对回族的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南方的许多人对西北回族聚居区及其一切充满神秘感、好奇感。他们希望到大西北的回族地区观光旅游,了解回族的风土人情。二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国外穆斯林,对中国回族充满着关注之情,他们常借旅游观光之机来看望穆斯林亲友,以加强联系和了解。三是回族聚居区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与广大繁华、古迹如林的内地相比,都是比较少的,但正因为少而又不为人了解,回族地区的一切,即使是一个村落、一个学校、一处清真寺、一条小街、一座古墓、一幢现代大厦,都会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对象。同时,发展回族聚居区的旅游业一定要突出民族特色,以显示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4)寺院经济。以清真寺为代表的寺院经济,是最具伊斯兰特色的宗教经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发展清真寺经济的优势在于:一是清真寺有多种渠道的可靠经济来源,如天课的收入、瓦克夫的收入、回族穆斯林民众和社会各界的捐赠、政府的拨款。二是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举行宗教仪式、举办重大宗教节日及纪念活动的重要场地,每逢此时,清真寺就会通过乜贴、“海提耶”等获得比通常更大的收入。三是围寺而展开的一系列饮食、商贸、楼堂馆所、服装等服务业也成为寺院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四是清真寺通常比其他机构更容易积累到较大数额的资金,这使清真寺的投资活动成为现实。

(5)外贸经济。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尽可能多的外汇收入,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是各国对外交往、发展本国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发展外贸经济要充分利用本国的特色和优势,以穆斯林为纽带,发展同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往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可观的前景。全世界穆斯林有10亿以上,分布在五十多个伊斯兰国家和七十多个非伊斯兰国家。伊斯兰国家具有丰富的资源,其中石油储量占世界的72%,产量占世界的42%以上,贸易量占世界的70%,天然橡胶产量约占世界的75%,木材产量约占世界的75%,其他资源和农产品也相当丰富。我国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并不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因此,发展同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往来非常重要,发展同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往来,要充分发挥我国回族这一优势。回族和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彼此有较强的认同感,更便于同各国穆斯林往来,加之他们中不少人善于经商并精通外语,经济上的往来和各方面的往来会更加增多。随着回族地区经济的日渐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伊斯兰特色的外贸经济将在我国特别是回族聚居地区更多地展开。

2.发展特色经济,优化散居回族的产业结构

散居回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要基于散居回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于散居回族地区而言,其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业,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散居回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促进产业有序升级,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这个过程是建立在自然演进的基础上,其前提是对传统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散居回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民族佳肴、民族手工业等传统产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真实再现了民族文化的传统,是散居回族地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值得指出的是,散居回族传统产业的优势,都是在农业生产方式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传统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就是在散居回族地区由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化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产业和行业的优势,并将之纳入工业生产方式中。只有这样,优势才能保持并不断得到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是散居回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特色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基础上的,包括自然资源差异、人文资源差异、历史基础差异、生产要素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等。在差异基础上,形成区域经济优势,包括资源优势、发展基础优势、产业结构优势和政策优势等。有差异则有优势和劣势,从比较优势的原则出发,则具有了区域分工的需要。地理环境使特色农业成为散居回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佳选择,丰富的资源与广袤的空间使散居回族地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回族优势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画与话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经济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