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大学生感恩缺失现象的分析及借鉴性思考

2009-10-14 05:02卢子普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7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

卢子普

摘要:文章针对最近国内讨论的“中国大学生感恩缺失”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必要性、紧迫性、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对我国大学生感恩教育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日本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6-0199-02

最近报纸、网站都在谈论不少受助大学生对资助者态度冷漠,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活、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缺乏感恩,这种道德感令人担忧。相比之下,日本感恩教育效果显著,不乏借鉴意义。

一、在中国大学生中推行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孕育了感恩的优良传统,但现阶段不少大学生存在功利观念,情感冷漠,把他人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表现出精神“真空”。这种“忘恩”情绪,正成为高校里的一股暗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刻不容缓。

1.感恩教育应成为大学道德教育中的一环,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当代大学生受经济社会中个人价值的影响,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不少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漠然置之;对师长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意;对社会的救助毫无感恩之情。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

2.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知道感恩的人受社会欢迎,更容易获得工作和岗位,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近年来,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但一些人毕业后不偿还国家贷款,对学校催交学费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学成后却毁约不回国。要增强大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需要对其进行感恩教育。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分析

我国大学生感恩的缺失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来分析。

1.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身子女,父母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不求任何回报,使本应为双向互动的情感,成为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一俊遮百丑”。其次,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

2.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多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更多是在关注升学率,教学成绩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中小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最关心就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就要让学生“成才先成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3.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随着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

三、借鉴日本经验,做到洋为中用

1.把感恩纳入大学道德专题课程,发挥主阵地作用,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本应成为我国各级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我国中小学普遍注重传授知识,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从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反观日本,各级学校都狠抓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纳入德育课程。日本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有道德课、生活科、社会科和公民科。小学主要是生活科,初中阶段主要是社会科,高中阶段设置公民科来代替社会科,大学阶段进行主题教育,每周设定一个大多为人生价值、感恩意识的主题,师生一起讨论,进行感恩主题教育。我国高校需要补上中小学缺失的感恩教育这一课。把“学会感恩”列入大学生守则规范,并从大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就将“感恩教育”安排进他们的德育课程中,从而更好地发挥这些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作用,让大学生学会感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和社会的救助之恩。

2.注重对大学生思想心理的引导,克服自私冷漠观念,培养感恩意识。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成年人,成年人就应该学会自立。在日本,父母子女关系是父母只对子女负有限责任,子女成年后必须独立谋生;子女确有困难,可以向父母借钱,但必须偿还。只有大学生通过自立的实践,体验生活的艰难,才会明白为什么要感恩。我国多数大学生把负担都甩给父母,视之为理所当然,自立意识和责任观念淡薄。因此,培养我国大学生的感恩之心还需要帮助他们克服依赖思想和寄生心理,树立责任观念。在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满足子女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众星捧月,这助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凡事只考虑自己,而很少顾及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感恩的情怀自然无法产生,更不懂得如何去感恩。

3.多渠道地大力宣传感恩思想,将其寓于日常生活中,形成感恩习惯。日本高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宿舍等平台,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宣传感恩教育,使之成为学生的习惯。大学宿舍的走廊上经常挂着“感恩小册子”,里面写着诸如:“××君,你早上叫我起床,我才没有迟到。”学生饭前两掌合在一起对着饭菜鞠躬致意,以表示对饭菜和提供饭菜的所有的人的感谢。其实,时刻牢记和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已经成了日本大学生的良好习惯,每到年末,他们都要给关照过自己的人送去一份礼物或发一张明信片以表谢意。我国高校也可以利用橱窗、展板、海报、横幅、校园网络、宿舍等平台,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余活动方式,如感恩小册子、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我国大学生亦形成感恩习惯。

4.把感恩教育纳入家庭社区,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践行感恩行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这其中的一环,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结合,彼此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学校应做好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在开展灵活多样的感恩活动中得到家庭、社会的支持,使大学生学会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留给祖国,把信心留给自己。

日本不仅重视高校的感恩教育,还特别强调社区和家庭教育力量的协调,父母在家庭中身体力行,强化子女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社区为了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居住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文化遗址、工厂、有特色的手艺作坊,举办大学生和老人的交流会,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期间受到了哪些关心和帮助,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实践感恩行为。我们可以学习日本发挥家庭和社会在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中的作用。首先,家庭作为孩子发展的起点,应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丰富人性的基础。其次,增强社区育人功能,扩大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机会,发挥社区的载体作用,让大学生实践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日)永井道雄.近代化和道德教育[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

[2]朱永新,王智新,尹艳秋.当代日本道德教育[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3]徐纯.浅谈中外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J].理论月刊,2007,(7).

[4]梁金霞,黄祖辉.道德教育全球视域[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
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研究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融入感恩教育对策探讨
常怀感恩之心,共筑和谐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