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蕊
中华民族对月亮情有独钟,从古至今,咏月的名篇佳句灿若星辰,亘古不绝。在这些璀璨的咏月诗作中,令人回味无穷的名句有许多,而在这些美妙的咏月诗句里,李白、苏轼的月亮情结可叹为观止。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自信、狂傲、豪放洒脱,对月亮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喜欢,在他近千首诗歌中,咏月诗就达四百多首。他豪迈洒脱时,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情闲志逸时,歌曰:“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兴致盎然时,高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孤独寂寞时,感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追随着月亮的行迹,飘逸在浪漫的月色世界中。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时才情过人的他面对明月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天真烂漫的李白用盎然童趣给月亮画的第一幅速写。成年后被召供奉翰林,玄宗赏识其绝世才华,但更多的是想利用他的诗章,歌颂升平。看出自己在君主眼中真正的地位后,他非常不满,时常对月自诉,借酒销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邀天上的冷月为友,与自己的身影为伴,在孤独寂寞中以酒浇愁。在现实生活中,李白天性孤傲,蔑视权贵,因此屡遭打击,“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他在酒后月下拔剑而起舞,高歌泪下,何等悲壮。“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被迫离京后心情痛苦,面对明月,无限孤寂,感慨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世上无处寻觅知音。因而月亮就成为了李白心中的最爱,这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解脱。似乎只有那当空的月亮才是他的知己,才能读懂他的心,可使他从怀才不遇的沉重郁闷中解脱出来;二是寄托。一个能够痛痛快快地表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思想境界的而又想实现政治理想的诗人,不得志的时候,以圣洁而高远的月亮来托物言志则为最佳选择。
李白对明月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浓浓的挚爱,明月与李白生死相守,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跨越了地域的阻隔,放射着熠熠的光彩。明月在漫长艰苦的路途上,在寂寞孤独的岁月里,时时安慰着李白那颗伟大而寂寞的心灵,时时守护着李白那方浪漫而敏感的诗歌田园。有了它的安慰和守护,李白的诗情才获得了永不停歇的滋养,也因此永不枯竭。正如李泽厚所言:“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李白笔下的月亮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极致,李白可以邀月,可以揽月,而我们欣赏者却无法接近,这也正是李白诗中月亮独特魅力所在。
余光中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化作冰冷的月光/剩下的三分啸作剑气/绣口一出/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夜空因明月而生辉,诗坛因李白而辉煌。后人将永远记住李白那华美的诗章,记住他那热情讴歌的月亮。
苏轼笔下的月亮同样达到了极致的高度。与李白的浪漫热烈相比,苏轼更多的是现实与冷静。
苏轼一生也和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的足迹,给人一种江海飘零、明月潇潇的感觉。在他笔下,月亮的意象随处可见,浸满了月影的佳词丽句,给人一种如梦如幻之感,就如他飘零不定亦幻亦真既朦胧又清晰的人生。月亮不仅在他一般的文字中时时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更重要的是出现在他最为著名的几个篇章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月亮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苏轼笔下对月亮进行了极其个性化的描写和表现,并在其中浸透了他独特的生命感受和人生哲学。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宦海沉浮,曾一次入狱,两次外放,三次遭贬。他既做过皇帝身边的近臣,也曾被流放到蛮荒之地;既在前往贬所的途中再接贬谪令,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连升几级。长期飘零异乡,远离亲人的孤单与寂寞,官场失意的悲凉与慨叹,生活的贫困与凄惨,使得这位敏感而博学的诗人笔下涌流出的明月诗句,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这是他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体现,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更是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浩大无穷的世界使苏轼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顿而消失,他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诗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
虽然苏轼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给了他太多的无奈、悲哀和空漠,但他却能将这种感受寄托于明月之中,以使心灵得以超越。这位善处人生的智者,有一种化解苦难、转悲为喜的乐观洒脱的个性特质,他虽然孤寂空漠,但不愁怨,反而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对现实的苦闷与无奈借明月以排遣,从而我们看到苏轼人格的旷达与睿智,触摸到一颗明月一样冰清玉洁的心灵面对人生的悲凉、无奈、痛苦和空漠。
月亮的形象传达的是苏轼的理性关怀,与李白全心身的忘我抒情又是不同的。苏轼始终没有离开自己遭遇的情感离合,在此基础上借物抒怀。我们对李白笔下的月亮是怀着一种放松旷达的心情来欣赏,然而对苏轼描写的月亮却要有几分凝重和成熟的理性思考。
(作者单位:北戴河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