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科学探究

2009-10-14 06:37林兰香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探究

林兰香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指教者基本的探究的教学,学生以探究为本的学习。而学生学习探究,要求教者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我认为是仿照科学研究来学习科学内容。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科学活动,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科学探究和谐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动。”这绝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所以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前提。科学课堂一定要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课堂中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心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并保持微笑地面对学生,上课过程中要充满激情,语调要抑扬顿挫,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尊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个性发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我很欣赏一位老师,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与从不同,出于教师意外的实验方法时,这位教师并不因为自己准备不足而感到难堪,而是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你的实验设计很好,可惜课堂上一时找不到你实验需要的材料,咱们放学后再一起来做好不好?”放学后,那个学生果真来找老师一起动手做实验。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和谐氛围,也就是课堂教学需要高度的民主:教师应该是探究活动的合作者,而不是裁判。

2科学探究多样性

科学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活动数量多,活动类型全,活动可操作性强,而且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如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涉及了50多个活动。其中还有10多个拓展活动。学生非常喜欢参加这些活动。活动类型全,如“搜集天气资料”、“调查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养小鸡”、“种茄子”、“发布天气信息”等等。学生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极大丰富了学生们学习生活;活动可操作性强。四年级下册书中“水的三态变化”、“蒸发”、“小水珠从哪里来”、“固体、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混合”、“分离”、“混合的变化”、“燃烧”、“生锈”等等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寻找材料,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学生非常喜欢。

3科学探究时间性

时间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又一指标。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很多探究活动刚开始就喊停。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材料。探究只是一个形式,匆匆就走过场。这样的探究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在课堂中,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把课堂时间的支配权给学生,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沉浸在科学活动中,让他们感受“研究”是一件快乐的事,只要学生愿意,实验室可以为他们延时而关。

不同的探究实验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参与同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小组所需的时间不相同,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多关注进度慢的小组,引导速度快的小组与探究内容相去甚远的信息,对研究过程的体验和结果凝炼起到了削弱的现象。所以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又要处理好小组间时间的差异性问题。

4科学探究合作性

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与合作是科学学习是重要途径。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出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单个探究者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只有协调的合作行为,才能真正达成科学探究的目的。合作小组的成员在合作、互助的气氛中面对面地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比如①讨论式:通过组内同学的讨论形式解决存在异议的问题;②实验式:对一些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内容采用实验式,组内同学合作实验;③对抗式:此类合作学习是指组间就一些探究问题进行比赛;④交互式:是指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加入交流的过程,对实验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交流讨论等。

合作技能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保证,也是提高探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要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要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5科学探究生活性

科学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的生活性体现在探究活动是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而开展的,是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是否乐于参加的。诚然,学生只要去参与、经历就会有收获,但是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结合学生活动实际的探究内容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我们的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有些探究主题活动的开展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是需教师要进行调整的。

比如三年级科学教材中,安排了养殖的活动,通过养殖蚕,来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比较短,生长过程中的变态明显,整个单元的课程设置就围绕养蚕,观察蚕的一生,归纳出蚕的周期。但是我们有些学校附近农村不养蚕,学生没有见过蚕,甚至连有些老师也没有见过蚕,更没有什么养蚕的经验了,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最多就通过投影、多媒体展示一下蚕的生长周期。试想这样的学习过程,又如何达成科学课程倡导的“科学探究”、“经历过程”的要求。科学教师面临这样的现状,不能束手无策,而要积极的处理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如开展养殖小蝌蚪、菜青虫等活动。

因此,科学课能使学生智慧受到启迪,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关键是教师如何面对学生,面对科学课,面对自己的问题。只要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探究,我们的科学课就会成为培养科学探究意识的优秀课堂。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科学拔牙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