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东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三进”工作对于进一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三进”工作的主体力量是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理论素质,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的世界观。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形成“育人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系统工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理论课;世界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229-02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科学发展观专题教育活动。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教育,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科学发展观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09]9号。以下简称《通知》)。这对于进一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作为世界观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世界观,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的主体力量是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理论素质,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的世界观。为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理论基础,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和灵魂。事实证明,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历史。从建国初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三进”工作,都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用这些已有的和新探索的理论教育学生,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承载着这样的功能和职责: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为首要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要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佐证马克思主义理论
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必然要求,但它又是以当时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尤其是19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为科学前提的。这些科学成果使唯物辩证法自然观应运而生,由此而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导致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19世纪乃至20世纪中期相比,当代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从生产制造转向知识创新,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形态赖以产生的现实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实践向传统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对此,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继续拘泥于旧的、传统的科学技术基础,去反复重复三大发现、四大发明,而应重点介绍世界各国在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材料、航天科技等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科研动向,一句话,要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佐证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不断发展的现实问题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不断凸显,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最让大学生们反感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腐败现象等还不能一时完全解决,最让大学生担忧的就业竞争愈益激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对此,《通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找准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点和关切点,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教育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大学生与服务大学生结合起来,既要教育人,又要关心人,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4.加强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因而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同时也要看到,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科学发展观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高等院校人才济济、学科门类齐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人才集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高,完全能胜任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工作。
二、作为方法论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的世界观,还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以人为本为核心,形成“育人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牢固确立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思想正在成熟、学业正在发展、心理正在稳定、品质正在养成过程中的大学生;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课的出发点、落脚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落实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以人为本与以育人为本是统一的,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好方法。在教学目标上,要反映学生的成才目标和发展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客观、全面、辩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促使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能力,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2.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系统工程
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学习和贯彻这一精神,就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工程,进行周密的构想和安排,体现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所谓全面性、整体性,就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整体发展,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提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追求。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融为一体,用正确、生动、丰富的科学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精神状态、人生态度施加积极的影响,把大学生培养造就为胡锦涛同志所希望的“四个新一代”,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所谓协调性、系统性,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的复杂系统,是一个综合教育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效地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诸要素的有机结合,并产生综合效应。
用科学发展统领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必须实现“七个结合”,即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讲授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学生课堂理论教学成绩和课外行为表现相结合、思政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思政工作者的工作研究相结合、思政教师课内教学效果的考核和其课外对学生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的考核相结合。
所谓可持续性,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要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发展,而且要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持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大学生现实利益,而且要着眼于大学生的终身受益。
为此,一是要求进一步健全教学单位的设置和管理,各高校要设置直属学校管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具体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任务。二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高校应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三是引导学生在注重今天发展的同时,立足长远发展,在关注现实利益的同时,树立远大目标,树立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观念,努力促进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的关系。
一是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双向受益的过程。在这种紧密联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不断得到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更为宽厚、扎实。同时,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过程,又会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的发展。二者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的协同性,搞好内容的衔接与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门必修课。四门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综合性、整体性的要求,特点是有史、有论、有应用,有利于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协同性研究,使各门课程既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又保持各门课程相对的独立性,明确每一门课的功能定位和内容界限,避免交叉与重复,才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优势。
三是要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人才保证。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师德好、素质高的要求,把握数量和质量两个重点,抓住引进、培养、留住、用好几个环节,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入口关、使用关、提高关;要根据新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任务,调整、优化教师队伍,配备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训、学历提升、全员培训、课程培训、社会实践、进修访学等,分别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表彰奖励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三、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内涵,摆脱认识上的误区
1.“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地具体化为“以生为本”
有的高校打着“以生为本”的幌子,以部分学生不愿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由,调整课程、压缩课时、降低学分,一味地迎合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有的高校为学生的毕业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的需要,随意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割裂马克思主义内在联系性,还美其名曰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
所有这些,都是把“以人为本”简单的具体化为“以生为本”,并狭隘地理解为,“以生为本”也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而不管学生的要求是否合理,不敢对学生加强管理,甚至于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上一味地迁就他们。这是实用主义对待科学发展观。
2.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要突出主渠道作用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高校建立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不是齐头并进,同等地位,而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体。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