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才 谭 瑛 郭 斐
摘要: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转型与市场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全国和云南非民族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继续提高企业的市场化和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强政府职能转换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使民族自治地区经济提高制度的变迁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云南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市场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058-04
本文以云南8个民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数据为依据,从企业市场化程度、政府职能的转换、经济外向化程度、产业结构调整等四个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云南省非民族地区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差距,从而有利于我们对云南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机制有个清晰的认识。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区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评估
评估企业市场化程度主要是衡量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程度,由于非国有经济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文在指标选取上主要以体现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上。由于用单一的指标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市场化的程度,本文用3个子指标来衡量云南民族自治地区非国有经济的相对进程,包括: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个数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个数的比例,非公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1)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改革期间发生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按照市场法则运作的非公有制企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他们的迅速扩展使得市场调节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并且保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非公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越大,说明企业市场化的程度越高。
从表1-1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升入,不论是全国,还是云南民族自治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1998年,云南民族自治地区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规模以上非公有企业工业总产值严重偏低,只占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60%。而同云南省非民族地区比基本持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云南省的非公有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2006年为止,云南民族自治地区的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6个百分点,比云南省非民族地区低了4个百分点。
(2)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个数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个数的比例
这个指标主要是反映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进展状况。非国有企业个数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个数的比值越大,说明非国有企业的紧张状况越好。
从下页表1-2中可以看出,1998年云南民族自治地区规模以上非共有工业企业数量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的比例和非民族地区的差异不是很大,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只有1个百分点的差距。从下页表1-3和表1-4中可以看出,云南民族自治地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到2006年为止比1998年增长了一倍,而同时期的云南省非民族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却增长了1.1倍和1.7倍。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全国平均水平减少了61%,而云南民族自治地区虽然减少了74%。但是我们可以从表1-2看出,云南民族自治地区与云南省非民族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正在不断的拉大。说明云南民族自治地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显然要慢于云南省非民族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3)非国有单位职工占就业人数的比重
采用这一个指标是为了从劳动力方面衡量非公有经济的发展状况,也是为了验证由于云南省民族地区非公有企业发展比较落后,从而导致了云南民族自治地区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比重较低。
从表1-5中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云南民族自治地区非公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还不到10%,比云南省非民族地区低了6个百分点,比全国低了11个百分点。虽然在2003年把与云南省非民族地区的差距缩小到3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缩小到了9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云南民族自治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发展速度缓慢,到2006年,已经跟全国平均水平和云南省非民族地区拉开了差距,也就是说,云南民族自治地区的劳动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二、云南民族地区政府职能转换的水平评估
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市场经济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对传统计划经济改革而成长起来的,所以由政府通过计划分配经济资源,逐步转向主要由市场来分配经济资源,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衡量政府职能的转化是否会促进市场的良好运行方面考虑,我们主要从财政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财政自给率两个方面来考察。
(1)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以往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政府规模与市场化程度存在密切的关系。对经济自由化研究比较著名的两份报告——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经济自由度指数》以及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的《世界经济自由报告》,都运用了财政支出的大小来衡量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并且他们认为,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市场化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财政支出的比重越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低。
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民族自治地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明显要高于云南省非民族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虽然从2001年以后,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一直都稳定在25%。而财政支出占GDP全国的平均水平在18%左右,云南民族自治地区也只有20%。
(2)财政自给率
设置这个指标主要是说明财政支出比重与市场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负相关关系,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市场化发展程度而简单地说财政支出的比重越低市场化程度就越高。因为财政支出除了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还包括用于法律制度实施、规制管理、国防和科教文卫等公共产品的支出。适度的为经济提供国防、教育和宏观经济管理等服务,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长期发展。所以财政支出必须维持市场运行所必要的公共品供给,否则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影响。
从表2-2中可以看出,从1999年开始,全国平均水平的财政自给率呈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云南省非民族地区的财政自给率率从1999年开始有所下降,但从2003年开始有所回升,并且到2006年时已经达到了1999年时的水平。而云南民族自治地区的财政自给率却从1999年开始一直呈现了下降的趋势。1998年,云南民族自治地区的财政自给率为全国财政自给率的50%左右,相当于云南省非民族地区的78%。而到了2006年,这种趋势由进一步增大的势头。2006年,云南民族自治地区财政自给率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5%,而也只有云南省非民族地区的63%。说明云南民族自治地区财政收支差额总体上逐年增大,财政自给率逐渐降低,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在逐渐减弱。
三、云南民安地区经济的外向北程度测度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国外投资,中国各地区能够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力水平。由于外国技术的引进存在溢出效应,因此加强国际交流不仅对引进技术的中国企业有好处,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相关企业的生产效率,加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交流还有利于更新劳动力技能和知识,提高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此外,贸易和投资规则与国际接轨对我国由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所以,本文选取进出口贸易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两个指标对云南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外向型程度进行比较。
(1)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
外贸依存度是度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与转型国家市场化进程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则该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与市场化程度也越高。我们用进出口依存度来反映。
从表3-1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民族自治地区从1999年以来,在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重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就比较低,与云南省非民族地区的差距较小。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期间,全国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每年以6%的速度增长,云南省非民族地区的进出口额也以2%的速度进行增长。而云南民族自治地区从1999年到2006年以来,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却一直停留在6%左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与全国平均水平和民族地区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2)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云南民族自治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根源之一就是其内部资本积累的能力不足。因此,在内部资本积累能力相对低下而一时又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的情况下,积极有效的利用外资能够克服内部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获得追加生产要素,实现经济发展。
从表3-2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民族自治地区利用外资的能力较弱,虽然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的在一直下降,但是,仍然高于云南民族自治地区。不管是云南民族自治地区还是非民族地区都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虽然云南省是一个边境省份,但由于所临近的国家整体发展水平都比较弱,云南省与这些国家所进行的大多是产品之间的贸易,资本贸易较少,从而导致云南省整体利用外资的能力不强。
四、云南民族自治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的效率评估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命脉,其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特征,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演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能力。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都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发展中的经济体进入起飞阶段后,长时期的较快增长都是以经济结构的快速转换为基础的。可以说,工业化过程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过程,这也符合钱纳里等提出的“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的论断。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产业结构中最基本的关系,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
从表4-1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全国平均水平、云南非非民族地区还是云南民族自治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升入,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在不断的下降,其中云南民族自治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大。1998年,云南民族自治地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和云南省非民族地区分别高出了19.6个百分点和7.3个百分点,到了2006年,只比全国平均水平和云南非民族地区高出了12.6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云南是一个农业省份,而农业主要集中在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随着云南民族自治地区第一产业产值的不断下降,云南省已经向工业省份开始迈进。云南民族自治地区的第二产业产值在稳步的上升,由于全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上升幅度不是很大,也就给云南民族地区提供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缩小差距的机会。而云南民族地区与云南非民族地区的第二产业产值的差距也正在缩小,随着云南民族自治地区这几年的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红河、楚雄、大理等等拥有资源和特色产业等自治州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强工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整个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云南民族自治地区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并不是很大,在2001年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与云南省非民族地区相比甚至高于云南省非民族地区。这主要是因为云南本身是一个旅游大省,而云南省的大部分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民族自治地区,比如,大理、西双版纳、迪庆等自治州。由于这些自治州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许多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说云南民族自治地区第三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
五、结论
通过上述对云南民族自治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云南省非民族地区经济转型总体水平的分析,我们认为,云南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导因于云南民族自治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政府职能转变较慢、经济外向型程度低等因素。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云南民族自治地区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大规模投入,但是,这种要素投入能否取得预期的增长效应, 还要取决于有效的市场制度安排或制度供给。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 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策调整与增加要素投入一样,是极其重要的。目前,云南民族自治地区最大的不足是有效市场制度供给不足,它已成为云南民族自治地区长期增长道路上的不可逾越的“瓶颈”。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快云南民族自治地区市场化改革进程,积极探索云南民族自治地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产权制度体系,加快国有经济改革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从而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
[2]郭跃华.西部民族地区市场化程度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9).
[3]李俊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1).
[4]冯等田,何欣.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J].兰州大学学报,1998,(5).
[5]武建奇,安晓云.河北经济市场化进程比较与分析[J].当代河北,2001,(8).
[6]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