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新
〔摘 要〕新时期中国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在于重视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重视智力水平在国民生活中的重要性。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之后提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质是降低信息的 冗余度,提高学习和科研的效率。加工精粹信息,可以降低信息冗余度,提高学习和科研的 效率,进而服务创新发展战略。
〔关键词〕精粹信息;创新战略;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冗余;信息加工
〔中图分类号〕G2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8-0174-03
Processing Quintessence Information and Serving Innovation StrategyChen Zhixin
(Dep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School of management,Beijing Normal Univ.,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of Chinese state innovation strategy is to think much of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ity,the former is importance to economy and the latter is importance to normal life.The aim of cyberinfrastructure putting forward by America is to reduce the information redundancy and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of study and science.Processing quintessence information can reduce the information redundancy and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study and science.Quintessence information thus serves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Key words〕quintessence information;innovation strategy;cyber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dundancy;information processing
1 精粹信息的提出
精粹信息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晓建先生在《信息加工》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后来,倪晓建先生作为首都图书馆馆长,在该馆文献信息加工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对精粹信息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精粹信息指原始文本中隐含的或明确写出的有价值的观点、方法、资料、事实、结论等片段语句。精粹信息的加工在整个信息加工的流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信息加工系统共分为6个子系统,即描述性信息的加工、浓缩性信息的揭示、周遍性信息的处理、鉴选性信息的提取、研究性信息的撰写、相关性信息的组织。加工精粹信息,为用户提供原始的、片段的、直接参考引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过滤,消除污染和噪声,加速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精粹信息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标准,必须在学术性和创新性方面达到一定水准,才能够被称为精粹信息。学术性方面,精粹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主要标志是它鉴选的信息是学术性的,是最新的,不是历史的、欣赏性的内容;创新性方面,精粹信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产生了原创性的新贡献[1]。
信息加工的目的在于用户的有效利用,用户利用的是实质性信息,精华信息。而这些有价值、有创造的观点、数据等毫无规律地散载在各种自身完善自成体系的文献中,给用户增添了自然屏障,使用户很难消化利用,终致在利用过程中失去了生命,失去了智慧,失去了知识。为了解除用户的摸索寻觅之苦,挽回用户的生命和智慧,必须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科学系统地鉴选提取,把隐含在各章节段落中的有价值的实质性信息移取、开发出来,使各种信息从隐潜到显明,从虚假到真实,从原生到再生,从繁复到精华。图书馆的最高使命就是为读者服务。为了读者利用文献的便捷,必须不断创新文献信息加工方法,特别是深入文献内部挖掘单元信息中的精华,信息加工则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信息的不同要求以原生信息为对象创造再生信息的活动。通过比较鉴别的方法加工精粹信息,选取价值高的整体或局部信息,给用户直接提供信息的精华,满足用户对实质性信息的要求。这样,精粹信息作为一种信息加工方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它对信息进行过滤,消除污染及噪声,加速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其次,满足了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 最小努力原则”, 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获取和吸收信息的快捷方式。第三,精粹信息加工是一个知识信息创新过程,不仅创造了新的信息,而且赋予了原始信息新的价值[2]。
2 我国新时期的国家创新战略计划
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从增长极限的角度展开对人类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思考,认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增长的极限,如果再进一步增长会引发许多生态伦理问题。以此警示人类在增长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展方式,不能滥用自然资源,以免造成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将创新战略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也不断地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4]。我国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逐渐转移到依赖国民智力和知识资源。
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己经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弱,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不足30%,而发达国家已超过70%,我国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仅占外贸总额的2%,世界专利技术中的大部分都属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由于政策机制的缺失以及信息加工和信息传播方面的问题,我国每年有大约70%~90%的科技成果未能转化成产品,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信息加工的质量,加速科研生产效率,对我国来说,尤为迫切、任重道远[5]。
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制定旨在提高我们国家的竞争力,特别是科技竞争力。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战略就是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发展战略逐渐转移到依赖国民智力和知识资源上面来,这种国家创新战略必然要求信息加工部门致力于精粹信息加工,节省科学家和学者们浪费在信息搜集和阅读方面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更高的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效果,实现国家创新战略计划。
3 美国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计划
20世纪50年代,美国修建了纵横全国的州际高速公路干线,给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持续的繁荣。1992年,当时的参议员、后来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1993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实施一项新的高科技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旨在以因特网为雏形,兴建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美国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信息高速公路旨在建立一个能提供超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多媒体联机数据库以及网络计算机组成的一体化高速网络,向人们提供图、文、声、像信息的快速传输服务,并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信息高速公路之“路”,是由光导纤维组成的光缆。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之“车”,是巨量的多媒体信息,包括电话通信的话音信息、计算机通信的数据信息、高清晰度电视和电影等的图像、视频信息。信息高速公路为亿万普通人展示了一幅诱人的画卷,人们的许多幻想已经变为现实:比如,可视电话、网络购物、无纸贸易、电视会议、居家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游戏、视频点播、知识点播等[6]。总之,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已经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其影响已经超过历史上的铁路与高速公路。
1998年以后,美国科学基金会(NSF)以“后数字图书馆”为题,将“知识社区”、“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作为新的研究重点,丹尼尔•阿特金斯(D.E.Atkins)领导的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顾问小组一直在倡导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化知识社区”(Cyberinfrastructure enabled knowledge communities,CKCs),一个被知识行为引导的新世纪正在到来。现在已经有能力实现一个广泛的“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在此之上建立新型的知识社区, 以一种更高效的新途径来创造、传播、保存和利用知识。就像道路、桥梁等是工业经济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一样, 以信息和通信技术、经过培训的人力资源和支持性的服务机构组成的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则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历史的角度,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发展已经在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方面有所建树,现在应该演进为支持全人类更大的需求: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化知识社区(Cyberinfrastructure enabled knowledge communities,CKCs)”[7]。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指一种新的研究环境,可以支撑高级数据获取、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集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以及其它类型的通过互联网的计算和信息处理。对于科学方面的应用而言,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是一种技术解决方案,让致力于产生新科学理论和新科学知识的人与各种数据以及计算机高效连接起来,提高科学研究效率并产生新的科学突破[8]。
这里出现一个重要的词义区分问题:人们早已经熟知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中,“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已经正式的翻译为“信息基础设施”,然后,在NII的提法之后数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却使用“cyber infrastructure”表达“信息基础设施”的含义,不同的词汇必然带有内含上的区别,“cyber”更强调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和网络与人的互动方面;“information”的含义更广泛,但更偏向信息资源、硬件和系统方面。使用“cyber”更能代表计算机网络比较成熟的环境下,带有一些主观性、人为性、动态性的信息加工和信息传播特征。
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的想法在几十年以前已经产生,由于最近关于网络、微型集成电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进步,该想法逐渐付诸现实。在2003年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最早由美国科学基金会(NSF)提出,类似的概念在英国称为e-science。把科学研究的成果移植到计算机上面,让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学生和市民可以真正方便高效的利用各种科研成果和科学知识,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通过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把研究者和信息消费方非常方便的连接起来,大大拓展研究者和信息消费者对信息的利用范围和精准度。它可以产生新的工具、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工作方式,能够让科学家和学者以新的方式研究自然界、社会以及人文环境。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将如同城市里的电力、电话、自来水以及道路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9]。
综上所述,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致力于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致力于人们的终身学习、研究以及随时随地的学习、研究,要支撑这样一个宏伟目标,美国在国家层面上部署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主要针对如今的信息环境具有高冗余度的基本特征,并致力于改善这种情况。比如一个知识点、一个理论、一个案例、一个事实,在甲教材哪里提到,然后又在乙教材哪里重复一遍;在期刊论文里面论述一下,然后又在研究报告中提及,这些成果有可能发布到网络上面,或者被多家数据库收录,造成高冗余度的信息环境。我们的信息采集系统需要收录如此高冗余度的信息,只是因为除了那些冗余的信息之外,每一种信息形式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一些或者一点新的信息、观点和知识。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注重精粹信息开发,提供具体的数据和知识单元,只收录那些新的信息、观点和知识,降低信息的冗余度,致力于提高科研和学习的效率,为科学研究效率提高和国家创新战略提供基础性的服务和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倪晓建.信息加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23-237.
[2]倪晓建.文献信息加工体系及方法创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5):1-4.
[3](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1-10,(1).
[5]谢文锦.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思考[J].四川统一战线,2008,(3):11.
[6]比尔工作室.新科技启蒙[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7]秦鸿.知识社区——后数字图书馆时代的信息空间[J].现代情报,2007,(3):93-95.
[8]cyberinfrastructure-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EB].http:∥en.wikipedia.org/wiki/Cyberinfrastructure,2008-11-20.
[9]David Hart.Cyberinfrastructure:A Grand Convergence[EB].http:∥www.nsf.gov/news/specialzreports/cyber/agrand.jsp,200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