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发展临港产业的现实条件与对策

2009-10-13 03:29王桂贤李风清
对外经贸实务 2009年9期
关键词:临港烟台港口

王桂贤 李风清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人类第二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目前全球进入了大规模、综合性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约占GDP的4%,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中,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当属临港产业经济。

所谓的“临港产业”,是指港口因其生产和经营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人员、物资、信息、资金的流动,成为集生产、经营、商贸、旅游、通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区域,从而产生、引发和派生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所以,临港产业泛指分布于港口及周边区域内,依托港口资源和转运优势催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为主体的产业群。具体包括:(1)港口直接产业:即传统的港口装卸运输业;(2)港口共生产业:指与港口装卸主业有着紧密联系的海运业、集疏运业、仓储业等;(3)港口依存产业:指凭借港口综合条件而形成的石化、钢铁、电力等大型加工业以及船舶修造、粮油加工、木材加工、水产品加工等制造业和加工业;(4)港口关联产业:即与港口直接产业、共生产业、依存产业相关的金融、保险、商贸、娱乐等服务业。

归结起来,港区都是现代物流的中心区,临港产业最核心的就是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只有物流业发展起来了,才会带动港区和周边地区的工业加工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等大规模的发展。所谓 “建港兴城,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这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它不仅揭示了港城关系相互作用的机理,更重要的是说明了港口对城市乃至于区域发展的巨大作用。对于一个港口城市来说,如何利用各种优越的区位、资源、经济基础等条件,调整临港产业结构,有效促进发展临港产业,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烟台市临港产业发展的条件入手,分析了烟台市临港产业发展优势和劣势,并对烟台临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烟台市临港产业的发展条件分析

烟台是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烟台港是国家水路运输的主要枢纽和国内沿海重要的对外贸易开放港口,是同江至三亚沿海南北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联系环黄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日韩国际经济区的重要节点港区,在地理区位、地缘文化、经济基础、投资成本、引资政策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为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烟台港,位于山东半岛北侧、芝罘湾内,隔海与辽东半岛相望。港北有芝罘岛与市区相连,形成天然屏障。港区水域面积867.4平方公里,水深域阔,不冻不淤,掩护条件较好,背靠山东、河北内陆,腹地广阔,交通发达,港口集疏系统比较完善。烟台作为中国重点开发的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是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处于中国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地位,具有发展临港产业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工农业资源丰富。烟台市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粮、油、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在全国均占重要位置,是全国著名的“水果基地”、“花生基地”、“蔬菜出口基地”和“海珍品基地”等。另外,还有丰富的黄金、石材和煤炭等矿产资源,如黄金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毗邻的渤海湾蕴藏着比较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从而为发展临港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3.经济腹地工业基础发展迅速。烟台港的腹地工业基础发展良好,是山东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其直接经济腹地主要包括烟台市所辖4区、1县、7个县级市及其邻近地区,拥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2700多个,主要工业产品2000多种,有450多种工业产品销售国外,其中,“张裕”、“北极星”、“三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近年来,烟台工业已形成四大支柱产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三大产品集群:汽车、手机、电脑,这表明烟台的现代制造业已渐成规模。目前已建立起轻工、食品、纺织、机械、建材、丝绸、电子、仪表、化工、冶金、煤炭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和产业配套,近年来崛起的机械制造、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烟台鸿富泰精密电子、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大宇造船、浪潮LG电子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南山集团、万华集团、张裕公司、山东鲁花集团等本地企业也发展迅速,为临港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创造了可靠的物质资源、劳动力资源及资金保障。

4.交通运输优势明显。目前,烟台市已形成了以高速路、一级路等高等级公路为主框架、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快速公路网,同三、烟青、烟潍、烟威高速公路和蓝烟、德龙铁路以及4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加强了与周边地区及全国的联系。随着烟大铁路轮渡、蓬旅桥隧工程的完成,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环渤海高速公路网、铁路圈和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将使烟台从交通“端点”成为沿海城市网络“节点”。凭借海陆空交通的便利,目前烟台正在全力增强和完善以港口为龙头,以铁路、海运为骨干,铁路、公路、海运、民航等多种方式组成的主体综合运输体系,成为胶东半岛的物流交通枢纽中心。

三、烟台市发展临港产业面临的问题

由于烟台临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实践经验少,在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1.港口能力缺口较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港口后方陆域不足,集疏运系统尚不完善,而且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及港口支持保障系统仍相对落后。全市港口140个生产性泊位中,万吨级以上泊位只有37个,占总量的26%,而万吨级以上泊位中大多数为1-2万吨级,5万吨级以上泊位只有7个, 10万吨级以上泊位仅有1个,不能接卸大型散货、液货船舶,缺少专业码头,装卸效率难以提高。

2.临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烟台市临港工业中,轻工业占很大比重,能够借助港口大进大出降低生产成本的产业比重很小。临港工业的产业链不够长,缺乏上游产业。例如,对于塑料制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来说,缺乏化工产业的支持。另外,在临港工业中,产值在亿元以上的占30%,5000万元~1亿元占17%,1000万元~5000万元占40%,500万元~1000万元占13%,缺少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另外,烟台的港口功能雷同,缺乏特色专业码头。烟台四大港区在功能上存在较大的同构性,主要以煤炭、液体化工、粮食和建材为主要货种。全市大部分码头为散杂货泊位,占货运码头泊位总量(除客滚码头以外)的73%,对发展大进大出的大项目如钢铁、石化造成制约。

3.与邻近港口经济腹地交叉影响竞争能力。烟台作为邻近青岛港和日照港的中型港口,拥有交叉的经济腹地,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在港口设施上,都处于明显劣势。青岛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自投产以来,在进口矿石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日照港新建20万吨级和30万吨级码头计划已于2004年6月投产使用,港口能力发展迅速。烟台港虽于2005年10月建成投产使用三期工程铁矿石码头,可以接卸18万吨级的大型船舶,大大提高了其接卸铁矿石的能力,但与青岛港和日照港还有较大差

距。许多大的航运公司,铁矿石货主到中国北方的货物还是首选青岛港和日照港,只有当这些港口压港的时候,才会选择烟台港,烟台港只能处于一种被选港的地位,竞争能力受到较大影响。

四、烟台临港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提高对临港工业的认识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港口的功能已由传统的交通运输枢纽和工业发展基地向综合服务转变。现代化的港口承接着临港工业和临港物流业等综合性功能,所以要深刻认识临港产业,就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的优势,带动临港工业的发展。

目前,烟台的临港产业发展正稳步前进,但是与天津港、大连港等发达港口相比,烟台临港产业在推进速度和发展质量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与不足,尤其是对临港工业的认识还较为模糊,许多人认为烟台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加工工业,而不宜发展重化工业。事实上,重化工业不仅资金和技术含量高,而且产业关联度高,一个产业的发展就可以带动群体产业的发展。重要的是烟台是面向海洋的城市,发展临港工业必须面向国际市场。

为此,要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发展临港制造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要确定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发展重点。20世纪初开始,随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综合商务成本的上升,国际产业转移向环渤海地区进行,尤其是依托港口大进大出的重化工、造船等急剧向沿海港口转移,发达国家重化工业向外转移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烟台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承接日韩国际产业转移的便利条件,近几年来,来自韩国、日本的投资项目逐渐增多,在烟台已形成集聚优势,并产生洼地效应。因此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的今后烟台经济发展重点,将成为日韩企业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也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传统的空间布局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烟台要处理好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二次转移的关系,合理布局和调整临港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加快培育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力能源、船舶制造等临港重工业集群,拉动临港产业的发展进程。

(二)加强区港一体化建设

发展临港产业的基础在于港口。当今世界,港口已不仅仅只是交通运输的枢纽,而且是现代化大工业密集布局的理想地带,港口为港口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物流、人流和资金流,更重要的是,港口具有强大的资源集聚和整合能力,能够带动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国际化、现代化、专业化的港口建设已成为临港产业坚实的后盾。

由此,烟台应进一步强化在环黄渤海地区的地位和发展竞争力,把港口作为整个经济的重要支点,迅速扩大港口规模,提升港口功能,拓展港口发展空间,烟台港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快实施区港一体化战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港区联动政策,通过将保税区在税收、海关监管等方面的政策优势与港区在航运、停泊、装卸等方面便利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实现航、港、区一体化运作,带动境内外贸经济快速发展,使临港产业的发展有更为可靠的保障。因此,根据对港口未来发展形势及发展特点分析,应把烟台港的战略定位为:⑴现代化的中国沿海主枢纽港;⑵山东省北部沿海水产品、粮食、化肥等专业化物流分拨中心;⑶大宗散货、海上石油接卸中转港;⑷对日、韩集装箱运输干线港;⑸环渤海地区内贸集装箱枢纽港;⑹连接东北与华东、华南的客、滚运输枢纽港。

(三)发展临港旅游业

旅游业一直是烟台的传统优势产业。烟台具有优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并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1·8℃,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2·8℃,无霜期达230—260d。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地质地貌因素相结合,形成许多小气候环境,使烟台地区的种植业相当发达,烟台苹果、大花生、莱阳梨、福山大樱桃等均是名特产品。市区群山环绕,大海环抱,绿树成荫,风景秀美,属最适宜于居住和旅游的环境,尤其是在休闲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游客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滨海资源,改造现有服务设施和开发建设新项目,大力进行城市推介宣传,打造城市名片,尽快确定旅游城市的形象,发展烟台的临港旅游业。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1)打造特色滨海沙滩浴场。建设滨海沙滩浴场,依托滨海度假村,开发建设挡浪坝、更衣室、停车场、海鲜屋、酒吧屋等设施,增添海上冲浪、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潜水活动项目。(2)开发生态渔家乐项目。在沙滩优良、交通条件较好、海岸防护林分布较密集的区域,有选择性的建设“渔家乐”项目,开展海上乘船垂钓、跨海岛上野炊野营活动,增加活动的乐趣,能更好的缓解压力;(3)开发滨海观光果园项目。选择靠近滨海、面积较大、交通条件良好的果林园,开发集观光、采摘、生态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观光果园项目。第二,利用大型国际会展的机会,培养旅游群体。利用烟台APEC博览会、国际果蔬博览会、亚欧旅游会议等国际会展的机会,组织与会者观光旅游,培养潜在的旅游群体。第三,利用好烟台连接东北与华东、华南的客、滚运输枢纽港的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延长烟台的旅游、购物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四)发展临港物流业

在临港产业中,港口物流比其他行业项目的份额更重、辐射力更大、综合效益更高,而且资源消耗少、投入小产出大,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将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促进贸易量的增加。港口物流涉及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运输仓储、产品包装、进出口、信息管理、金融保险等内容,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巨大。烟台要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凭借海陆空交通的便利,增强城市的竞争力。目前烟台正在全力增强和完善以港口为龙头,以铁路、海运为骨干,铁路、公路、海运、民航等多种方式组成的主体综合运输体系,力争用较短的时间成为胶东半岛的物流交通枢纽中心。

首先,烟台发展临港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烟台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烟台是环渤海经济圈及连接华东与华北重要的物流基地,也是山东省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二,丰富的陆域和岸线资源,为烟台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烟台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和集装箱干线港奠定了基础;其三,作为一线港口的青岛、天津业务量急速膨胀已将港口原有的潜力发挥到了极限,持续增长的货物势必需要寻找新的替代港口,为烟台发展港口物流业创造了条件。其次,借鉴港口物流城市的经验。在港口物流的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向天津港、大连港等发展较为成熟的港口取经,例如,建立无水港,也就是说在内陆地区建立具有口岸功能、港口功能和货物集散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平台,避免内地与港口之间多个部门连续奔波的局面,方便完成订舱、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手续;而建立海铁联运的物流网也应该成为烟台未来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工作,烟台的公路、水路、铁路为网络的枢纽型物流体系已见雏形,尤其是烟大铁路轮渡的开通,打通了与环渤海、东三省的交流通道,增强了物流处理能力,为港口物流的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集疏运基础。同时,烟台必须因港制宜,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港口国际物流。在发展港口物流过程中,抓好芝罘湾保税物流港区及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龙口配煤物流中心建设、木材物流中心建设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等,促使烟台港口物流全面发展。

总之,依据差异化战略、地域生产综合体战略和专一化战略,烟台市应重新打造“深水大港、门户城市、重化工基地和环境优美大烟台”的新形象。即全面塑造以港口海运为先导,港口物流业为基础,临港工业为支柱,滨海旅游业为特色,港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之间、产业群之间开放协同、整合创新、动态优化、高效低耗的新型产业体系。

烟台市的海洋经济凭借自身的资源与科技优势,为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作为新兴行业,速度与总量上还是有所欠缺。临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是阻碍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临港旅游业和临港物流业等措施来进行合理的调整,为烟台市的海洋经济带来突破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泰,烟台市发展临港产业的战略思考[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2006,(1):59-62.

[2]李东升 李中东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品牌定位的关联分析—以山东烟台为例[J]1001-7348(2005)04-0022-03.

[3]烟台晚报打造临港工业“强躯”2008年5月15日 26版.

[4]魏兴华 谭洪敏烟台市建设旅游城市的优势与对策[J]2005,21(1):64-67.

猜你喜欢
临港烟台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港口上的笑脸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