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语文教材 培养想象能力

2009-10-13 09:11朱杰青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想象力语文学生

朱杰青

摘要:丰富的想象力对学生学习知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是发现想象力对学生学习的这一作用后,探讨了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如何从课文题目、有意设问、词语标点和课文延伸四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语文 学生 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极其重要的智力因素。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地方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善于发掘,精心引导,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从课文题目入手,诱发想象

课文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有多个,只要这个题目符合文章内容即可。因此,教学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想想课文还可用哪些题目。另外,在刚开始学一篇课文时,可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自己围绕这个题目,将写些什么内容。

二、有意的设问比较,启发想象

教师提出设问,进行比较、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提出设问:如果小女孩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将会怎么样?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设问想象有钱人家孩子在年夜的情景:坐在温暖的火炉旁、桌子上摆着香喷喷的蛋糕和烤鸭……于是想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使学生对小女孩的遭遇产生同情,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利用词语和标点,发展想象

有的课文中内容描写含蓄,实际上有不少潜在内容,有的课文情节跳跃,教师要设法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含蓄的内容再现,把跳跃的情节扩充,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上下文,对想象力的培养也非常有益。如《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中描写桂林的山时,用了“形态万千”这个词语,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想象一下桂林的山有哪些形状。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就会放飞想象的翅膀,说出桂林山的各种形状。

课文中有些标点符号含义丰富,若能引导学生依据课文的标点符号进行想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丰富内容,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第二自然段先列举了四种狮子的形状和作者的想象,段末用了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可启发学生想象: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状,又像些什么呢?

四、对课文进行延伸,创造想象

教材中有些课文言虽尽却意未止,结尾让读者留了很多空白,延伸性想象就是引导学生在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给故事加上新的结尾。如在教学《穷人》后,可根据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矛盾心情以及渔夫善良的决定,让学生大胆想象,以《桑娜拉开账子》为题,续写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如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后,可引导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改写课文,将自己站在邱少云的角度去想、去写,从而更深刻地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小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我们教师的诱发。只要我们立足于本学科特点,努力钻研教材、精心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必将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想象力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