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琼
关键词:《秋胡戏妻》 行役文学 人生悲酸
摘 要:《秋胡戏妻》这一经典剧作,历来诸家多从传统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理解,突出表现中国女性勤劳、忠贞守节的美好品质。文章试用行役文学传统的角度来进行阐释,对其主题深层和艺术独特之处进行评析,《秋胡戏妻》其实表达的是征戍者的人生悲酸。
一
《秋胡戏妻》是元代杂剧作家石君宝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秋胡戏妻》的主要情节是:秋胡与罗梅英结婚才三日,即被勾去从军,一去十年。其间,梅英在家辛勤侍奉婆婆,操持家务,当地财主李大户则借向罗父逼债之机,谎说秋胡已死,强逼其改嫁于他,梅英执意不从,坚守忠贞。十年后,秋胡得到战功,衣锦还乡。行至村外自家桑园,遇到一位女子,一时性情难忍,予以调戏,被女子厉声斥责,遂沮丧而归。不料,到家方知这女子正是十年未见的妻子。其妻认出桑园调戏者竟是其苦等十年的丈夫,便索要休书,决意与之断绝关系。此时,恰有李大户领罗母等前来抢亲,被秋胡遣人送官惩治。经秋胡母苦劝,梅英才最终再与秋胡和好。
对这一经典剧作,历来评论者多认为,它表现的是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突出的是中国女性勤劳奉孝、忠贞守节的美好品质。如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说:“秋胡戏妻中的罗梅英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恶势力都用不屈从的态度,加以克服,作了抵制,但是,对在桑园戏妻的秋胡这一当世的‘沐猴而冠,牛马襟裾最后也只能强为欢笑,重叙旧好。”①许金榜的《中国戏曲文学史》认为:“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忠于爱情,勤劳坚强的梅英形象,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高贵品德,不能忍受丈夫欺骗和侮辱,表现了维护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坚强意志。”②李修生的《元杂剧史》亦说:“戏妻表现了罗梅英对金钱的鄙视和抗争,对秋胡的暴力威胁,毫无畏惧,体现了罗梅英坚强不屈的精神。”③其他像周续赓、张燕瑾、董兴文的《中国古代戏曲十九讲》,徐振贵的《中国古代戏剧统论》,王季思等编的《元杂剧选注》,徐扶明的《元杂剧艺术》,聂石樵的《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史略》,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都持这种观点。
这样的认识也不无道理。因为从剧本的表面呈现来看,罗梅英的坚贞守节,确实写得比较突出,在第一折[混江龙]曲里,她声称:“曾把毛诗来讲论,那《关雎》为首正人伦。”在第四折的[鸳鸯煞]里,她则唱道:“非是我假乖张,做出这乔模样。也则要整顿我妻纲。”但是,这些观点的形成,又主要导源于特定的文化与政治背景,是特定政治观念支配下的文学思想的体现。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得出的则是不同的认识。
二
其实,《秋胡戏妻》杂剧主要表达的是行役文学的主题。在“贞烈妇梅英守志”的故事深层,表现的是征戍者的人生悲酸。传统的行役文学多描写兵荒马乱的社会背景中行役者离乡背井的孤苦生活,妻离子散的家庭惨景,以及征人与思妇的离愁别恨,抒发哀伤怨愤的内心情绪,在深层则多表达人生变幻莫测与命运无常的悲哀,乃至于揭示种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秋胡戏妻》与之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其一,《秋胡戏妻》也写被迫从军、生死莫知引发的情绪激荡与人生悲哀。虽然《秋胡戏妻》不是以悲剧结局的,但是,同样充盈着生死莫知与人生悲哀的深沉情绪。在剧本第一折,秋胡一家正在举行喜庆婚宴,罗梅英还有些羞羞答答,这时,勾军到来秋胡被迫从军,由此引发了几个相关亲人激烈的心理动荡。
在秋胡母刘氏,先是茫然不知所措,只是感叹“似此可怎了也。”接着也只能无奈地嘱咐儿子:“一路上小心在意,频寄个书信回来。”
在秋胡既担心母亲无人奉养,又留恋新婚之妻,却只能哀求勾军的“略待一会儿”,在母亲与妻子面前做些交代。
在罗梅英,则有着最激烈的情绪表现,她先在[村里迓鼓]曲中悲伤:“都则为一宵的恩爱,揣与我这满怀愁闷。”继而在[逰四门]中重复这种感伤:“想着俺昨宵结发谐秦晋,向鸳鸯被不曾温。今日个亲,亲送出旧柴门。”随后,又在[柳叶儿]曲中唱道:“眼见的有家来难奔,畅好是短局促燕尔新婚。莫不我尽今生寡凤孤鸾运。”
他们都因为一去从军,生死莫知,产生了前途未卜的感慨。这与我们所熟知的前代行役文学有许多契合之处。如《诗·采薇》中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东山》中也有:“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的抒情。杜甫的《兵车行》、《新婚别》在叙事与抒情上也都与此意脉相通。尤其是《新婚别》的一些句意,竟然都被化用在这里。
其二,《秋胡戏妻》突出行人思妇离别思念之悲。秋胡娶亲才三日就被勾去从军,而且十年未归,因此引起了母亲的无限担忧,触动着妻子的无尽思念。万里相隔,天各一方,会面无期,欢聚无望,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忐忑不安,萦绕心间,在剧中既有直接的离别之悲的抒发,又有因离别而生出的难堪之事的叙述。
剧本第二折,秋胡十年未归,梅英辛苦持家,侍奉婆婆。梅英为人“缝联补绽,洗衣刮裳,养蚕择茧”,“受饥寒,挨冻馁”,苦苦支撑着这个家。为了侍奉婆母,她“从早起到晚夕,上下唇并不曾粘着水米”,异常艰苦而毫无怨言,极其勤劳,而总以善良之心待之。她时常想念着丈夫,盼他归来:“自从秋胡去了,不觉十年光景。我与人家担好水换恶水,养活着俺奶奶,这几日奶奶身子有些不快,我恰才在蚕房中来,我可看奶奶去咱。秋胡也,知你几时还家也呵。”她祷告天地,愿他们母子早些儿欢会。她也有些许怨怒,“想着俺只一夜短情,空叹了千万声长吁气,枉教人道村里夫妻,撇下个寿高娘又被着病缠身体,他每日家则是卧枕着床睡。”这样的劳作之苦与思念之苦已经十分折磨她了,还要加上李大户设法逼她改嫁,她的处境更为难堪。但是,当父母帮着李大户劝她改嫁时,她与父母据理力争:“我如今嫁的鸡,一处飞,也是你爷娘家匹配”,表示绝不因穷富而改变初衷,义正词严地抢白了父母。李大户企图霸占她,当场耍出无赖行为,她则要“把这厮劈头劈脸泼拳槌”,毫不留情地痛斥:“有铜钱,则不如抱着铜钱睡”,骂李大户是“闹市云阳吃剑贼”。她心里想念的始终还是那个只有一宵恩爱的丈夫。她如此反抗,似乎是要写她对丈夫的忠贞,对既定的夫妻人伦的忠贞,但是,在其深层,却是一个弱女子在丈夫从军之后孤苦无助的悲哀。这让我们不禁想起《君子于役》中的“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行行重行行》中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秋胡戏妻》同样是在离别思念之悲中,表达着人生的困窘与酸辛。
其三,《秋胡戏妻》表达人事错迕、情感外流之哀。秋胡在后来人的理解中,经常成为一个被谴责的对象,那不仅是因为他调戏桑园女子的不端,还是因为他调戏的竟是自己的妻子的荒唐。但他其实也是一个被战争和行役耽误了的人,一个同样可怜的人。他有着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如果没有战争的扰乱,没有从军的逼迫,它可以在家中生儿育女,安享人伦。但就因为它在新婚之际被迫从军,从此与妻子分离十年,正常的情感得不到表达,正常的欲望得不到实现,才有了桑园戏妻的荒唐一幕。
在剧本第三折,秋胡因战功得中大夫之职,回家探亲,却在村边自家桑园里看见一个女子,“一个好女人也。背身儿立着,不见他那面皮,则见他那后影儿。白的是那脖颈,黑的是那头发,可怎生得他回头,我看他一看,可也好那”于是两度吟诗,表达亲近之意,再向那小娘子借水喝,“小娘子,有凉浆儿觅些与小生吃波”,甚至有了“小娘子,左右这里无人,我央及你咱。力田不如见少年,采桑不如嫁贵郎,你随顺了我罢”的放肆行为。最后竟以金饼相诱:“兀那小娘子,你肯随顺了我,我与你这一饼黄金”。当然,他得到的是那位女子——他十年未见的妻子的痛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