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的仆从 天使的化身

2009-10-13 03:29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雾都孤儿基督徒狄更斯

关键词:狄更斯 《雾都孤儿》 犹太人 基督徒 妇女观

摘 要:在《雾都孤儿》中,犹太女性南茜和基督徒女性露梓虽同处青春妙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本文对她们的形象进行了对比并探究了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以此来阐释狄更斯早年的反犹主义倾向的根源及其妇女观。

约于1837年出版的《雾都孤儿》(Oliver Twist)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在作品中,狄更斯以犀利辛辣的讽刺笔调无情地揭露了英国的济贫制度及社会犯罪现象,向读者展示了教区孤儿们辛酸的童年。然而,就在这样一部充满正义感的佳作中,狄更斯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犹太女性南茜和基督徒女性露梓,将其民族偏见表露无疑,也体现出作者的反犹主义倾向。

国内以往的评论大多集中于该作品中的老犹太费金身上,如乔国强的《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李军的《论基督教作家笔下的犹太人形象》、黄艳丽的《浅析〈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等①,鲜少对同处青春妙龄但命运却南辕北辙的南茜和露梓的形象进行对比并以此来阐释狄更斯早年的种族观和妇女观。有鉴于此,本文将试图对犹太女性南茜和基督徒女性露梓的形象进行对比,并探究二者形象差异的原因,为解读《雾都孤儿》提供另一视角。

一、魔鬼的仆从——南茜

E.M.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对狄更斯的人物塑造颇有微词。他认为,狄更斯只会塑造“扁形人物”,而不会塑造“浑圆人物”,在小说艺术上属于“较低层次”。然而,《雾都孤儿》中的南茜的塑造使福斯特的评论有失偏颇,因为南茜这个人物有着无比丰富且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是个典型的“浑圆人物”。

总的说来,在狄更斯的笔下,生为犹太人的南茜是个不太令人喜欢的人物。她自幼沦落贼窟,干过许多坏事,并成为第二号贼首赛克斯的情妇。等待她的命运就是上绞刑架。虽然,在见到奥立弗之后,她的内心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常在善与恶之间挣扎。最后,因其天良未泯,南茜帮助布朗劳先生和露梓小姐救出了不幸落入贼窟的奥立弗。但是在小说中,狄更斯还是反复强调她“所属的那一特殊人种(犹太人)的脾性和习惯”,即外表不整洁,脾气异常暴躁以及酗酒、抽烟等恶习。她身上的犹太性在面对可以脱离偷盗生涯的选择时表现得更加突出。露梓得知其悲惨命运,极力想帮助她逃离,但南茜却再三拒绝了她的帮助,宁可继续与费金和赛克斯他们为伍,继续走向毁灭的深渊。在狄更斯看来,南茜之所以做出如此选择,是她所处的社会等级和民族特性决定的。他认为犹太人是与魔鬼为伍的民族,即便有机会重新做人,但其与生俱来的民族特性也会阻止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南茜生来就是贼,也就注定了她摆脱不了贼的命运。

不可否认的是,狄更斯在塑造南茜这个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人物刻画得相当真实、丰满。首先,他通过外貌描写来揭示南茜的内心和性格。当南茜在小说中第一次出场时,在奥立弗看来,她与另一个姑娘蓓特“可以说生得不漂亮,但她们的脸都红扑扑的……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头发在脑后卷起,与她们所穿的鞋子一样,都不够整洁”②。此外,南茜从小就有饮酒的习惯,而且经常酗酒。在她的情人赛克斯因偷窃失败亡命逃窜时,老犹太费金到她这来查探消息,发现她“蓬头垢面,说话杂乱无章,屋里充满了荷兰杜松子酒的气味”。有时,她还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情绪。这些描写增加了人们对南茜的厌恶态度。其次,他运用了象征手法来加强主题。在作品中,南茜出场的时候大多在黑夜,天气也不太好,往往有黑烟或浓雾。这些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作为窃贼的南茜见不得光,只能生活在黑暗中。当写到南茜死于赛克斯之手时,狄更斯也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垂死的南茜做最后的祈祷,“她非常用力地抬起身,跪在地上,掏出露梓·梅里的手帕,用双手举起来,尽量举起来,求上帝宽恕……”③这一象征性动作表现出南茜的忏悔。最后,狄更斯还运用了暗示的艺术手法来揭示南茜的性格和命运。奥立弗第一次见到南茜,虽然发现她的头发和鞋子都不是很整洁,但认为她一定是个好女孩。这暗示着南茜的身上具有善与恶的两面性。狄更斯在给南茜和她的情人赛克斯取名时也颇具深意。南茜(Nancy)和赛克斯(Sikes)的英文缩写是N和S,正是磁针的南北两极。他们构成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永远不可分离。南茜离不开赛克斯,宁愿放弃脱离偷窃生涯的机会,宁愿被他杀害也不肯抛弃他;而赛克斯也离不开南茜,一旦失去了她,他就丧魂失魄,终于从房顶跌落,脖子被他自己的一根绳子的活扣套住而气绝身亡。此外,在南茜和露梓第一次见面时,狄更斯通过对比的手法衬托出二者的反差。在南茜看来,露梓漂亮,表现得很有修养,友善温和,没有丝毫傲慢和偏见;而南茜在面对露梓时却感到卑怯、羞愧和无地自容。这种强烈的反差说明二人的出身、遭遇与命运必然极为不同。

二、天使的化身——露梓

相比之下,狄更斯对基督徒女性露梓却不吝笔墨,用了许多美好的词语来赞誉她。露梓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小说已进入第28章。她“正处于青春妙龄,活像一位天使,其天赋资质是那样纤弱而又娇嫩,温和而又柔顺,纯洁而又美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她的蓝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脸上带着欣悦的笑容”④。她看着受伤的奥立弗情不自禁流下了同情的泪水,而当时她并不认识奥立弗,流泪只是天生善良所致。在他人眼中,露梓仿如天使,善良美丽,温和纯净。奥立弗初见露梓时以为自己遇到了天使。当梅里太太与儿子哈里谈及露梓时,前者认为露梓有着热情而虔诚的天性,还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后者则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姑娘:“我现在的整颗心都已经给了这位可爱善良的姑娘——露梓了,我对她的心坚如磐石,不可动摇……”⑤在哈里向露梓吐露心声时,更是将她视作“上帝的天使”和“上天射到大地上的一道光”,赞美之意溢于言表。甚至在与露梓处在两个不同世界的南茜的眼中,露梓也是“一位漂亮而又身材婀娜的女人”。而当露梓得知南茜的生平,她深受感动,乞求上苍赐福于那位被命运遗弃的女孩,拯救她早日脱离苦海。其善良天性跃然纸上。但她遇事只会哭泣的表现说明她的性格比较懦弱,这反映出时人对女性的审美观。

品格高尚的人当然会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狄更斯这个命运之神为露梓安排了幸福的结局。尽管露梓的父亲只不过是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她的姐姐阿格尼丝·弗莱明(也就是奥利弗的母亲)被人视作未婚生子的“下贱”女人,她小时候饱尝艰辛和折磨,但幸运的是,她被善良的梅里太太收养,过上了安静舒适的生活,并且获得了哈里·梅里的爱情。和所有美好童话世界里的女主人公一样,露梓和哈里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就人物刻画方面来说,露梓的形象显得比较单薄、扁平。尽管读者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露梓是个善良的好姑娘,但是其形象刻画得不如南茜那般丰满细腻,比较呆板,仿佛一尊瓷娃娃。正如有论者提到,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创造了众多堪称完美的资产阶级人物,他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善良、爱、慈悲和关怀。⑥露梓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事实上,这些人物都是理想化的,而露梓的完美形象表现出了本身隶属资产阶级的狄更斯的思想局限性。

三、两个形象差异的原因

在狄更斯的笔下,犹太女性南茜和基督徒女性露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表现出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寻根究底,这里既有历史和宗教的原因,又有狄更斯所处时代及他本人的犹太观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自基督教的兴起以来,它与犹太教之间的纠纷不断。由于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争战,以及基督教势力的日益强盛,到中世纪时期,犹太人遭受的迫害、压榨、屠戮、驱逐和隔离等逐渐增多,反犹主义观念日益盛行。犹太人的形象被渐渐丑化或扭曲,与瘟疫、巫术和魔鬼联系在一起;犹太女人还被说成专门生下非人怪物或猪、猫、狗一类动物的人。时人对犹太人的畏怯、恐惧连同他们对犹太人的偏见和憎恨进入信仰基督教各民族的民间传说、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⑦在这些创作中,犹太人往往被形容成魔鬼或魔鬼的追随者,策划阴谋的人,制造灾难、散播病毒的人。中世纪民俗学家特拉克滕贝格(Trachtenberg)曾说:“无论什么罪名加在犹太人头上都不为过,但是在其所犯下的所有罪行中,最最可恨的是企图摧毁基督教信仰和基督教世界罪。……中世纪后期出现的世俗文学继承这一攻击矛头,尽管写作动机不再出于宗教,但仍采用同样的方式刻画犹太人。例如,那些反映社会生活的世俗戏剧,尽管描写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犹太人,但身上表现出的品质仍然和魔鬼一样罪恶,仍然是魔鬼的化身……”⑧

作为中世纪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世纪英国文学反映出当时的反犹主义观念。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的杰弗里·乔叟的传世佳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在这部作品中,乔叟借女修道士之口讲述了于1255年在林肯发生的一起血祭指控案件,犹太人成为谋杀基督徒孩童的凶手。同时期的另一部作品《农夫皮尔斯》则将犹太人与剪钱等侵犯英王货币权的犯罪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一反犹主义倾向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在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的《马耳他的犹太人》中的主人公巴拉巴斯狂热地追求金钱财富,满屋黄金却不给妻儿一分一毫,为独占财富不惜毒死女儿,害死妻子;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个贪婪、自私而又狠毒的犹太高利贷者。到浪漫主义时期,在司各特的《艾凡赫》中,犹太人艾萨克即使在梦里也在担心自己的钱袋被偷,醒来后的第一反应是紧紧抓住钱袋和一切可抓的零星物件,在危险时刻首先想到的不是女儿而是他的钱。狄更斯继承了这一反犹主义的传统,在其早期的作品中塑造了“恶”犹太人的形象,如《博兹札记》中长着红头发和红胡子并强迫行人购买旧衣物的犹太人;《匹克威克外传》中的借贷代理人艾萨克;《雾都孤儿》中的老犹太费金、酒店侍者巴尼和南茜等。

从狄更斯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是一个反犹主义盛行的时代。法律、议会辩论、报纸、杂志、歌谣、戏剧和小说里都弥漫着反犹主义的气息,这已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一大传统。英国法律和习俗中的种种偏见限制犹太人从事除了买卖旧衣物、沿街叫卖和借贷以外的职业。1830年,犹太人不能在伦敦城里开店,不能从事律师的职业,不能接受大学教育,不能进入议会。当时的著名议员罗伯特·皮尔爵士在议会中说:“犹太人之所以被排除在外,是因为他们的习俗和作用与我们的无法协调一致,他们被看作是外国人。从犹太人的历史来看,无时无刻不存在对他们的偏见。”⑨当时的期刊杂志,如《时代》(Times)、《活力》(Punch)等,也持反犹论调。创刊于1841年的《活力》是一份开明的期刊,素来拥护人道主义性质的改革,但在大多数时候皆持反犹态度。它反对犹太人的解放,刊登丑化犹太人的漫画,以本杰明·迪斯累利(Benjamin Disraeli,曾两度任英国首相)的犹太血统开涮,并且对犹太人的职业大肆取笑。19世纪早期流行的歌谣里也满是对犹太人的诋毁和中伤,常常将犹太人与窃贼等同起来。《雾都孤儿》正是在这样的反犹氛围中创作出来的,自然无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需要指出的是,狄更斯的犹太观随着犹太人在英国的地位逐渐提升而发生了变化。从1830年到1860年,英国犹太人的地位稳步上升。法律和商业对犹太人做出的各种限制被取消,社会上对犹太人的敌意也逐渐减弱。犹太人可以到地方和中央政府中任职,可以与英国的名门望族联姻,可以参加英国的各种社会和文化艺术活动,并且犹太人获得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进入议会。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狄更斯对犹太人的看法慢慢改变了。在《我们共同的朋友》里,狄更斯塑造了一个“好”犹太人里亚,并以里亚的形象对基督徒眼中的传统犹太借贷者的形象进行了颠覆。里亚身上不仅体现出犹太人的美好品质,而且成为仙杜瑞拉的教母般的人物。

由此可见,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所表现出来的反犹主义倾向是由历史、文化、文学传统和他所处的时代造成的。正如斯通所说,《雾都孤儿》是一位接受其所处时代的反犹主义倾向并将之反映出来的作者的作品。⑩显然,狄更斯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不同的女性形象也是受到了这种反犹主义倾向的影响,使其早期的妇女观带有明显的种族偏见。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宋蕾,硕士,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圣经文学与英美文化、课程与教学论;莫玉梅,博士,青岛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英国犹太史。

①参见乔国强:《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李军:《论基督教作家笔下的犹太人形象》,《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黄艳丽:《浅析〈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3期。

②③④⑤ 狄更斯:《雾都孤儿》,何星亦译,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第299页,第171页,第205页-第206页。

⑥ 赖巧琳:《由〈雾都孤儿〉看狄更斯思想的局限性》,《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⑦ 徐新:《反犹主义解析》,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4页。

⑧ J. Trachtenberg. The Devil and the Jews, New York: Merdian Books, 1961, pp.12-3.

⑨⑩ Hanrry Stone. “Dickens and the Jews”, Victorian Studies, vol.2, 1959, p.225, p.233.

猜你喜欢
雾都孤儿基督徒狄更斯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论幽默艺术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女性基督徒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世纪英国基督徒的借贷活动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