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兰克·奥康纳的《醉汉》看“小人物”的无奈

2009-10-13 03:29杜艳春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醉汉

关键词:逃避 宣泄 无奈

摘 要:弗兰克·奥康纳是爱尔兰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以爱尔兰中下层人民为描写对象,凸显了小人物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其中,《醉汉》通过一个名叫拉里的小男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身为普通人却好喝酒的父亲在朋友的葬礼上本想畅快淋漓地喝一场,却因为孩子趁其不备把酒喝光而丢尽了脸面的故事。这个看似滑稽的故事背后揭示的问题发人深思。

弗兰克·奥康纳原名迈克尔·多诺万,是爱尔兰的短篇小说家。他热爱创作,一生出版了多部作品,他的短篇小说被誉为“20世纪中叶爱尔兰的文化史”。

短篇小说《醉汉》围绕一个名叫拉里·德莱尼的孩童展开,故事以儿童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成人的世界。《醉汉》中的父亲,一个生活中的小人物,家境的窘迫使其压抑着自己爱喝酒的天性,每每闲下来就会计算这一生如果滴酒不沾会攒下多少钱。越算越开心,开心会促使他找个方式庆祝一番,结果是到酒吧去喝酒。第一杯酒下肚,觉得自己傻,辛苦赚来的钱不应该花在这上面。但他又不肯就此罢休,于是再喝一杯以求忘掉第一杯,结果越喝越多,越多越喝。到最后,只能是酩酊大醉,蹒跚而归。拉里知道“醉鬼的历程”意味着第二天父亲头痛上不了班,母亲只得去为他请假。而后便是母亲把家中厨房唯一的一座大钟拿到典当行。

葬礼是父亲容易喝醉的场合之一。父亲的好朋友杜利先生去世后,父亲想亲自参加葬礼,母亲在阻拦无效后,只好让拉里陪同,目的是牵制父亲。父亲一方面看到好朋友的葬礼办得如此体面,感觉放心;另一方面,他好久没饮酒了,加之天气又好,他喝酒的欲望开始躁动。趁葬礼还没结束,父亲不顾脚的疼痛,急于往酒店赶以便占个好位子。到了酒店,酒斟好后他又不急于喝,而是背对着酒杯与人高谈阔论,好像身后的酒杯根本不存在一样。结果拉里趁父亲不备,出于好奇,喝光了父亲的酒,喝多后被父亲连哄带拖地带回家,路上闹出了笑话。该短篇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但揭示的问题发人深思。

一、小人物的逃避与宣泄

文学作品中“小人物”酗酒的例子很多,比如《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父亲、《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父亲等。这是因为生活中的小人物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郁闷,体力劳作的辛苦、邻人的鄙视等都会令他低沉,使其心中的不快越积越多。拉里一家生活拮据,母亲给人家做工以维持生计。父亲爱慕虚荣,由于地位卑微而经常被人瞧不起,连萨利文那个木匠都看不起他。生活中唯一让他感到神气的是他结交了杜利先生,一个家境殷实的推销员。杜利先生为人和蔼,总是把自己知道的小道消息讲给父亲听。所以父亲很得意,从杜利先生口中他了解了有关政府部门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每次杜利先生走后他都神采飞扬地问母亲,“你知道杜利先生一直在告诉我什么吗?”与上层社会的人结交令他欣喜不已,仿佛自己地位陡升。

小人物具有强烈的向往富裕生活、希望被人尊重的欲望。弗洛伊德说过,欲望犹如一口沸腾的没有排气孔就得爆炸的大锅,潜意识欲望得不到满足,人的心里也必然失去平衡。对这些人来讲,物质生活状况难以改进,至少喝酒可以使人暂时忘记痛苦,在精神世界中得到内心的满足。

二、父子关系的错位

《醉汉》中的父子关系有些倒置。按常规来讲,喝醉的应该是父亲,醉醺醺地在孩子的陪伴下回家。父亲为喝酒可谓做了精心的准备:他没等葬礼结束就急急地往酒店赶,不顾脚部不适,因为生怕人多要等很长时间。倒好酒后又不急于喝,而是背对柜台与人高谈阔论。为了多逗留一会儿,他给孩子买柠檬水,哄其到马路上独自玩,并和蔼可亲地告诉孩子一会儿就回家。可事实恰恰相反,后来喝醉酒的是儿子,清醒的是父亲;一路狂放的是儿子,被冤枉的是父亲。因为,拉里的父亲在邻人的眼中是一个惯于喝醉的人,邻居常说“看,米克·德莱尼又喝多了”。邻居们没有了解真相,就向拉里的母亲告了父亲一状,说他把自己的儿子灌醉了。结果父亲如同一条可怜虫,耷拉着头,怯怯地向母亲解释原委。至此,父亲的种种表现如同一个孩童。而拉里却像个小大人,他知道何时该提醒父亲回家,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地牵制了父亲。母亲为了奖励他,也因为他额角受了伤特意放他一天假,并称他是父亲的“护卫天使”。

故事中还有相似的例子,比如父亲激动地数着参加葬礼的车辆时,那种兴奋溢于言表,“看,五辆马车,十六辆篷车!”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父亲像个孩子似的迈着轻快的步伐,对(葬礼的)一切都那么满意。当掘墓人挖出第一锹土时,父亲走开了,像一只山羊从一个草堆蹦向另一个草堆。”他告诉那些等着上酒店的车夫,说下葬仪式快结束时的心情更像宣布一个特大喜讯:“快了,只剩下最后的祈祷啦!”作者有意安排拉里的父亲经历了期盼——兴奋——失望——沮丧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来替代“醉鬼的历程”,把一个成人描写成一个幼稚的孩童。

三、小人物酗酒的潜在原因

1.希腊神话中酒神精神的影响

“酒神精神就是与痛苦抗争,逃避现实。方式是狂欢,狂欢就是超越痛苦的力。”①在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宙斯与塞母勒之子,据说是他率先种植葡萄并发现了用葡萄酿酒的技术。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教会人们寻求欢乐,而狄奥尼索斯精神,则代表着非理性精神。“人在酒神精神的支配下,充满着幸福和狂喜,一切原始的冲动都得到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和原则的约束,人类受了酒神精神的鼓舞自由发泄他原始的本能。”②拉里醉酒后在回家路上的表现恰是一种狂欢。一路上,孩子一会儿动情地唱歌,一会儿骂那些路旁看热闹的妇女“脏母狗”,他甚至威胁那些妇女,要“小心点儿,否则我会回来收拾你们的”。使其父亲丢尽了脸面。

如果在平时,拉里见了这些爱闲聊的女人,可能要灰溜溜地走开,而他酒后一路上的表现恰恰是“酒壮英雄胆”,对拉里来讲,目睹家庭的贫困、父亲的酗酒、邻里平日的嘲笑、母亲的无奈,他幼小的心灵必然打上低人一等的烙印。所以他只能借酒劲来宣泄自己平日里的积怨,释放精神上的压抑。“人们越是模仿酒神以转移痛苦,越是醉得忘乎所以,越是醉得迷狂,其悲意就越浓。”③

2.作家的家境对其创作的影响

奥康纳出身贫寒,其父亲是个退伍军人,一生嗜酒如命,家中的钱几乎都被他花在酒吧中,而母亲则靠给别人家当清洁工赚些钱来贴补家用。奥康纳在爱尔兰动荡时期长大,经历了英国和爱尔兰的民族与文化碰撞。像大多数爱尔兰妇女一样,母亲在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任劳任怨,却经常遭到醉酒丈夫的殴打。“20世纪初,爱尔兰摆脱英国统治而获得独立,社会开始稳定。但是很多家庭隐患和社会弊病仍然存在。特殊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把儿童与母亲紧紧地连在一起。”④据资料记载,奥康纳与母亲关系很近,与父亲却很疏远。

父亲形象的塑造是作者借此挑战父亲的权威。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说过,“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幻想,只有不满足的人才幻想。幻想的动力是无法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对令人不满的一种现实的纠正”。奥康纳父母关系紧张,父亲酗酒给家里带来暴力和债务。生活中的父亲对家庭缺少一份责任,对妻儿也必定缺少关爱。拉里的父亲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作家以自己的父亲为原型的,作家有意让拉里的父亲欲喝不能,还被儿子的举止弄得颜面丢尽,以发泄对自己酗酒父亲的不满。而拉里的母亲在作品中话语不多,却个性鲜明。一位善良的妻子为了不让丈夫喝醉,不惜舍出孩子以达到牵制丈夫这一目的。当获悉儿子被丈夫“灌醉”时大发雷霆,一副粗野狂暴的样子,往日的温柔胆怯顷刻间荡然无存。而对待孩子却是另一番表现:“母亲冲进卧室,一下子跪在床前,她看见我眼睛上的伤口时,心疼得哭了。”母亲对父亲的责备及对孩子的疼爱态度的巨大反差,投射出她内心的酸楚与无奈。

奥康纳的《醉汉》表面上看是儿子与父亲演的闹剧,实际上是作者对普通人生活中所面临的窘境的真实再现。奥康纳本人对小人物的生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人物间的对话捕捉准确,读罢全文会发现作者对文中的人物持有一种批评性的同情。故事隐含着作者的愿望:应该还孩子一份童真,使其免受成人世界某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同时该作品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温馨家庭的向往。

(责任编辑:范晶晶)

作者简介:杜艳春,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①苏永佳.生命狂欢中的感性及其升华——论尼采的身体美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5).

②王宇.论酒神狄奥尼索斯对西方文化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1):91-92.

③彭兆荣.痛苦的宣泄:从酒神、模仿关系看希腊悲剧的本体意义[J].文学石:97.

④张伟.何处是家园——奥康纳儿童题材短篇小说的心理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醉汉
左宇龙/画 阳/诗
行乞
行乞
以为他是我
巴黎一扒手先偷醉汉见其跌落轨道又首先施救
乞丐与醉汉
这里最亮
醉汉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