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提问与讲解

2009-10-12 09:51孙春霞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课文课堂教学

孙春霞

俗话说得好,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构建有效课堂的新形势下,教师若要注意教学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就要在课堂提问和讲解上多费心思,做一名有智慧的教育者。

一、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思维方向,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反馈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提问时应考虑到内容、数量、难度及时机四个方面。

1.提问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如对字的认识,宜侧重在结构、形近、同音、多音等的辨析;对词语的理解,宜侧重于词在句子中的环境意思及用法;对句的理解,宜侧重于句子的含义,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语篇的理解,宜侧重于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段落层次与中心的关系等方面。《麻雀》一课,学生通过阅读不难找出描写麻雀神态的词语,如“浑身发抖”、“嘶哑”、“呆立不动”等,为了让学生通过这组词义的比较和联系去理解老麻雀的内心世界,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想想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形容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提问的数量不宜过多。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但能量也是有限的。如果一节课里提问过多,势必面面俱到,繁杂琐碎。学生忙于应付,就减少了直接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为了便于学生思索,可围绕中心,补充少量问题。如《捞铁牛》一课中,对打捞的办法,可问:“你有没有比和尚更好的办法?”如果没有,可问:“那我们来看一看和尚究竟是用什么办法来打捞的?结果怎么样?”

3.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提问是为了激发思维,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感到索然乏味;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感到深不可测,久而久之便会“听”而生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容易导致课堂“冷场”,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提问时应尽量少提或不提“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判断性问题。对于那些非提不可而难度较大的问题,则应变换形式,化难为易。如学生难以直接理解《争吵》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本想让父亲高兴一下,不料父亲把脸一沉”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在教学时,可用启发想象的方法,从另一个方面提问:“如果你与同学发生争吵,你会怎么做呢?”

4.提问的时机要恰当。学生对一篇课文的认识和理解是随着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不断加深的,所以关于指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问题,如“课文写谁,什么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等,一般可安排在初读阶段;关于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如词句的含义,篇章内在联系等,一般应安排在熟读、精读阶段。而拓展性的问题,则应放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提问后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令人满意,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只用简单、粗暴的对、错来评判,容易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不良后果。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自尊心,都希望自己能获得老师的好评和表扬,都希望在课堂上自己的表现是最棒的。作为教师,应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即使对所提问题,答的不着边际,也应该给予鼓励。如“你的声音真洪亮,你脑子转的真快,能不能回答的更准确些呢?”等等,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更好实现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课堂讲解

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且讲解和提问是互相补充,互相联系的,因此,讲解时也应注意四点。

1.讲解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不能答”、“不开窍”的地方。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凡学生自己能读懂弄通的,就可少问略讲或不问不讲。学生不易懂的,提问后读懂答对了,也无需多讲。需要着重讲解的是学生答不全、答不对的地方。如《落花生》中一些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经过老师提示,学生能理解,就可少问略讲,至于父亲所说的一番对孩子们希望的话,则应作为重点,教师应着力讲解。

2.讲解的深度要“适可而止”。老师的讲解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现状所决定的接受力,由浅入深的进行讲解,特别是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允许学生只了解基本意思。教师在讲解时切忌滔滔不绝,越扯越远,学生目瞪口呆,并不是讲解的很精彩,让学生听得很入迷,而是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像听天书一般,应注意只谈与学生理解课文有关的话题。如《尊严》要求学生说出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的含义,无论什么时候,人要有尊严,使内容体现思想就可以了,无需要求学生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

3.讲解一般应放在学生读后、以议后结论的形式进行,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修正或补充。这样,就能够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留给学生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不约而同”的“同”,是指人们的神态动作相同,进而理解到人们沉痛的心情相同。这时,教师就要进一步说明人们沉痛悼念总理的神态、动作、心情相同是因为人们衷心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相同。

4.讲解的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文课不同于文学理解,没有必要就课文的思想意义和文学特色作过多过深的阐发。对于一些让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也不能离开课文作抽象的讲解,而应结合课文,多举实例来讲解。如积累、运用、读读、背背中的谚语,一般只要求学生了解大意,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运用,不必做过于深入的讲解,讲得过深过全。学生反到会越听越糊涂。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课文课堂教学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