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寻梦

2009-10-12 00:00周德发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教书论语梦想

周德发

带着梦想,带着向往。踏上了求学的路途,那时读书的专心程度简直无法形容。之后便带着追求。带着憧憬踏上教育工作岗位。时光飞逝,转眼间已在教育行业里走过近20个春秋了。

回望来路,却看不见清晰的足迹。不但如此,相比从前,自己已没了工作的激情,目标迷茫,几乎找不到。“回家”的路。

在今天的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在屡次说“这个问题,我下去查查”后,学生眼里透出的是疑惑,他们在怀疑我这个老师的学识太浅了。是啊,很多知识还没学生知道得多,学生已不再把我当老师看了。近段时间,面对学生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的危机,我在思索,在寻找那前进路上的亮光。终于。我找到了自己倦怠的根源——放弃了学习。我还能反省,说明我的梦还在。到哪里去寻梦呢?毫无疑问。在书里。于是我想,每一个闲暇时间,我都要利用起来读书,让它成为我寻梦的源头。

到书里寻曾经的梦。工作十几年之后,激情已成东逝水,对学生简单粗暴,工作似乎总是落在他人之后。心里总在埋怨待遇低,评优选先又总是与我无缘。现在的我就像一个撞钟的和尚,终日得过且过。如今,我必须将十几年前的梦想找回来。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得奥妙。到今天,我已认真地读完了《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我才发觉,我所缺少的就在书中——“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了吗”“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态度”“决不拖延,立即行动”“从优秀到卓越”。这些,我从来没思考过,更少去实践它。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打第一百次败仗之后,还要保持第一次出征时的锐气;打第一百次胜仗之后,还要保持第一次出征时的谨慎。”然而,我没有。现在,读完这本书,我已找回了当初的梦想——永远充满斗志地工作。工作成绩不是混来的,是创造性地实践来的。它需要我带着爱意和感恩的心去工作,用良好的心态,把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工作的乐趣。用自己百倍的信心,付出千倍的努力为成功找方法,才能最终让自己走向卓越。

到书里寻文化之梦。我愿撑一支阅读的长篙,向文化更深处漫溯。力争满载一船文化的星辉,在教育天地里纵情高歌。许久不读书,感觉自己已与一个文化人相距甚远。自己过去所学的知识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学生。今天,我仍记得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我知道,这体现的正是他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宋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定天下。”他说他掌握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是的,治理好一个国家,靠的是知识,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呢,现在就缺少这些。今天,我正式开始阅读《论语》。相信在读完之后,我一定会受到孔子博大精深文化的熏染。杨叔子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要振兴中国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就要背靠五千年。”当我成为一个“背靠五千年”的教师。就会引领着我的学生沿着历史之河前行。

到书里寻成长之梦。十几年来,自己简直是浑浑噩噩地在度日,现在整个人几乎是趴着在工作了。如此下去。我不知将要贻误多少孩子。刚买回《教师不跪着教书》,我翻了一下序言。吴非先生说的“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语”一下子扑人我的眼帘。仔细一想,在工作中,我缺少的就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更别说有自己的思想了。翻阅《教师不跪着成长》前言,我发现这是“教育原规则”系列丛书之一。序言中说,全书以力求培育教师优秀之根基为线索,讲述原规则是思想,是精神,是意志品质,是基础,是度,是学问,是教育行动,是健康,是心根。这几个词,一下子就说到了我的心坎上,这也是我所缺少的。我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潜心读完它们。我相信,经过这短暂的调整,这些书中的精髓会滋养贫瘠的大脑和我浅陋的教育征程,迅速“站”起来,成为一个“站着教书”和“站着成长”的教师,成为最好的自己,引领学生站着前行。

“心若在,梦就在。”有梦就有希望。我知道,书里有我许许多多的梦,我更知道,只要我一如既往地读下去,我就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我的梦就会一个个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教书论语梦想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我的教书生涯
如何读懂《论语》?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梦想
梦想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