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卫
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原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学生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避免死记硬背,囫囵吞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当应用思路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每一节课时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排思路、教师的授课思路、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等,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和知识的探索者。学生不但能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或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探索科学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预习新知,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排思路
对照目标,课前预习,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初中学生大都不知道怎样预习或不善于预习,时间利用率太低。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预习给予指导,告诉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编排思路,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新知识时,要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来进行。我在每章节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向学生展示下一章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就知道该学什么,应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就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相关材料,观察分析相关生产生活等实例;也就可以通过课外小实验使自己初步获得新知,使自己做好相应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引导学生做到:
粗读:粗略浏览课本内容,知道本节要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等。
精读:对重要内容反复阅读、细心体会,注意物理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找材料,动手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整理归纳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课本上初步获取信息的同时,更应学会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做到有的放矢。做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领会教师的授课思路
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找出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教学思路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并且吸引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才能越学越有兴趣。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准备的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对斜面小车实验现象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再用外推法分析、介绍历史上各位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逐步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过程。
教师要拓宽物理实验教学思路,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意识,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这表明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许多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将教材上物理规律的条文和实验器材、实验现象背得烂熟,却不去思考物理规律与物理实验之间的必然联系,更谈不上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实验只是在应付考试。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实验意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分析物理问题应把实验事实放在思维的首位。
首先,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千万不能在黑板上讲实验,不能用多媒体动画代替实验。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器材、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从而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这样,学生便体会到:一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都会受到物理规律的制约,物理实验是探索物理世界的重要方法。
其次,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许多演示实验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要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动手。例如,结合“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在实验室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两人一组,从实验思路的确定、实验器材的选择到实验操作、数据记录与处理和实验结论的得出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这样,学生就亲自经历了一次运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学生的实验意识便会得到强化。
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就地取材进行实验。如在家中观察水的折射现象,只要用一杯水和一枚硬币就可以观察到奇妙的折射现象。物理学科组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创新大赛,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
让学生通过解题探究。寻找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
好多初中学生学习物理采取了题海战术。他们认为多做题可以拓宽思路,所以各种复习资料铺天盖地,学生把自己搞得很累,然而这些学生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掌握题型,对每一个做过的题要吃透,而且要重点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形成正确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而不是盲目地为做题而做题,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造成同样的题目一错再错,到头来自己很累,收效却很差。
教师应通过习题课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找出已知条件,提炼有用信息,寻找有用和未知的关系。搜索知识原型(因为不管怎样出题,它考查的知识点应该是课上讲解的重点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重新组合,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变换一个角度,可以引起新思考;从已有知识链中抽取一环镶嵌到另一组知识序列中,从而寻找某种新的联系,爆发创新的火花。
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和审题技巧。一题多解(开阔学生思路);一装置多用途(拓宽学生思路);一原理多装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一实验多方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一题多变(使学生多角度掌握对应知识点,从而活跃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做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 100W”和“220V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V的照明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泡亮一些,而演示结果是“220V15W”的较亮,“220V100W”的灯泡几乎不发光。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一改解释实验现象的做法,围绕“220V100W”的灯泡灯泡断了或是短路,进行研究,从这种“变”中激发起学生的新思维。
又如,烧断的灯丝若能搭上,将比原来亮,若指导学生直接用P=U2/R来回答。学生不易接受。若这样来启发引导:①较亮说明了什么?②功率为什么变大?③电阻为什么变小?每个问题要等学生回答前一个后给予肯定,再提出后面的问题,这样学生自然就好接受。通过反复思考去找原因,本身就符合认识的规律,也易于学生理解。
再如,教师可用“一壶0℃的冷水,试用8种以上的方法使水的温度升高”一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提出多种方法。这些方法涉及了物理学中的热、光、电等方面的知识,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集热传递、对流、辐射、能的转化、热平衡等规律于一体,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进行了物理思维训练,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提高学生设想的能力。
如果是实验题,我们的正确思路一般是先抓实验目的,寻找实验原理,再对应课上所学知识寻找知识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