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爱云
有幸聆听了闫学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在他的课堂上,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钟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闫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教师对文本挖掘得深入、透彻,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文本之中,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
【片段一】读中体验,品出味道
师:文章开篇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伯牙确实善鼓琴,钟子期的确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也可以看出。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假如你是钟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这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高大巍峨的泰山。
师:于是你会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还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这琴声,你又仿佛看到了——
生:我又仿佛看到了滔滔的长江、黄河。
师:于是你会怎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赏析】闫老师紧紧围绕“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展开教学,带领学生一次又一次走近文本,一步步体验“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及己,一层一层体会意思,一次一次把体会到的意思送进去再读出来,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发。在课堂上,学生每读一次,体会的意思更深,情感也就更充溢。教师把伯牙对钟子期的思念不仅送进了钟子期的心里,更送进了学生的心里,深深感染了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学生情不自禁地为伯牙和子期的默契、相知感动不已。
【片段二】说中体验,悟出内涵
师:伯牙会不会缺少赞美?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看做知音?
生:因为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
师:那别人呢?
生:别人感受不到伯牙内心深处的感觉。
师:也就是说,别人不能真正听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并没有真正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出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所以伯牙把他视为知音。
师:你们能设想一下别人是怎么赞美的吗?
生:伯牙,你弹得多好听啊!我都陶醉了。
生:伯牙,你的琴声真是太美了,没人比得上。
生: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师:这样的赞美怎样?
生:不着边际,琴声美在哪,没说出来。
生:只是恭维,没有切身体会。
生:跟着别人赞美,却没有听出琴声美在哪。
师:是呀,赞了不少,可是伯牙的琴声到底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所以这样的赞美是空虚的、肤浅的。当伯牙听到这样的赞美,他是怎样的心情?
生:很失望,他觉得没有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生:他感到无奈,想表达的情绪高潮部分却无人听得懂。
生:他这时肯定是寂寞的,因为听他弹琴的人都是些平庸之人,不能真正听懂他的内心所想,没有知音。
师:这就叫曲高和寡,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伯牙的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无奈,所以,他内心渴望着什么?
生: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的知音!
师:是呀,他内心时刻在呼唤,我的知音,你在哪呢?现在终于遇到了善听的钟子期,钟子期曰——(指板书)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他一定会握着钟子期的手,说——
生:知我者,乃钟子期也!
【赏析】“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进入文本的境,与作者晤面,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往往会促进对课文内涵深入的感悟。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闫老师让学生想象别人是怎样赞美伯牙的,以突出钟子期才是伯牙的知音,文本的内涵在反复对话中显现出来,学生进而感受到伯牙与钟子期的“相知”,渐渐地与人物心灵相通相融。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真切畅谈,与教师真情互动,师生全身心地投入,激情的释放掀起了一叠又一叠的情感波澜,收获了对生命的感动。(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阳明路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