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声乐演唱的思考

2009-10-09 09:56
电影文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继承发展

汪 琦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传统,其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几代民族艺术家的不懈开拓、发展和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创新、借鉴、继承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贯通,又各自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是21世纪社会经济文化必然发展的趋势,对民族声乐不断注入创新元素。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丰富和创造。

[关键词]民族声乐;继承;发展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世界发生深刻的变革,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21世纪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进步都将比以往任何时候快得多,知识经济已不再只是一个名词术语,它将不可阻挡地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这种情态下,创新已成为全人类最普遍的共识和选择。创新与继承,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贯通,各自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当继承下来的肯定性因素不足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壮大的时候,创新便是必须开掘的不竭动力了。创新是从继承的遗产中选中的,通过创造,使之优化。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传统,其历史可上溯数千年,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宗先民唱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弹歌,到田园、庙台、剧场的演唱,从春秋先秦到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中国声乐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孕育、融合、演变和不断改革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的声乐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创立了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代民族艺术家的不懈开拓、发展和创新。一大批民族歌唱家如王昆、郭兰英、才旦卓玛、何纪光、胡松华、马玉涛、吴雁泽、李双江、郭颂、李谷一、彭丽媛等更是为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和声乐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声乐无论是在艺术、声音认识和技巧的发挥运用上,演唱作品的个性、风格、表现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和欣赏。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90年代之后,世界交流不断加强,使得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世界。近年来,宋祖英、谭晶等在国际著名的艺术中心和音乐厅的多次专场音乐会都非常的轰动,特别是宋祖英的三次演出使世界人民欣赏到中国民族声乐,并让我们看到世界其他民族也同样欣赏、喜爱中国的民族音乐,反映非常的强烈。宋祖英也成了中国民族文化传播的代表歌唱家,证明了民族声乐艺术需要走向世界。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语境中,宋祖英在悉尼和维也纳的表演都颇为清晰地联系着某种与“民族自豪感”相关的强健的民族国家想象,因为这一次是“东方荣莉”征服了欧洲,而征服了欧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想象为就是征服了世界,这是一个近百年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国家在“工业强国”、“军事强国”梦皆破碎后,可与目前正在做的“体育强国”梦相匹敌的替代性心理实现,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已经被成功地组织到一种国家主义的想象之中。观众在接受宋祖英以歌声征服西方的事实的同时,在接受这种在世界乐坛(世界格局)中可资辨认的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中国是文化大国”的国家叙事,满足了中国民众关于民族国家的宏伟想象,又一次推进了民族之爱的燃烧。在宋祖英这个民族声乐工作者文本叙事的背后包含着的是宏大的国家叙事,言说的是国家主义话语,在获得对这个稳定的民族形象的文化身份的认知的同时,使民众获得对伦理中国、民族中国、人文中国的立体印象。中国文化的这个特点,在近代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从西方传人的各种先进思想,如科技思想、民主思想,以及五四以后传人的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找到结合点,被吸收到不断发展更新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去,这是西方先进文化能够在中国传播、生根发展的重要原因。继承传统,并非只是继承传统的样式,而是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面对现实,并不仅仅只是表现当代生活的题材和内容,而是要融入时代精神和新的审美观念。

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认为: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艺术,归根结底是要体现在民族性上。所谓“民族性”,不仅表现在应该有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上,而且要表现在吸收外来文化的主体性上。而这种主体性不仅表现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时的主体性上,而且表现在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上,经过这样一番扬弃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民族声乐艺术,应当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发展创新的民族审美形式,表现我国火热的现实生活的思想内容。声乐作为一门科学,总是有它的共同规律。所有这一切作为科学性是应该共同追求的,而这些共同的符合科学规律的东西,应该是大家所遵循的。声乐教育家万昌文教授曾经说:“要唱好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就需要用民间音乐的风格和唱法,这样,即使是创作歌曲,唱出来同样有民族风味。”“无古不成今”,先辈传下来的东西,我们首先要继承,并把它消化,然后再来创新和发展。作为演唱者,我们要拓宽自己的思路,敢于突破、敢于尝试新的唱法,这也是民族声乐工作者在歌唱领域发展中的一种新的追求和期望。2004年初,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宋祖英独唱音乐会上,宋祖英演唱了我国各地的民歌,同时还用德语和美声唱法演唱了《野玫瑰》这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参加国际声乐比赛获奖的青年歌唱家黄英、吴碧霞、戴玉强等,他们在比赛时演唱《乌苏里江》、《洗菜心》、《小河淌水》、《打虎上山》等改编的民歌和京剧,唱得很有感情,表现得也非常有特色。这些年轻歌唱家的艺术表现代表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水平,他们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在共鸣的整体性和立体感上保持了美声唱法的特点,并吸取、适应、融合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受到群众的欢迎。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能在先天学习声乐条件比较一般的情况下达到今天这么高的演唱水平,与她在传统声乐技法的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比如她在《望宝岛》这首歌曲中,她在唱完“都有相思泪滔滔”这句话后,并没有马上换气,而是将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泪”联起来,一起唱完以再在停顿换气,而中间听不到任何换气声,达到了一种连贯、轻盈、鲜活的艺术效果。她还善于将歌唱的艺术表现力细化到了某一个字上,比如她的《东方风采》这首歌曲中“科学发展的中国”这句的“发”字,《清清的落马湖》这首歌曲中“碧波怀抱菱和藕”这句的“藕”字,都唱得韵味十足,有板有眼。在《映山红》这首歌曲的演绎中,我们仔细听,她第一段和第二段是不一样的,第二段的那个“夜”字,是一种夜更深了的感觉,她将歌曲的意境惟妙惟肖的展现出来,极力达到“歌中有画”的效果。她在《望月》这首歌中用了“全通道下支点”法演唱,使得她的高低音更加平衡稳定,流畅自如。为了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和适应当今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民族声乐艺术表现手段,看得出来,宋祖英还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当然,人类在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也就是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们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包括声乐在内的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歌唱艺术重要的是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传承关系的问题,我们的着眼点应该落在继承优秀传统声乐基础上,借鉴西方歌唱方法的长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因为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上的。

事实证明,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已经在全方位地朝继承、借鉴和创新的方向迈进了。早在延安解放区的声乐工作者中就有多种唱法并存,并且相互影响和融通,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如此,当民族声乐走进高等学府以后,在教学的方式、程序和方法上对欧洲的歌唱方法都有所吸收和借鉴,但是以“我”为主,以“借”为辅,在继承方面,将传统转为现实活动时,不断的根据现实的要求注入时代的新内容、新风貌,这种不断的注入新内容的本身,既是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也是对自身的弱点进行不断的扬弃和修正,又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丰富和创造。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继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