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明
[摘要]媒材在影片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影像艺术中媒材具有诠释艺术思想的优势力量.是服务于作品的思想的。通过媒材的应用诠释着作品的内涵,塑造着不同的人物,通过媒材的通感作用影响着观者的心理.营造出不同的历史氛围,发挥着影视美术的历史再现的真实功能,产生具有民族性的暗示功能,媒材的处理及恰当的应用.可以使影像具有一定的审美因素,产生美学价值。
[关键词]媒材;影像;功能
一、媒材在影像中的塑造功能
艺术是感性的,它产生于人类情感,影像作为一种时尚艺术,可以通过媒材的运用以视觉形式传达出来。笔者认为,媒材不仅在讲述故事中可以营造不同的历史氛围,发挥着影视美术的历史再现的真实功能;同时媒材的不同属性也决定着它不同的塑造功能,如冷暖、干湿、软硬、轻重、强弱、疏密、透明与不透明、光滑与不光滑、粗糙与细腻等。艺术家将其情感融于媒材的表现中,使媒材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我们在媒材中找到生命的印记和情感的元素。如影片《英雄》中秦宫的冰冷的金属的质感就充分体现了媒材选择中的优势力量,如铠甲、编钟、兵器等,这里材质的通感使我们产生血液的凝滞、坚毅、庄严的情感体验。同样在此片中,绿色的爱情故事由于水的介入,使得两位主人公看上去更柔美,以至于有的影评中认为梁朝伟的表现缺少阳刚之气。笔者认为,这与材质的通感作用产生的情感影响效果有直接关系。在西方电影中也有同样运用材料影响心理塑造人物的典型,如《埃及艳后》的经典场面,艳后的“勇敢”也依托于服饰的金属材质的坚实的视觉感受。再如,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影像中农村的表现多半靠土地、建筑与服饰等材质的表现与塑造来完成。如《黄土地》中对贫瘠与苦难的塑造,我们可以在荒凉的大山、衣着褴褛的人物甚至可以在人物脸部的粗糙的质地的表现上完成对作品的诠释与内涵思想的塑造。
二、媒材在影视中的暗示功能具有民族性
影像中的媒材是服务于作品的思想的,是传达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意蕴的载体。由于媒材的文化属性,使其具有自然性的同时,还拥有了精神层面的属性(即民族的、现实的、宗教的、社会的)。因此,它的暗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就我们民族而论,竹的自然属性就引申为“气节”和“谦虚”的象征,梅的自然属性引申为不畏严寒“高洁的傲骨”;兰为“君子”的象征,荷为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高雅”的风标。
影像作品传达的材质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心理,使观众产生心理感应而获得暗示。不同民族背景下的影像中的暗示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也使得艺术文化不断融合,产生文化理解上的共鸣。如《阿甘正传》中对阿甘妻子死亡的结局暗示,正是通过阿甘与妻子婚后的林间散步,利用空镜头中的媒材(身后一片落叶被风吹动的凄凉景象)的暗示作用预示出来。
电影艺术家的主观表达目的是明确的、手段是丰富的。但心理层面对材质的理解又因民族、个体的差异而又有所不同。民族背景影响媒材在影像色彩处理中的暗示功能。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中的黑白暗示着历史的真实性与悲惨的犹太民族命运,同样使用了黑白色彩的电影——《英雄》的表现中,黑白表现的不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意念的真实(具有道家精神)。
“人对色彩的认识常常具有一定的历史内容,凝结着一些历史内涵。”媒材的暗示功能是因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来呈现的。只有观众在对民族文化背景有所认知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领会媒材色彩处理的暗示功能。如《红高梁》中的民族化红色表现充满了色彩的张力(高梁酒的色彩夸张成血红,就是对情感的宣泄和对悲惨的结局的暗示),《英雄》中黑色与红色大量的运用使影片产生了“浓墨重彩”的民族艺术风格,再如《英雄》中的蓝冷的影像色调处理,具有中国“水墨画”的清冷的美学意蕴,具有道家的哲学理念,暗示着真实的事件。突显了中国美学的内在精神。
三、媒材的肌理色调营造出视觉格调,产生隐喻功能
律动的曲线流动所产生的节奏韵律、材质的质地,加之色彩的调性和对比强弱、体面的形态和虚实远近构成的布局态势以及银幕画面的光色渲染形成的氛围,通过影像的综合呈现,传达出艺术家创作时的初始情感状态,强化对作品的表现力度,形成影视艺术作品的情感格调。如电影《英雄》中飞雪、残剑的大漠之死,形成的就是粗犷豪放、激昂宣泄、悲怆苍凉的情感特征。大漠质地与艺术家的情感相互交融,使媒材具有更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人对色彩的感觉可以影响到人的心理、生理。这已被生理学家所证明。以生理影响为例,彩色的灯光照射下,肌肉弹性,血液循环的改变,“以蓝色为最小,并依次按照绿色、黄色、橘黄色、红色的排列顺序依次加大”。以蓝色的冷感营造出朦胧凄楚伤感的特点为例,蓝色在不同的色彩环境中产生不同的影像功能,如美国电影《角斗士》中的蓝色回忆,与韩剧《蓝色生死恋》中的蓝调不同,前者是温馨、悲惨,后者是面对死亡的无奈和悲伤。此时的媒材的色调营造更具激发情感的功能。
同样以落叶为媒材,《英雄》中胡杨林中的红色落叶与两位女主人公的红色绸缎的飘逸美构成了鲜活唯美的画面,当如月倒地时,萧萧落叶纷纷落下的画面渲染着死亡的悲壮美的同时,暗示着无名的内心的躁动。徐葆耕在电影讲稿中讲到《英雄》中“两个男人是对头,却穿着同样的黑衣,表明他们原本一路”,影片正用色彩暗示了两位主人公(残剑、无名)思想的同一性。因此,媒材的色彩在影片中的暗示功能直接影响着影像思想的传达。
《红楼梦》中服饰的选择,宝玉的红、黛玉的青、宝钗的自、史湘云的黑、妙玉的黄在中国《易经》中分别代表火、水、金、木、土的五行关系,在影像中具有典型的隐喻功能。色彩具有表达情绪、意愿的心理倾向。《红楼梦》中媒材色彩的处理直接具有传达人物性格、隐喻人物命运的作用。民族化的指代象征作用、隐喻功能形成媒材的应用价值。
四、媒材的意境处理增强影片的审美意蕴
电影意境是艺术家主观创造与客观媒材的恰当应用完成的,电影意境的营造突显影片活力与魅力。影片《埃及艳后》中,在迎接艳后的宏大场面中,现代化的机器的应用以及富有动感的媒材的应用,突显了影片的意境美。电影艺术家将材料的形、色、质完全转化为传达意识和情感的媒介,并借助观念予以表现。影片媒材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意识,时时创设着影片的艺术美。在影片《英雄》中许多处都运用了水。影片中水的运用使电影渗透了中国哲学精神“天人合一”的内涵,表现了艺术美的极境——意境美,增强了影片的浪漫主义气息。正如园林艺术家沈从周所说:“白本非色,而色自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池水无色,而色最丰。”
残剑与无名的比试一段,九寨沟蓝调的水,与人物面部特写的叠印式的淡入、淡出处理,不仅凸显了英雄的精神气韵,而且营造了唯美的水上武打的意境。
飞雪、残剑相识、相爱一段,瀑布水面的绿调,营造了诗意浪漫的温情之境。
具有东方神韵的意念打斗(黑白片)与真实的打斗连接,水的特质,增强了主人公长空之死的悲壮美:银枪落地一水花四溅一长空扑倒在地(死亡)一水花飞溅。
残剑与无名用水花打斗的段落,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的水珠在熠熠发光中折射出主人公心灵之美。特写中的水珠已不再是无生命的物件,它所承载的是无与伦比的精神之美的信息和丰富美丽的情感之色。所以,影片以水的空灵之色,诗化了友谊、爱情,以水为媒,讴歌了无限美好、空灵诗意的人类精神之美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