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波
摘要:农村资金缺乏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金融需求有着与城市金融需求不相同的特点,因此,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按农村金融需求特点进行。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在发展农村金融组织、转换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扶持力度方面有所突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063-02
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既要能够高效率地运转。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又要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放活三个利益要素和三个组织要素,三个利益要素指的是:农业税问题,土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三个组织要素指的是:乡村两级的治理结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农协组织。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三个组织要素之一,它的体制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经济有其特有的规律,经济学研究表明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这一现状;产业技术的升级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方法;任何产业技术升级的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农村产业技术亦不例外;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而资本的积累和有效配置以及利用效率是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效率,所以必须加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今后农村投融资体系改革和组织改革奠定基础,使其能更好的配置资本、利用资本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欣欣向荣的中国经济背后,依然存在许多隐忧;数据表明: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零点五,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富悬殊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资本的流动趋势越发集中于一小部分人手中,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就在于解决这一问题。农村金融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事关近8亿农村人口的福祉,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尝试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其间起伏远非只言片语所可道清,虽取得了相应的成功,但总的来说将近20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始终不能算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需要健康的农村金融来支持,但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现状并不乐观。如今的中国农村金融,主要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服务落后,品种单一,覆盖率低下,农村地区资金流失严重。农村地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农行、农信社、邮政储蓄、农发银以及一些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已基本撤出县一级的农村地区,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农村地区甚至是金融服务空白,农民的金融需求无法满足;农村金融服务更不用说网上银行外汇理财等银行新产品,似乎仅仅只有存贷款,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过份单一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将从广大农村吸收的大量存款集中应用,投向国家垄断行业、大型企业和能源等行业,而网点众多的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资金上划,基本只留农村信用社支撑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村资本的大量“城市化”,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失血”严重。
(2)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缺失,涉农贷款严重不到位。农村地广人稀,金融知识的宣传渠道狭窄,企业、个人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淡薄,习惯于将支农贷款视同为扶贫款、救助款,失信行为时有发生,更有甚者采用虚造报表的方式,从农村金融系统中获得融资,不仅增加了农村金融系统的风险,造成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体系的信用缺失,直接导致涉农贷款的严重不到位,也严重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度。目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遇到的最大的麻烦,同时也是影响财政向农村投资的最大的麻烦,是现有的农村金融系统或者是中央转移支付和农户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从而形成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缺失,涉农贷款严重不到位。
(3)农村金融体制与政策环境的冲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垄断直接导致的是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低下;更没有制定金融机构破产的法律、法规,一些长期严重资不抵债、资产损失巨大的农村金融机构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处置,造成农村金融生态恶化,使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受到极大的威胁。
3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如何选择未来发展取向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改革必须坚持服务“三农”这一根本宗旨。农村金融发展道路在于建设真正本地化的金融机构,使之有能力对农户的小额信贷作出灵活反应。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允许一部分符合要求的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办金融业务,向农户发放小额信贷,加大政策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支农服务功能、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1)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针对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积极培育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机构,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涉农业务范围,促进资金回流农村。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做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着力改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度,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2)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着力满足差异化多样性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创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业的新需求。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顺应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交易电子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机制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探索建立农村小额贷款与小额保险的联动机制,降低信贷交易成本。抑制交易风险。
(3)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着力建立有效性持续性前瞻性的风险为本监管制度,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健全风险处置机制。农村金融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监管面临的困难最多,压力最大,任务最重,必须把依法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监管作为农村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构建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加强监管有效性建设,突出重点领域监管,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稳建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4)加强扶持政策沟通协调,着力构建激励有效协调配套的长效扶持机制。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轨时期,农村经济欠发达、自然风险大、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特点,决定了现阶段农村金融经营成本高、风险大、收益率低。由此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低下、历年亏损严重、资本严重不足、拔备缺口巨大,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借鉴各国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按照中央“采取多方面有力措施,加大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的支持力度”的要求,积极协调出台各项扶持措施,在化解现有存量历史包袱的前提下,加紧构建激励有效、协调配套的长效政策扶持机制。
4结语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宗旨是坚持服务“三农”,建设真正本地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加强政策倾斜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前提。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作为一项繁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注定了改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习惯与创新的妥协,困难与现实的阻挠,可喜的是中央先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这将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迅猛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发展农村金融组织、转换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扶持力度方面均有所突破,但要想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