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别再把中国
孟祥青
建国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角色和形象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国际体系的愤怒者、旁观者、反对者变成了积极参与者和建设性的改造者。但在西方眼里,中国外交的另类角色形象似乎没有根本改变,中国面临的压力也在持续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继续走向世界的进程,限制了中国作用的深入发挥。
所谓“另类形象”,主要是指按西方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文化传统、历史惯性的标准衡量,中国外交理念、行为方式的所谓格格不入或不被理解接受。这种另类形象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们“发展对外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时,西方国家却在某些领域强化意识形态色彩,有意凸显中国作为最大共产党执政国家的形象,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施压主要源于西方意识形态的固有偏见。也就是说,不管中国怎样做、如何说,西方国家总会以“最大共产党国家”来塑造世界对中国的基本认知,建构同中国不可能成为盟友的基本政治关系。
正是这样一种塑造和建构,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被一些西方人解读为“拉拢世界各国反对美国主导的新工具”,或者是“用和谐世界的说法迷惑世界”,当所有国家都麻痹时,中国悄然崛起把所有人压在底下。中国的和平发展,被解读为“历史上的大国崛起无法摆脱国强必霸的周期,更何况是中国”?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被视为“新殖民主义的海外扩张”;“韬光养晦”也被解读为中国在卧薪尝胆,一旦时机成熟,将颠覆世界。凡此种种,并不以中国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取决于我们说什么和做什么。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屡屡失败,除了众所周知的价格、经济原因以外,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是无法回避的。可见,把中国塑造为另类国家,把中国外交塑造成另类,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而无视中国的巨大变化。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被塑造为“另类”也有我们自己的主观因素。“和谐世界”理念基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基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续和发展,但如何让其他国家所理解和接受,确实是一个难题。仅仅站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角度和特定环境、语境条件下进行解释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回顾500年的世界历史,大国崛起一般都经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准备期、摩擦期和接纳期。失败的国家大都败在第二个时期,即大国崛起的摩擦期。在这个时期,内外反崛起力量开始联合打压新兴崛起力量,如果顶不住压力,战略选择发生重大失误,就会败在这个时期。我们要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20年,我们顺利渡过了第一个时期,即大国崛起的准备期。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是危机频发的时期。有人说,美国当年经历这个时期有65年,德国、法国、英国经历了40-45年,日本经历了30年,中国可能还要经历5-10年。我认为这个看法过于乐观,中国可能至少还要经历20年左右。所以未来10年很可能是中国崛起最困难的时期,也可能是内外安全压力持续增大的10年。中国所经历的这个阶段也可叫“将起未起的阶段”,我们还走在崛起的路途之中,在国家利益拓展的同时如何化解“中国威胁论”,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猜忌,减少摩擦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重大课题。
60年来,中国外交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总体和平的良好局面,近30年中国外交更凸显了经济外交的鲜明特色,但如何把保障经济发展与更有力地维护国家安全有机的结合并保持平衡,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另类形象的被塑造显然不利于中国外交,改善另类形象需要与世界紧密互动,更需要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而且可以做。▲(作者是国防大学战略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