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兵刷新中国形象

2009-10-02 20:30
环球时报 2009-10-02
关键词:阅兵式环球时报

十年一次的坦率展示 世界瞩目的隆重庆典

●本报驻外记者 温燕 陶短房 周戎 孟祥麟 詹德斌 谢德良 青木 纪双城 廖政军 姚蒙 陈小花● 本报记者 刘洋 ● 康瑜 柳玉鹏 蒋丰

天安门1日的大阅兵再次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全球数不清的媒体和评论家昨天充满亢奋地争论他们关于中国的最新判断。有外媒感叹,这场盛典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去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世界上一次通过阅兵窥探中国还是在10年前。韩国《先驱经济》在“北京一片红、红、红”之中感受到“中国复兴的威荣”,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则从中读出“中巴之间比喜马拉雅山还高的友谊”。印度总理辛格9月30日向中国领导人发来贺电,分享邻邦的喜悦,但印度媒体却说天安门毛主席画像前走过的中国军队让印度感到紧张。在西方,法国《费加罗报》称赞阅兵“展现了中国经济之龙的意志”,但也有人嘲笑阅兵是“社会主义国家偏爱的机械主义的特别仪式”。环球网昨天的调查显示,95%的投票者赞扬阅兵式“很精彩”或“精彩”,显示这次国庆受到中国民意的巨大支持。有中国专家对《环球时报》表示,这次阅兵也在不经意间在全世界做了一次对华态度的大民调,对于外界显露出的“惊叹”和“惊恐”,中国都需要适应,因为对一个大国来说这是常态。

昨天,世界的焦点在天安门

“中国,生日快乐!”是美国广播公司(ABC)中国国庆专题图片报道的标题,也是中国昨日从世界各地收获最多的生日祝福。1日,以“中国庆祝建国60周年”为题的报道占据了各国电视台、报纸和新闻网站的显著位置,包括BBC在内的一些电视台甚至进行了直播,虽然中国阅兵开始时,英国还处在深夜。BBC称,国庆节一向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而今年伴随盛大阅兵仪式和令人心潮澎湃的升国旗仪式,中国的形象被装点得更加高大,从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国家提升到全球的领导力量。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昨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重要讲话。俄罗斯《观点报》称,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中国将和平发展,并强调中国60年发展历程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俄《晨报》1日说,在中国庆祝成立60周年之际,世界已无人怀疑中国正在变成一个真正的伟大强国。俄专家萨季洛夫称中国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国家,未来将取代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日本STV电视台第一时间直播了阅兵的画面,当听到主持人介绍“中国的东风31导弹能打到美国,歼10战机能和F16匹敌”后,演播室现场嘉宾发出了“哇”的惊呼声。

法新社1日将阅兵和群众游行形容为“20万人参与的豪华庆典”,该社称,这场庆典的规模甚至超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政府借此传递出清晰的信息——拥有13亿人口并且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已不可否认地重新成为一支骄傲的全球力量。法国《费加罗报》当日发表题为“中国龙显示力量”的社论称,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在中国比预计更快地走出金融危机并要帮助世界之际,在G20开始听取中国意见治理地球之际,一场规模空前的阅兵显示了“中国经济之龙的意志”和中国领导人的自信,而美国的衰落、欧洲的瘫痪更反衬了中国的成功,使它成为这个时代上升的强国。

韩国《先驱经济》1日题为“国庆节的北京一片红、红、红”的报道说,1日的北京是一座红色的城市,街上到处悬挂着红色灯笼和标语,歌颂红色革命的书籍和电影占据了书店和电影院,

(上接第一版) 戴着红色袖章和帽子的民间保安志愿者活跃在街头的每个地方。阅兵式一开始,“红色爱国主义”随即达到高潮,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复兴的威容。

9月30日,印度总理辛格向中国领导人发来国庆贺电,表示作为友好邻邦,印度愿与中国在这重要时刻分享快乐。而印度TIMESNOW电视台1日将中国阅兵视为“显示肌肉”。《印度斯坦时报》说,中国阅兵比两年前印度庆祝建国60年阅兵更加民族主义,新德里密切关注这场阅兵以寻找中国新国防战略的蛛丝马迹,而从天安门毛主席像前走过的神秘部队令印度感到紧张。文章说“想再一次仔细观察中国军队,要等到2019年了”。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环球时报》记者1日度过了极为忙碌的一天,这里一天有6场社会各界庆祝中国国庆的活动,其中巴基斯坦海军要举行联欢晚会,巴电信部和财政部分别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发行纪念邮票和纪念币。10月3日,巴总统扎尔达里和总理吉拉尼将在总统府为中国国庆举行盛大招待会,总统总理一起为外国庆祝生日,这在巴基斯坦历史上还是首次。1日,巴国内主要电视台都播放了中国阅兵式的画面,国家电视台推出了专题节目介绍中国,而其名称是“比喜马拉雅山更高的友谊”。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1日强调说,此次国庆庆典规模“前所未有”,极大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从领导人讲话到气势恢弘的阅兵式,再到展示中国成就的彩车表演,整场庆典紧凑和谐,赏心悦目。

西方惊叹中也有杂音

德国《世界报》1日题为“中国历史走上适合之路”的文章将大阅兵称为中国走向全球力量的舞台秀。英国《卫报》称,面对中国各种新式装备,西方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给世界的又一次震撼。

CNN旗下一网站将阅兵称为“中世纪耀武扬威的仪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偏爱的机械主义的特别仪式”。《泰晤士报》记者简恩当日的报道讲述了很多阅兵式中的细节,其中不乏调侃的语气。比如称在阅兵方阵中,中国军人间距从过去的58毫米提高到60毫米,似乎是因为中国军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北京1日忽然晴朗起来的天气也引起了简恩的兴趣,他称中国已经部署18架飞机在北京周边上空播撒防雨化学品,“而1日的晴天一定能让这些执行控制天气任务的空军军官长舒一口气”。简恩还说中国阅兵方阵如此整齐,这样的阅兵如今恐怕只能在朝鲜看到了。

美国彭博社1日在报道阅兵的盛大场面的同时还提到“7·5事件”、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等方面,认为这都是中国依然面临的挑战。一些澳大利亚媒体甚至将这些挑战宣称为中国模式的危机。《澳大利亚人报》1日题为“中国庆祝60年共产党统治”的文章肯定了中国的成就,称这一新世纪首次大阅兵显示了走出金融危机的中国人民新的自信。但该报当日另一篇文章却在讨论中国的政治体制能持续多久。《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当日一篇评论的标题干脆就是“红色的党能持续多久?”在法国24新闻台的节目中,也有专家指责中国体制“专制”。

一名中国国际问题专家1日对《环球时报》说,发表这样的评论证明西方媒体始终没有看懂中国,如果说北京奥运会象征中国的崛起,国庆60周年阅兵则是在宣告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该专家表示,中国如今已不再依靠意识形态捆绑来凝聚人心,这一次中国人在60年大庆展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完全发自内心,可以说在当代中国被经济力量整合为一体的情况下,中国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喷发带来的结果,可以说今年的大阅兵宣告了现代意义中国国家意识的形成,对于这一过程,西方人并没有理解。

美联社1日说,中国60年国庆激起自豪感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华裔美国教授裴敏新说,“我想知道中国在想什么?过去15年他们一直谴责称中国崛起是威胁的人,现在却炫耀中国的军事硬件”。而澳大利亚国际大学教授巴尔麦说,“中国的阅兵是给国内民众看的,如果能给世界带来一点威慑,那当然也好”。对此,中国专家表示,在当今世界强国中,中国的身份是最复杂的,既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崛起的大国,还是社会主义大国,因此受到外界复杂的议论绝对正常。他说,这一次外界对中国阅兵的不同反应可以用“惊叹”和“惊恐”来形容,而作为一个大国,同时受到这两种待遇是常态,对此,中国人也早已习惯了。

一次对中国态度的大民调

某些西方媒体的刻薄评论与大阅兵给中国民众留下的强烈视觉冲击和心理鼓舞极不匹配。

1日一早,北京的毕先生一家7点多就起床,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看阅兵,西方媒体渲染“严密安保逼老百姓在家看阅兵”的说法并没有影响一家人期盼阅兵的心情。而在这一天上午,亿万中国人就是用这种方式为祖国庆生。49岁的毕先生说,“看完阅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鼓舞人心”。1日,中国媒体对阅兵式进行了密集报道,民间则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欢庆国庆。环球网当日题为“来自草根的祝福,谁最够国庆”的调查,请网友在20种民间国庆方式中选出印象最深的创意。截至1日晚,得票数前三位的依次是“乞丐长城上画开国大典”、“农民用高粱秆搭建天安门”和“老人用瓶盖组成国旗图案”。

大阅兵还点燃了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许多华人在家中或者中国使馆收看了阅兵式和国庆庆典。在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厅为中国国庆升起了中国国旗。参与这一活动的华人邝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90岁的老母亲和一家人都来到了现场,大阅兵令他激动不已,他要用这种方式支持自己的祖国。

1日,一些外国民众对《环球时报》记者谈了对中国大阅兵的感受。曾在北京看过1999年大阅兵的北海道公务员石塚桂子说,中国的阅兵式规模太大了,如果规模小一点也许更好。在北海道经营商店的小林雄说,中国的阅兵式很威风,但也让人担心,他说,“中国有过被侵略的历史,现在实力强了,会不会萌生报复的心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大学副校长亨利也收看了中国阅兵式,他说国庆在中国是大日子,而这场阅兵“非常壮观宏大”。年过8旬的俄罗斯老战士亚斯涅夫也对《环球时报》表达了对中国阅兵的赞赏。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亚太事务主编摩斯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谈到了中俄两国阅兵的不同。他说,红场阅兵展示了更多的进攻性武器,与之相比,天安门阅兵展现更多的是保家卫国的姿态。

中国专家金灿荣说,中国军队已有10年没向人民汇报,昨天的大阅兵振奋人心,也成为中国民间爱国热情的发动机。金灿荣说,这次阅兵在不经意间在全世界做了一次对华态度的大民调,不同国家媒体对中国阅兵流露的态度能反映两国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阅兵式环球时报
俄罗斯举行胜利日阅兵彩排
本报调整刊期
一场关于Couple们的时髦阅兵式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
环球时报负责人将与读者在线交流
伊拉克举行阅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