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星 张同斌 李耀伟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信息化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首先从经济学视角说明信息化的实施能够导致高边际收益与差异化,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原理,然后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竞争力做出定量判断,最后选取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 企业竞争力 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众所周知,信息化的实施会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由于信息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认识程度不够、信息孤岛、资源闲置等问题,信息化实施成功的比例并不高,这减弱了企业对实施信息化的信心。而就信息化本身而言,其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探讨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企业的高产品价值,即低边际成本、高边际收益;二是差异化。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一)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之一—高产品价值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根据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确定产品价格和产量(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企业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处(图中的P1、P2点处)确定产品价格与产量。企业具有更高边际收益与更低边际成本(P2点),相对于具有较低边际收益与较高边际成本而言(P1点),可以更低价格销售更多产量的产品,获得更高的收入,获取更大的利润。
而信息化就是提高边际收益与降低边际成本的重要方式。信息化导致的成本缩减体现在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等方面。生产成本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降低了企业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管理成本方面:库存管理更为合理,实现了库存的合理控制,精简并优化了组织结构,部门间信息交流更为便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管理费用;交易成本方面:信息化的实施减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环节,实施差异化的客户关系管理,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客户管理的成本。同时,信息化的实施,使得很多新技术得以应用,企业生产出更加优质、利润更高的产品,从而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信息化使得边际收益提高与边际成本降低,从而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之二—差异化
企业竞争力的第二个重要来源是差异化,差异化可以认为是企业垄断势力的一个反映,企业的垄断力越强,就越能生产出差异化的产品,就更有可能获得高额收益。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具有一定垄断势力、可以生产差异化产品的企业在P1点确定的高价格和低产量处生产一种产品,而其他企业当前时期不能生产该种产品,具备垄断势力的企业可以获取高额利润(见图2)。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其他企业也具备生产该产品的能力后,企业回归到完全竞争状态,再根据P2点确定的价格与产量进行生产,而此时,前一段时间由于该企业能够提前生产差异化的产品,已经获取了高额利润,可以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继续先于其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由此可知,差异化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方式。制造企业利用Internet让顾客直接参与产品设计,通过采用CAD/CAM技术和新的计算方法,顾客可以精确地定制其所需要的工具,制造商可以和顾客一起来研究产品设计、成本、交货期等问题,能够提供这种业务模式的制造商会赢得竞争优势。利用信息系统,供应商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准确及时地供应各种产品,并且根据客户的需要,制订不同的供应方案,形成自己独特的供应体系。由上述分析可知,信息化能够通过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提升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选取
指标的选取应该满足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由自身的资源情况决定,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对竞争力的评估就必须采取系统设计的原则。另外,指标体系的设置将尽量与现行的会计指标、业务核算指标统一,使评估指标所需要的数据易于采集,并且计算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同时各项指标数据都要规范化。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专家和中国经营报共同开发的企业竞争力监测项目的指标体系,其指标选取了在问卷调查中被选择次数最多的,专家们也认同的16个指标,这16个指标中的前10个反映了企业的规模、业务增长、盈利水平、市场份额、融资能力等,这些指标是较容易获得的。第11-13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发展的潜力,第14-16个指标反映了公众和行业对企业的评价,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采取我国通常采用的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主要以 2002 年 2 月由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确定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为准,并且采取基本指标,不采用修正后的指标。将偿债能力中的已获利息倍数指标(计算方法为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调整为负债权益比指标,因为年报公布的数据中没有列出利息支出项目,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且负债权益比也能很好的反映偿债能力,做此处理,其余指标不变(见表1)。
(二)权重分配
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特尔菲法、AHP法等,本文采用特尔菲法和AHP法确定权重。财政部等四部委组织专家对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也设定了权重(见表2)。
数据收集与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保证分析的前瞻性,本文选取上市公司数据。因为ERP是信息化中较为重大的投资之一,本文选取年报中公布实施ERP的公司,还要求在实施ERP前后,公司没有影响其经济效益的重大事件发生,比如重大的融资、合并等。王立彦等(2004)认为ERP实施效果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比较明显,因此本文选取了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即在中小企业板块中选取企业进行研究。经过对比查找,于2004年实施ERP的永新股份(002014)符合样本公司条件,考虑到ERP建设的周期问题,文章选取对比永新股份2004年与2006年竞争力指标的变化。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见表3)。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对2004和2006年的指标进行排序。
首先,建立原始数据表(见表4)。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归一化后的数据表(见表5)。最优值向量与最劣值向量分别为:
Z+=(0.7093,0.7621,0.7176,0.7564,0.7738,0.8011,0.8158,0.9998)
Z-=(0.7049,0.6474,0.6965,0.6542,0.6334,0.5986,0.5784,0.0203)
根据2004年、2006年的指标值与最优值之间的距离(Di+)、最劣值向量之间的距离(Di-),计算得到其与最优值接近程度的结果(Ci)的值,排序结果(见表6)。
由上可知,实施信息化之后企业2006年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明显好于2004年。由此也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信息化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信息化实施对于企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进行了验证。如果采集更多符合要求的企业信息,计算出指标均值,并且选取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分析与检验,扩大取值范围,取得更多年份的数据,则能更全面、更准确的验证信息化实施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规律。
参考文献:
1.姜继忱.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6)
2.朱幼平.论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5)
3.谢康,陈禹,乌家培.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J].经济研究,1999(9)
4.王立彦,张继东.ERP系统实施与公司业绩增长之关系—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3)
5.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基于浙江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