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独具,气势开张

2009-09-30 06:18刘淑凤
今日科苑 2009年11期
关键词:西洲人物画笔墨

刘淑凤

中国传统人物画,多以线造型,以形神兼备为上。

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内容,自古至今都离不开情感的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是情感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的方式是神与形在绘画作品中的传递,从而使绘画作品中的人物传神而生动。

中国人物画,在近代的作品中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活中的人物多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思想内容以及传神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艺术家对生活深刻的温情与理解。。

自幼生长在陕西西安,常年从事美术学习及美术创作的西北画家王西洲,他在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中,在不同的情景中,不同的情绪下,除了注重眼神的刻画外,那就是动作和神态的变化,这是他多年来对创作人物时特别注重刻画的部分,他对中国人物画的研究与创作上有着他自己独特的理解与风格。

王西洲,1950年生,西安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员,国家画院刘大为导师工作室精英班画家,现任西安中国画院专职画家,西安中国画院艺术部主任,长安画院名誉院长。他自幼承家学、艺于书画、优钻绘事,稍长受业研习长安画派赵望云、石鲁、刘文西、王西京诸家之精髓,并精研宋、元、明、清各派大家,深受其益。作品气韵独到,师古不泥,深得梁楷、任伯年之蕴意,泼墨写意人物精髓,墨色层出、境意万千,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地和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参展并获金奖,编入国家画院国画信息库,已入录《中国现代美术学大辞典》、《世界华人、名人大词典》《陕西历代名人书画锦集》、邮政部《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王西洲画集》、《西安当代美术》、《刘大为工作室写生作品集》等。

王西洲在创作人物画的过程中,善以写意的手法,用笔考就,以大处落笔,以速度、力度、强度尽大发挥写意,画笔的运用自由畅达。在处理人物形象时则多以长锋勾勒,谨严而落落有序。他在创作人物画的过程中,以线的审美把握造型及服饰的审美观念,是他画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是画家情感的组合体,线的抑扬顿挫不同的组合,将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王西洲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是通过线的长、短、强、弱、圆的组合,自然地流露出他当时作画时的心态与情感。他在人物画的创作中,除了对情与形态的表现外,衣纹、服饰在人物画的创作中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意境的营造上,他注重水墨,在水墨的运用上更是恣肆浑厚、酣畅淋漓,通过水的调和,笔的传递,来对墨的冲击,墨和墨叠加,浓淡、干湿相间。形成画面上绚丽的墨彩世界。

王西洲生长、生活在十三朝的古都西安,古都赋予他无尽的生活和创作的源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天地间有碎灵之气焉,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王西洲受益于此。他善长写意人物,在追求画面整体效果的同时,更着意于刻画人物的神态。在他笔下的钟馗,仗剑而立,威震寰宇,正气凛然,而八仙、七贤等又悠游儒雅,神态怡然。仕女则妩媚清丽、温柔。尤其是近些年来,他积极深入祖国西部和南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体验生活,对具有少数民族的特色的人物进行创作,并对具有民族特色服饰发髻和生活风俗作了详尽的考察与研究,将其融入他的人物画的创作之中,创作出一大批有着鲜活的人物画作品。如他的《牧归图》、《演南采果忙》的作品中都充分体现。作品的构图新颖、独特,笔墨中透出一种清醇,既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有着浓厚、朴实的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美感。再有他以表现青海题材的《藏女》、《喇嘛》、《牧民》等人物画作品,展现给人一种深沉苍凉、亘古和朴实的西域风情。这些作品在造型上,采取了继承中国传统人物画表现的基础上,结合西画的明暗光影的效果相结合,借鉴于西画的表现形式,突显其写实之功力,注重把握光影明暗的运用,从而使古代“形神”观在新的“造型”中大放异彩,进一步巩固、丰富和完善了这一新的传统样式,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从而形成他自己所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绘画风格。

李可染曾说:“传统包括历史、历史本身是传统的一部分,人离开了客观世界,离开了传统。你不能创造出任何东西,传统包括古今中外,包括一切间接的经验,就是除了你自己直接经验以外的一切间接经验。传统是自有文化以来,数千年亿万年人智慧的结晶。中国画不能离开传统,而传统本身有两个方面:即笔墨表现手法,另一点也是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传统的形式美和意境美,这是中国画最终的目的,也是画家应具备的功力。

作为一名中国画人物画家,如何把握题材,如何表现人物。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他所创作的作品之中,融入到他所从事的神圣的艺术事业之中,并且应该深入地根植于丰富的、独特的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一方面用现代的意识与观念来表现和创新中国人物画,另一方谣更要力图以时代的思维去把握生活,去理解生活,去表现生活。

在绘画创作中,笔墨的表现是画家一种心性的注入,中国的传统笔墨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内涵所在,它不是简单的技巧和技术,是心性和笔墨技巧之间相互融通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是创作者的思想情趣和性格品质的体现。

王西洲他在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有着深深的体会,他在画法上直接受到徐悲鸿、石鲁、刘文西、王西京等人的影响,笔墨沉厚凝练、造型准确而深刻,注重人物造型的体积感,采用素描使之于色彩渲染和谐,从而恰如其分地刻画出表现对象的体貌特征和精神品质,使画面格局充分洋溢着一种勃勃欲出的异彩。他认为:“笔墨的造型是一种意象的造型。通过对物象的接触,通过内在的深刻体会而上升的一种情感的抒发,再用大写意泼墨的挥洒,这样的传达乃是一种体会意象造型的精神本身所在。”我的大写意泼墨人物是意象造型的精神产物,它突破了那个时期,盛行的在创作方法上的单一写实模式,从而开始强化艺术个性与主体的写意精神,以灼热的工作状态,积极融入当代的生活和文化情境,展开形式上的探索,发挥自己在传统上的基点,融入和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营养,不断寻求开拓和发展中国的新路子。”

欣赏王西洲的人物画作品《瑞雪丰年》,整幅作品以黑白的色块布图,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两位少数民族妇女,面带微笑和喜悦与驮着贷物的牛群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处理人物的表情上,他则用长锋勾勒,谨严而落落有序。在整体刻画上,大、中、小、笔相结合,长线与短线,粗线与细线形成强烈的对比,呈给读者无尽的生命意识。或飞扬躁动,或轻灵纤秀,或泼墨直扫,或小笔细勒,韵味十足,使整幅画面给人一种震撼和美感。此图反映出作者以传统的中国画法,以线、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的风貌。在人物的表现上,以明显的年龄、身份、相貌的特征,从人物的表情及眼神中让人看到她们幸福、甜美的生活状态。

欣赏王西洲的人物画作品,让人看到

的是他的那份黄土地般的质朴和真诚,看到他对绘画艺术追求上的那份执着与率真。在他的作品中,打破了传统视觉审美特点。强调泼墨重彩,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他以自己掌握的中国传统绘画的手法来表现新时代的人物以及风情。在创作中,取法自然,以强烈的笔墨形成视觉的特殊效果,将线条、笔墨推向极致,这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体现。

王西洲在创作人物画时特别注意线的运用,而中国人物画的线是画家情感的组合体,线的抑扬顿挫不同的组合将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人物的表现是通过线的长、短、强、弱、方、圆的组合,自然地流露出画家当时的心态和情感。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对神情和形态的表现外,衣纹、服饰在人物画中也同样占其重要的位置。怎样挣脱衣纹、服饰单纯的表现形体结构,穿插关系,使衣纹、服饰随着人物的行动而鲜活起来,形成优美的主旋律,并表现出虽然没有刻意画衣纹、服饰的穿插结构,而是在感觉上处处都有结构的境界,这需要确立新的造型观念,而王西洲在创作人物作品时,对衣纹、服饰、造型上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王西洲在创作的以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为内容的《傣家九月收果忙》作品中,以少数民族妇女为题材表现几对傣家妇女身着民族服装,她们的神态,姿态各异,画家以红色背景烘托人物,以大块的墨韵。染出妇女身体,他不受形态的笔墨限制,根据画面构图的远近层次的需要布置、安排。人物充满着动感,把少数民族的生活与习俗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图既有着传统的笔墨形成,又有着现代的生活气息。画家以几何的透视法,光影透视法,画面的背景与人物前后交错互衬,明暗、浓淡变化有序,通过透视与遮掩,上下有间接的空白,使得表现对象有着一种空间感。这样的表现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所特有的艺术空间的表现。“在绘画中空白与笔墨同样重要,空白在作品中既可做来表现风云变化天空景象,又可做广阔无垠的大地,它包罗万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有一张白纸上如不着一点墨,是没有空白可言的,只有当笔墨落在纸上之后,空白才可能产生。同理,一张通过刷墨的纸,也是没有笔墨的,没有笔墨便没有空白也不会有笔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关系,舍一而不可(蒋天耕《空白论》)。在创作人物画时,形象需要空白的穿插与响应,这样的作品才有舒情、写意的空间,这样的作品才能形成艺术的美感。绘画作品中美感的存在,不仅在于绘画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本身的线条、色彩及空白,它们在作品中形成整幅作品的结构,结构中笔墨的疏密、浓淡、干湿的调整与整合,构成美的结构形式。画家在绘画作品的创作中,笔与墨之间,墨与纸之间的进程中,层次中,充分体现着视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感。王西洲的作品《傣家九月收果忙》,是少数民族生活的真实再现,在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中,显示着画家的一种社会的责任感,当画家从现实生活中走出来,发现自己要创作的作品时,就会激发出强烈的表现欲望,艺术作品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再现。画家把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与感悟代进作品之中,这个无往而不在的灵感。抒发着审美意向,充满着真实的情感与乐观的态度,表现着人生的美好与向往,表现着画家的思想、世界观和人生观。

王西洲的文学造诣很深,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大多富于诗意。这得益于他长年生长、生活在古都西安。西安是十三朝的古都,这里的文化积淀很深。得益于半坡彩陶,周代青铜器,秦砖汉瓦画、汉石、唐俑、壁画等随处可见的数不尽的文化珍迹。他在这些艺术瑰宝中,得到可称为恢弘博大精湛艺术工程的直接感悟,同时又在与丰富的秦川大地民间艺术的沃土相依相存之中,在这些似若群星信手拈来的美感创造之中,将气质上的热情、率真、自然、朴实、富于美好心智的特征,从而注入他的人格成为审美品格形成的全过程之中。许多年来,滋滋不倦地努力探索、学习、生活,一边深入生活,一边积极的创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生活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从生活中来的,艺术工作者不能深入生活,他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可是生活却不是艺术,生活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永远是原料而不是成品。生活的矿石不经过千锤百炼如何能成为纯刚!而且艺术既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艺术工作者任何一个新的意图差不多都要经过一段艰难的历程,才得实现。”(李可染)

从王西洲的人物画作品中可见,他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他朴实、善良、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执着而认真。他将生活中的经历与感悟全部融入他的给画创作之中,他以不周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绘画的内容。他以画中的对象,来抒发着他的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思。

欣赏王西洲人物画《晚秋夕照》作品,图中表现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她是一位操劳一生的老妇人,她的神情淡定而平和。此图中,画家没有运用笔墨的技巧,而是以巧妙的构思,平直的人物,寓意深刻的内容。王西洲在创造绘画作品时,他所表现的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是一致的。他是感情丰富的人,情以内容而起,笔以情而动,画家在创作人物画时,是以自己的情感,以形象的艺术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审美追求,并通过他所表现的对象,展现着自己的人格和文化品格以及艺术理论和艺术思想。

欣赏王西洲的人物画作品,无论是在构图、布局、章法、情感上都不难看出,他的艺术创作来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并从本土文化的积淀中延伸着他的思路与思想,他所表现的内容虽然是一些平常的人或事,然而他所宣扬的却是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绘画艺术,是一门写意抒情的艺术,艺术作品呈现着无限的丰富性,无时无处不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情感的变化,让人感受到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和感悟,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创作者在作品中充分表达情感随心而变,随势而动,在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点,而线的运用,不同的组合将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作者将他的思想情怀、精神气质,在每一笔触、体势、形态以及布自之间。在水墨交融,线条飞舞的意境里,画家以笔代情,张扬着个性,驱歌着生命与自然。每一位画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着不同对象。在不同的情形下,心里的反映与情感都不一样,更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的情形,如何去面对,如何将其自身的体验和内心的读白自自然然地通过画笔倾注于纸上,这就是每一位画家在创作时的灵感和冲动的源泉。

历代画家在绘画的创作上,都在寻求着中国人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适合于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审美情趣和形式特征,通过笔与墨的巧妙运用,结合形式和结构的美感来传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的世界。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来创造出一种境界,并通过点、面、线的形式来营造、刻画其所要表现的对象,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造型形式,同时并传达着美的艺术语言。

在绘画美学上非常注重“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周密的艺术构思,邹一佳说:“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而后下笔,则疾而有势,增不得一笔,亦少不得一笔。笔笔有笔,无一率笔,笔笔非笔,俱极自然。”以“胸有成竹”说更形象、更具体的强调了“意在笔先”的主张,在王西洲的作品中可见“意在笔先”的用笔,情趣相通。相融,在作品中其笔的运转、提按、停顿、变化微妙。画中的布白与国面巧妙运用都构成形式的美感,再如书法提款、题诗、并通过用笔的技巧与特点,使作品表现出复杂的层面和意境,并通过表达的层面与境界,让人能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写意”精神和作品的创作过程。

在中国画的表现上,“以书入画”,“以画入书”,成为人们寄托情思抒怀达意的方式。除寓意外,并填词、题词、题字于画上。抒发情感。有些画家更为直露,索性摆脱诗词格律的束缚,信手在画上题字,跋交,直抒胸怀,起到图文互补,增强视觉的效果。

在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是离不开书法的功力。王西洲在以中国古典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常常书与画相结合,如他的《玄弘道济图》,浸透着长安东方文化盛世变古则今的思想与情怀,对唐朝以来长安饱满大度的文化样式的主题吸取,以追求出新的笔墨意向。在人物上的勾勒,每一笔,每一划,在题款、落款、题跋中均可见书法之艺术功力和修养,他常常用写诗,题字在画面上,以烘托气氛,在字里行间中可见他的真情弥漫,疏宕不羁。他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着自己的审美趣向与情感,展示着文化的内涵,并以自己的深刻理论来表达其艺术的思想,使其艺术作品更显其艺术的魅力。

在绘画的创作中,艺术作品在主观意识的作用下,其笔法、章法、墨法技巧的运用,都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体现,笔的形与势融合于自然且也融于绘画人物中的线条,融于作品之中。“艺术境界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物象轮廓能够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蓝本、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里逢勃无尽的灵感气韵”(宗白华)。在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笔墨的浓淡疏密干湿的调整与整合中构成美好的结构与形式,一幅人物画作品,笔墨构图中可见其作者的才气,构图是绘画作品中的主要部分,同时反映着作者文化修养和思想深度。

艺术作品反映着作者的精神世界,是审美的心里活动,它包括感觉、体验、认识和想象,反映着天地万物之美,作者的思想情怀和精神气质,在每一笔触、形势、形态、以及布白之间,反映在线条的轻重、刚柔、起伏、流动、粗细、曲直、干枯及其力度与节奏之中: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构成飞动之美。绘写心画,境由心造,心灵是艺术家独有的世界。在水墨交融、线条飞舞的意境里,画家以笔代情,纵横挥洒。写意着艰辛,挥洒着才情,张扬着个性,驱歌着生命与自然。

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悠久的精神文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今天,中国的绘画艺术具有着现时代的意义的同时又有着浓郁的民族精神。在继承笔墨传统与创新的过程中,对个性、情趣的追求更加多元化。要形成今人的风格和定势。还要追求与古人截然不同的跨度,即在笔墨的运用上创新,在典雅飘逸的文人画风和丰富多彩的民族形式美感的追求上更趋强烈,并在不同笔墨形式追求中表达着多元的审美趣味。艺术家们应具有一种吞吐古今的气度和文化意蕴,气势浩大、天人合一的震憾力,这需要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寻求与自己个性及现实感受相适合的表达形式,使得中国的绘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这样要求我们的中国画家们要走进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领悟到所要表现的对象内在的精神本质,积发出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创作的作品达到出神入化,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在生活中吸取营养,才能寻找到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绘画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创造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自然的创作过程。并且是一种晟高的、最完美的、自然的创作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最适宜的材料,如以理想化、精神化、使他成为人类最为高精神的表现”(宗白华)。

作一名中国人物画家,如何把握题材,如何表现人物,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他所创作的作品之中,融入到他所从事的神圣的艺术事业之中,并且应该根植于丰富而独特的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一方面用现代的意识与观念来理解和创新中国人物画:另一方面更要以一种新的的思维去把握生活、去解构生活、去表现生活。

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多以线造型,这就需要作者具有对人物的形和神的把握,有高超的艺术功力。寥寥的几笔线条,勾画出画家表现对象的风貌、气质、格调、才情及身份等特征,这体现出我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以形写神”和“气质生动”的美学法则。人物画家在刻画人物时,要把握对眼神、动作的刻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神中可以窥见人物的心灵世界。“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是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首要审美标准。

从王西洲的人物画作品中,可见他的艺术修养是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是作品中反映在作品的表现内容,体现着画家的思想,每一位画家都有着不同的经历,每一位画家都有着他自己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描述着人间的故事与经历,同时激发着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欣赏与热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心理的反映与情感的感受都不一样,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所制约和诱导。文学艺术的内涌与修养是实现人生自我的超越。

欣赏王西洲的人物画作品,让人看到的是他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同时,发扬着他自己所独有的一种气势开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具特色的创造精神。

猜你喜欢
西洲人物画笔墨
史中人,戏中人
关公、观音
《西洲曲》的接受史与批评史
笔墨童年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不胜清怨《西洲曲》
——试析《西洲曲》中“西洲”的抒情结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