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注意理论对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启示

2009-09-29 08:16李卢一郑燕林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设计

李卢一 郑燕林

摘 要:选择性注意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尊重选择性注意规律,支持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策略。本文讨论了如何利用选择性注意理论优化多媒体课件设计以支持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

关键词:选择性注意;多媒体课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29-03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学习过程看作学习者在意识水平上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信息的获取、转化、储存和运用等环节。其中,对信息的觉察和注意是信息加工的起点,注意被看作信息加工的一种重要机制。选择性注意强调注意的选择性维量,重视信息加工者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包括选择并集中注意于相关的学习信息,并对重要信息保持警觉。选择性注意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由此看来,一方面,选择性注意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尊重选择性注意的规律,支持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策略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策略。

多媒体课件借助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多种媒体信息为教学提供教学资源与环境。基于多媒体课件的媒体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它必须内化到学习者自身的信息加工机制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本文讨论如何运用选择性注意理论来指导多媒体课件设计以支持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学习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一、选择性注意与学习

注意是个体受内外动机的驱使,有选择地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或活动的心理状态。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的理论称作注意的分配理论,又称为中枢能量理论。[1] 当人们同时面临两种或多种任务时,便造成了系统对资源的竞争,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会根据不同的任务目标分配有限的资源,选择一定的输入信息加工。其他输入信息因资源的限制,因不能得到加工而被放弃。

狭义的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主动选择一些有关信息而拒绝、忽视其他无关信息。注意的起点可能存在“有意”与“无意”之分,而一旦产生“注意”,就一定有选择性。可以说,注意过程就是一个主动的选择过程。广义的选择性注意包括所有的注意活动,它是一种内部机制,对学习心理活动起积极的组织和维持作用,是学习者掌握知识、从事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的学习策略。一方面,能否对有关当前学习内容给予选择性注意,保持积极的觉醒状态是学习者能否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另一方面,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的学习材料通常是复杂多样的,而学习者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学习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材料给予注意,学习者对部分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性注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如果学习者错过对重要学习内容的注意,而去注意非相关或低相关信息,势必增加信息加工负荷,延长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效率。

选择性注意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但不同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水平和策略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它不但与个体的动机水平、认知风格、知识经验、过去接受的教育训练及当前期望、情绪状态有关,也与教学信息本身的特点有关。现代教学必须从学习者的内部学习机制出发,顺应并优化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机制,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因素来支持和引导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

二、选择性注意理论对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启示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媒体是否能够被恰当地使用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广义上的媒体是指各种传递信息的实体,比如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等。本文所指的媒体是狭义上的媒体,是指多媒体课件中所涉及的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具体信息表征方式。课件中涉及的媒体信息越多,其相互间的协调就越困难,如果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使学习者的感官互相冲突,影响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从而影响学习效果。笔者将具体就多媒体课件中媒体类型、数量、布局以及个性特征设计等四个侧面讨论如何优化多媒体课件设计,支持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学习策略。

1.对媒体类型选择的启示

多媒体课件中媒体类型主要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

媒体类型的选择首先应该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认知风格等特点。人们对于外界事物是基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的,这种认知结构的内在表现形式称为表象。按照人们的认知发育阶段、认知水平的不同,表象分为行为表象、图像表象、符号表象。[2]行为表象是一系列有组织的行为集合,是人们以各种感官和行为为中心对外界事物认识的表现;图像表象是以图像对外界事物认识的内在表现;符号表象是以语言、符号或规律对外界事物认识的内在表现。人们的表象能力是以行为表象为起点,逐渐发展到具有图像表象能力,最后到符号表象能力。不同认知阶段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比如对低年龄段学生可能更适合用图片、视频等媒体来表现教学内容,而对高年龄段的学生则可以多用概括性文字来传递教学信息。多媒体课件设计者应该研究哪一种媒体更容易引起相应年龄段学生的注意,并帮助学习者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其次,媒体类型的选择还应该顺应当前教学目标,考虑当前教学内容的表征需求。不同类型的媒体具有不同的表现能力和表现特点。所选择的媒体应该尽可能地根据教学目标在最大程度上表现教学内容。

2.对媒体数量设计的启示

媒体数量设计是指在多媒体课件中同一个界面中的媒体数量应该进行的合理选择。同一界面中媒体数量直接与当前界面所包括的信息量相关,而信息量的大小又直接涉及学习者的知觉加工负载。知觉负载理论认为,[3] 当前任务知觉负载的高低决定了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如果媒体数量过少,信息量过小,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载较低,其加工过程只耗用一部分注意资源,则多余的注意资源会自动溢出,去加工干扰刺激,从而产生干扰效应;如果媒体数量过多,信息量过大,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载较高,有限的注意资源被消耗尽,那么容易造成对主体教学内容注意缺失,加工不彻底。比如,对于文字媒体每行不应多于60个字符(30个中文字符),同一界面中,最好不要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画片段。[4]

3.对媒体布局设计的启示

媒体布局设计指对同一界面中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布局。由于课件内容、使用对象、课件模式以及所使用的媒体元素的不同,对于不同的课件,其媒体布局设计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为了支持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在媒体布局设计中都应该注意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为此,可以采取如下设计策略:

(1)可以用一个界面表现一个主体,避免让多个主体出现在同一界面。

(2)在同一个界面中,应将主体放在显眼的位置。比如,按照1/3法则,[4] 可以将主体内容放在屏幕左上方三分之一处而把次要内容放在其他位置。

(3)可以通过形状变化、尺寸大小、色彩差异、动静等对比布局方式来突出主体。

4.对媒体个性特征设计的启示

媒体个性特征设计是指对于已经选择的每一种媒体进行具体特征设计。比如,对文字媒体,就涉及其字体、颜色、大小、字间距、行间距、对齐方式等属性;对图像媒体,涉及其具体图案、颜色搭配、尺寸大小、清晰度等等。

(1)媒体的物理特征设计

媒体的物理特征,如画面颜色、画面中有关物体的大小、音响效果等直接影响所表现教学内容的强度,是能引起选择性注意的物理刺激。比如,画着下画线的文字、暗背景下明亮前景图案、小尺寸群体中的大尺寸文字或图形、静止背景下的动画片段,由于其明显的物理特征而很容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

(2)媒体的情绪特征设计

媒体的情绪特征是指媒体所表现教学内容的情绪感染力。有些教学内容的强度并不强,但能唤起学习者的情绪反应,或使人兴奋,或使人紧张。和谐的色彩搭配、生动的画面、美妙的声音能引起学习者积极的情绪反应,激起学习者的兴趣,从而激活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相反,过大的图形、杂乱的色彩搭配、不恰当的音响效果容易引起学习者消极的情绪反应,不利于选择性注意的激活与保持。比如,在以文字为主的课件界面设计中,背景不宜过于“华丽”而“喧宾夺主”,如果以单色或特定的简单图形做背景也应注意色彩对比不能过于强烈,否则背景刺激过大,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无法维持学习注意力。

(3)媒体的差异性特征设计

当某些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偏离他们的周围环境或人的预期效果,会使人产生新颖感、复杂感、惊奇感,由此唤起学习者的注意,教材内容和题材的变化可以使学习者有新颖感。有些内容如经过大量重复,学习者可能产生厌烦感受。这时可以改用更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教学媒体。

(4)媒体的指令性特征设计

具有一定指令性和提示性的教学内容可以直接告知或提示学生应该注意什么内容。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学内容的物理强度不强,也很能吸引人的注意。在进行媒体设计时,可以有意识地使某些文字、图示、话语具有指令性或提示性,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三、结束语

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选择性注意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是学习过程的起点并始终与其他心理活动相互作用,整合成学习者复杂的学习心理,指导、控制着整个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期学习效率。对学习者而言,选择性注意不但是一种必然的心理机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支持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策略,将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文本、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媒体类型、数量、整体布局和个性化特征等方面的精心选择和设计,充分利用媒体的各种优势来展现教学内容,优化所展现教学内容的物理特征和情绪特征,适当地给教学内容增加一些起提示作用的刺激要素,可以有效激活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机制,引导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引起他们对重点内容的警觉,帮助学习者提高信息加工效率以优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苏,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5-46.

[2]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3.

[3]魏萍,周晓林.从知觉负载理论来理解选择性注意[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4):413-420.

[4]高利明.传播媒体与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6-169.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多媒体课件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浅谈高校师范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优化英语课堂的反思性研究
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