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们一起写!”

2009-09-29 08:16范瑞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水文例文海伦

范瑞华 周 英

一、研读例文,明确写法——“君诗妙处吾能识,都在山程水驿中。”

这次习作,课本上提供了一篇例文《我市第九届小学生男子篮球比赛结束·东城小学男篮获得冠军》。例文是为学生顺利写作引路的,具有示范作用。正所谓:“君诗妙处吾能识,都在山程水驿中。”所以我先指导学生读“懂”例文,明确新闻报道的具体写法和要求。

通过仔细研读、共同讨论,学生理解了这则新闻报道是报道“市第九届小学生男子篮球比赛情况”的,领会了这则体育新闻报道的写法:①报道题目把事情的结果,即最重要的内容写出来;②报道开头交代比赛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结果;③报道主体部分叙述夺冠的大体经过;④最后作补充,交代比赛有关问题。

有了初步的感知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新闻报道。接着,我又给学生出示三则新闻报道,让学生阅读后再度讨论报道新闻还应该注意哪些地方。通过交流,总结出这样几点:题目要突出报道的最重要的内容,可以分两行写;在开头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比赛结果;在写作中注意不要使用第一人称,不要进行详细的描写,不要出现对话等。

通过研读例文,浏览其他几则新闻报道,学生基本明确了新闻报道的写法和一些注意点,心里有了底,起初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基本消除。

二、当堂比赛,提供素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闻报道这种特殊文体,讲求时效性,必须报道最新最近的事件,还需要注意它的“真实性”,脱离了真实,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这两大特性,就对写作题材作了限定——必须是最近的、真实的事件。

虽然学校经常举行各种比赛,但学生一般对过程不予注意,而比较注重结果。如果让学生回忆最近的一次比赛或活动,显然是强人所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之一首先是写作题材。为了给学生提供写作题材——“最近的事件”,我按照计划,决定当堂举行一次成语默写比赛,要求学生默写有关“郑和远航”的12个成语。因为没有预先告知,学生感到突如其来,但却新鲜好奇,跃跃欲试;再则,我给这次比赛冠以“海伦杯”这样一个美名,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果然,“小海伦”们热情陡然高涨。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默写采取“自我回忆式”,即靠记忆把成语默写出来,而不是“听写”。默写完后,立即对调批改,以默对成语的个数计分数,评出团体(即大组)第一名和第二名,同时又评出个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随后,当场发奖:只要团体获奖,团体中的每个组员都有奖品;个人获奖的同学再次依等级发奖。奖品自然是预先准备的。一半以上的学生喜获奖品,喜悦写满脸庞。

颁奖完毕,我要求全体学生把这次比赛写成一篇新闻报道。因为是初次尝试,所以我降低要求,统一素材,便于更快更好地指导、讲评,也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写法。

三、师生写作,共同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因为书本上新闻报道的例文写的是体育比赛,而我们班举行的是学习方面的比赛,类别不同,写作方法也有区别。所以,我又有针对性地讲了几个注意点,要求学生写出本次班级默写比赛的特点,并且把事件写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简洁规范。

学生开始打草稿时,我到下面巡视。几分钟后,大多数学生拟好了新闻的题目,并且把开头部分写好了。但是,我发现,学生对接下去的写作不很顺利,有些“举笔不定”,皱眉、挠腮的动作时而有之。

对于本次习作的困难,我早有心理准备,但“难”到这种状况,我始料未及。怎么办呢?

“不读者不知其可也,不写者不知其可也。”于是,我当机立断,决定和学生一起“下水”,与他们同时同地亲历写作,体验甘苦。

“同学们,别着急,老师现在也和大家一起写,也来报道报道我们班这次‘海伦杯默写比赛。”学生个个面露惊愕,似乎不相信我的决定。我立即坐到电脑前,在键盘上打起字来。学生这才相信了,也一个个低头写起来。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剩下学生写字的刷刷声和我轻击键盘的声音。

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时候,我也会停下手来,或凝神静想,或皱眉冥思。再看看我的学生,他们写得多努力!一定是老师的“躬行”在“无声胜有声”地激励他们。

四、集体修改,掌握技巧——“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当我的写作完成之时,学生也基本上把草稿打好了。接下来,就要有的放矢地修改了。我决定从自己“开刀”,让学生对我的“下水文”进行集体修改。

学生又一次惊愕:“老师写的作文还要修改呀?”“是啊,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人都云‘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呢!”于是,我把下水文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大家一起品头论足,加以“修理”和“裁剪”。

在修改过程中,我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从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求出发,当着学生的面,把不确切的词语改确切,把啰嗦的地方改简洁,把不规范的句子改规范。本来近600字的下水文,改成近400字的结构完整、语言简洁的新闻报道。

修改后的下水文如下:

五(4)班“海伦杯”成语默写比赛结束

第一组获得团体冠军 姚文涛等6位同学获得个人一等奖

3月20日,五(4)班举行了“海伦杯”成语默写比赛。通过暗中较劲,第一大组以96分的成绩获得团体冠军,第三大组以6分之差屈居团体第二。姚文涛等六位同学获得一等奖。毛旭宇、曹雨辰等十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

这次比赛没有预先告知,默写方式也别具一格。默写时,老师不把成语报出来,同学们必须自己回忆关于“郑和远航”的成语。第一大组的同学这次整体表现极佳。12个组员里,有一半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他们为本组夺取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姚文涛等六位同学平时学习态度认真,善于主动、灵活地复习已学知识,12个成语全都回忆出来并默写正确,当之无愧地获得了个人一等奖。比赛结束后,老师当场予以发奖,鼓励获奖者再接再厉。

这次别开生面的默写比赛,考查了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也使大家深刻认识到: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必须讲方法、下苦功。

通过集体修改,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报道学习类比赛的技巧,明确了一般记叙文与新闻报道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首先,拟题方式不同。以往作文题目字数不多,可从内容、人物、作者的情感等多方面来命名,而新闻报道的题目要突出报道的事件与结果。对于写比赛的新闻报道来说,确定报道的题目时,可以只针对比赛项目,只写一个主标题,也可以同时针对比赛项目与结果,像例文那样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使读者一望而知。

其次,写作顺序不同。以往写叙事类的文章时,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而写比赛的新闻报道在开头就要交待结果,同时要交待时间、地点。这样才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继续往下浏览的欲望。

再次,写作要求不同。以往写叙事类的文章时,要求记叙详细具体、描写生动形象,刻画要“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而写新闻报道,只要把比赛过程叙述清楚。语言要简洁而规范,不能“拖泥带水”。

五、学生自改,提高技能——“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集体修改下水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技巧,二是让学生明白文章一定要修改。修改完毕,我再把原稿与修改稿对比出示,让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想法:“老师写的文章都要这么修改,何况我的习作呢?”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接下来,自然而然,学生自觉而投入地修改起自己的习作来。教室里再次安静下来。只是,这次“奋笔疾书”的只有学生了,我则再次巡视,发现个别问题伺机作点拨、提醒。看着学生忘我的神情,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欣慰顿生:此次习作训练,“下水文”是块“大磁铁”,是个“大功臣”!

实践证明,此次亲自“下水”的尝试,是一次有效的指导学生写作的举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人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先要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练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一样的。”的确如此,如果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能亲自与学生一起“下水”,品尝作文的甘苦,收获切身的体验,也许,指导学生写作的难题就会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水文例文海伦
浅议互联网技术在水文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作家死亡之谜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江西省水文文化建设的思考
水文档案的特点作用与管理分析
海伦·凯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