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雅丽 张常新
摘要:对当前村镇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从其内涵、形态、演化过程与演化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力以及村镇空间结构的重组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目前对村镇空间结构的研究在各方面均有所涉及与理论创新,但研究仍然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对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和趋势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而对村镇空间结构效益、各种因素对村镇空间结构影响程度的定量评价方面还没有涉及。
关键词:村镇;空间结构;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150-02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适应于二元体制的村镇空间格局必须也正在进行适应性调整。但这一自调整过程总是滞后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人为干预和科学引导加速村镇空间结构的转型是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村镇空间结构的研究也日益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文章将对当前村镇空间结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从内涵、形态、演化过程与演化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力以及村镇空间结构的重组等方面予以梳理,以期为建立和完善村镇空间结构理论框架,进而为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和城乡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一、村镇空间结构研究
1村镇空间结构的内涵界定
在目前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论中,对村镇空间结构内涵还没有一个普遍被认可的明确界定。文章认为村镇是指村庄、集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空间结构是人类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内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种空间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资源开发和人类经济活动场所为载荷的经济地域单元的空间分异和组织关系;第二,空间实体构成的某种等级规模体系;第三,各种空间实体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某种要素流的形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村镇空间结构可以理解为村镇地域范围内,各空间经济单元之间内在的具有相对稳定而又包含变化的空间分布和等级规模关系。
2村镇空间结构形态研究
对于村镇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从绝对意义上说,国内外专门研究的理论较少,一般都是以乡村或农村空间为主题进行研究,曾菊新(1996)在《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定义的农村空间结构基本模式主要有:“离散型”、“条状型”、“集聚型”Ⅲ。国外学者施坚雅(1998)通过研究成都平原乡村市场的分布,阐述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区域城镇和居民点分布结构模式,指出中国传统村庄市集空间分布具有六边形的特征,符合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金兆森等(1999)提出,镇村体系空间布局形式有集中式、卫星式、自由式三种;另外许多学者结合某一研究地域,分析提出了当地村镇空间的结构模式。如陈晓键、陈宗兴(1993)从分析提出,关中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形成了集聚型街区聚落、集聚型非街区聚落、散漫型聚落三种聚落类型。段进(2002)、段瑞兰(2003)、王跃(2005)、陈志文、李惠娟(2007)等也就具体地域的村镇空间特征作了一定的研究。
3关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研究
村镇空间结构是个动态过程,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中,其空间结构构架的重心存在客观的差异。因此,村镇空间结构的研究就需要研究大量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地区的村镇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从中归纳和总结出一般规律,从而构建区域村镇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时序图谱。
国外研究中普朗特与罗吉斯对乡村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研究具有较大影响。普朗特把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未中心化阶段、没有乡村市集的中心化阶段、乡村市集中心化阶段H。普朗特的这一模式代表着传统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乡村聚落演化过程。罗吉斯(1988)通过考察世界各国农村聚落发展,将典型的农村到典型的城市排列成一个连续谱,划分出了一条完整的城乡空间结构演变轨迹。在中国,范少言(1994)提出集中和分散是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基本形式。传统农业社会,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从宏观上处在动态的平衡状态,聚落分布形态呈均质离散特征;工业革命时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呈现非均质区域的不稳定特点,处于集中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阶段,乡村产业结构的二元化转化,交流联系网络的迅速扩展和多元化,聚落空间结构演化表现为近城郊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继续呈现集中化趋势而远离中心城镇的农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宏观上进入均质分散化的复合态势;进入技术和高消费社会后,形成网络型的乡村群落,材庄的分布向均质方向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聚落的演化运动为分散。
另外,中国许多学者结合某一具体的研究地域或研究时段对村镇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许多结论,这些结论可能还够不上规律,但对今后我们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曾菊新(1995)指出,中国乡村空间发展的新趋势:空间过程上,小城镇大发展是城市化的新形式;空间行为上,经济因素对乡村经济活动的空间选择影响很大;空间关系上,区域城乡关系发生了改变;空间结构上,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开始走向联合和适度规模;空间差异上,乡村非农产业的差距趋于扩大。十余年来。乡村空间的发展验证了该趋势预测的正确性。张小林(1999)在系统研究了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村镇空间系统从封建时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后指出,乡村社会经济变迁伴随着空间结构的变动,乡村空间系统的演变则表现为城乡空间之间的矛盾运动;在城乡空间关系演变大趋势下,不同地域的乡村空间系统的演变则各有其独特性。如关中地区内部乡村聚落空间发展可概括为四个阶段模式:沿渭河支流定居阶段、独立型农业乡村聚落阶段、村镇松散联系阶段和网络联系逐渐紧密阶段(陈晓键、陈宗兴,1993)。建国后江苏省县域城乡空间密集化、均衡化、等级化的阶段演进特征(马远军、张小林,2006)。
4有关村镇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研究
村镇空间结构的研究不仅要解绎其总体的演变规律,更重要的要分析其与内外促动因素的协调,预测其发展动向,从而建立调控其过程的机制,使其发展适应“人地”关系的实质。在研究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方面,国外学者刘易斯和曼德(1976)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内生驱动力之一城乡人口的变动角度分析了城乡区域空间的变动。国内的范少言(1994)指出乡村劳动力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生产新技术的应用是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罗静(1995,1997)指出,在县域工业化的进程中信息、交通网络对空间结构优化起关键作用;汤国安、赵牡丹(2000)应用基于GIS的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即该地区乡村聚落有明显的沿水系分布的特征,且聚落密度随河流级别的增大而增大;聚落分布的密度有明显随海拔高程升高而降低;随交通便捷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旧。冯文勇(2003)通过实地考察晋中平原农村聚落扩展,指出聚落扩展主要动力是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邢谷锐、徐逸伦、郑颖(2007)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
5村镇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方面
村镇空间结构重组是人们为了顺应当前城乡关系转变,城乡社会经济加速转型的时代要求而有意识地对村镇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行干预和引导的过程。赵立德(2004)提出要改变当前村镇空间的发展状况,当务之急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空间发展引导机制,即自组织演化与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机制。陈小卉(2007)提出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通过重翅乡村组织核心、重构乡村居住空间、完善乡村结构网络、加强对城乡共建共享要素的统筹等措施实现乡村空间的重构。在实践方面村镇空间的结构的优化大多数是以村镇体系布局为核心,以及农村居民点的迁并与重组为手段研究为重点。
二、研究结论与展望
综合以上研究,虽然国内外对村镇空间结构的内涵、形态、演化过程与演化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力以及村镇空间结构的重组方面均有所涉及与理论创新,但研究仍然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下,以城乡整体的观点进一步厘清村镇空间结构的内涵;进一步分析从乡村到城镇这一连续的空间过程,运用连续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这个多层次空间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对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和趋势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结合具体的地区实际研究区域村镇空间重组或优化的思路与对策也将是今后村镇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另外,对村镇空间结构效益、各种因素对村镇空间结构影响程度的定量评价方面还没有涉及。
责任编辑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