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瑛
摘要:科学发展是协调的和谐的发展。东部的率先发展始终是华夏大地劲吹的东风。西部大开发使共和国相对落后的这块土地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振兴东北使共和国的老工业基地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科学发展同样也为古老神州的中部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经历了“塌陷”、“觉醒”到“崛起”,秀姬的中部必将挺直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抒写改革开放三十年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壮丽篇章。
关键词: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区域战略;中部崛起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133-03
新一轮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在党的十七大上得到更加完整和清晰的阐述: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其中,中部地区在经历了“塌陷”的痛楚和“觉醒”的彷徨,正在“崛起”的征程上疾步前行。
一、发展进程中的中部塌陷
晋豫鄂皖湘赣中部六省,承东启西,接南进北,这里是中华神州的腹心之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何止是不进则退,即使稍慢也会落后。1990年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份额为23%,2003年则下降为19%。反映在人均GDP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而到了2003年,下降到了75%,中、东部地区的GDP差额比扩大了6倍。从居民收入看,200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l 369元,比西部地区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十位的省(区、市)中,中部地区没有一个。历史上曾代表“中国”本义,曾是繁荣象征的中部地区,反而成了“经济盆地”。
1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导致优势“屏蔽”
中部地区大多为内陆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劣,对外交往较少,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较差。同时,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一方面制约了中部地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不完善,对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企业投资等缺乏吸引力,影响了中东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中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丧失了原有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地域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等。
2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路径依赖”
思想观念往往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虽然它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但它从深层次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最根本的。中部地区农耕文化深厚导致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突出表现为:一是求平球稳,怕冒风险、小富即安的心态重,风险投资意识薄弱;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怨天尤人,创新意识差;三是观望等待,行动迟缓,对国家政策反应慢,常常是步东部地区后尘而错过了利用和发挥国家政策效益的最好时机。这种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使中部地区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等思想惯性比较浓重,加之产业和体制的惯性,发展过程出现严重的“路径依赖”,中部地区构建新的发展优势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3国家对中部缺乏政策倾斜导致“政策洼地”
中部区域发展政策是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实施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东部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振兴战略,而中部地区一直处于政策边缘化的境遇之中。
二、制度创新的实践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使中部六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产业布局的升级战略
产业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产业的不断发展与更替才有产业体系的不断演化,才有产业结构的变动与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并且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务之急是发展区域产业。
第一,区域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速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即便是高速发展,也不能掩盖中部地区在产业构成上的缺陷。以2004年为例,中部的产业构成偏重于附加值增幅率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部地区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第三产业虽不生产物资产品,但它自身的活动却是促进物质生产发展,方便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因此,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均以第三产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为特征。可见,扩大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寻求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中部地区要弥补过去产业构成的缺陷,首先应着眼各省的实际,以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扩大总量、提高层次为重点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搞好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培育旅游、房产、科教文卫、综合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逐步形成以传统行业为基础,新兴行业为支撑,布局合理,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格局。
在发展第三产业过程中,应当提升文化生产力的量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虽然,文化资源只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整合文化优势资源以形成文化生产力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之一。中部地区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以市场化为手段,以产业化为目标。要从区域文化资源的特色出发,打造知名文化产业品牌;依靠产业政策扶植,建立健全良性的行业协会竞争环境;获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息动态发展态势,跻身国际文化产业竞争舞台。
其次,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国家重要农业基地”的平台优势,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着眼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中部地区的农业不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如2003年,中部农业占GDP的比重为19.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5.4%,农业各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3%,均高于同期的全国水平。虽然中部地区农业有其固有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农民负担过重。据统计,2003年中部六省总人口为3.63亿,其中农村人口高达2.44亿(指户口在乡村的常住人口),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占中部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7.59%,是全国农村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而农村人均占有耕地仅为0.125公顷,是农业劳动力人均占地最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的地区。
要协调区域之间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就应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中部现有的产业优势,把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