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佳
要满足儿童阅读需要,开发儿童创造潜能,促进儿童健康人格发展,引导小学生开展多元阅读活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引导小学生开展多元阅读活动,满足儿童阅读需要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阅读教学理念认为,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的阅读态度,满足多样的阅读需求,尊重独特的阅读心理,才能实现这种对话。
小学生处于6到12岁的儿童期,正值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形象思维占优势。小学生在阅读中,对文字符号的理解思考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动作,要通过情感体验、直接经验才能内化从阅读中获取的间接经验。因此,引导小学生开展多元阅读活动,就要把阅读生活引进课堂,整合多元化的阅读内容和立体化的阅读媒体,实现阅读理解标准的多层次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儿童多元化的阅读需要,使课堂阅读活动成为小学生学习阅读、发挥创造潜能、培养语文素养、发展完善自我的生命活动。
二、引导小学生开展多元阅读活动,开发儿童创造潜能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过程是外部语言内化为内部言语,再由内部言语外化为外部言语的过程,是人们言语伴随思维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发现新问题,培养新兴趣,建构新意义,满足新需要,发现新潜能。
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多元化阅读活动,是为了引导学生把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在“教学做合一”的阅读生活中将文本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将文字符号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将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与生活的积累扩展结合起来。教师与学生通过开展多元化阅读活动,开拓多元的阅读内容,让阅读适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与多元表达,从中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
三、引导小学生开展多元阅读活动,促进儿童健康人格发展
在多元阅读活动,实现阅读目标学习化、阅读内容立体化、阅读活动生活化、阅读理解标准层次化、阅读理解表现形式多样化、阅读评价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1. 阅读目标学习化。教师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把课堂阅读的辅导目标转变成自己阅读的学习目标。可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课文、课时的学习要求,设计共同的阅读学习目标,也允许学生根据个体的生活经验、理解水平、感兴趣的内容等设计个性化学习目标,从中激发阅读动机。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关注目标生成,引导学生体会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从中学习自我选择与自我定向阅读。
2. 阅读内容立体化。将课本阅读与儿童的课外阅读相结合,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以一篇带多篇,满足儿童多元化的阅读需要。将文本阅读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拓展阅读内容,满足儿童阅读生活的需要。将文字阅读、多媒体语言阅读(如音像、图画、音乐等)和社会交往语言阅读(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 相结合,立体整合各阅读媒体,满足儿童多感官阅读的需要。
3. 阅读活动生活化。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阅读经验,在阅读文本中进行文本对话,展开文本阅读交流,设计多元化阅读活动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积累生活又在体验生活中阅读、想象、感悟、运用、积累语言文字,实现“亲知”上“接枝”。
4. 阅读理解标准层次化。教师要重视儿童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关注儿童阅读理解的生成,包容其理解的差异性,尊重其理解的独特性,鼓励其理解的创造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甚至“突发奇想”,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建构意义、创造意义。
5. 阅读理解表现形式多样化。允许学生以多种表现形式表达对阅读的理解,可用朗读,也可用复述、评析、批注,还可用手势、绘画、音乐、舞蹈演示、作品表演等表达自己阅读的体会及感受。
6. 阅读评价多元化。重视培养学生多感官参与阅读活动的能力、运用各种媒体阅读的能力以及创造性阅读与合作阅读的能力。同时,进行激励性和反愦性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个体自我评价,通过评价活动促使阅读进步。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