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与中国人权之路

2009-09-29 08:58
江汉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人权实践

于 涓

摘要:价值是反映客体对主体利益关系的概念。普世价值理应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反映。在世界还存在利益冲突的现时代,不可能全面实现名副其实的普世价值。要警惕和揭露西方发达国家以普世价值的名义在全世界推广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政治图谋。同时,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的今天,通过世界人民的团结努力,遏制西方发达国家的图谋,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类共同利益,逐步扩大价值的普适性,是有现实可能的,我们不应放弃这种努力。

关键词:普世价值;人权;实践

中图分类号:B0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8-0045-04

2008年以来我国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讨论成了一大社会热点,发表了不少论著。但见仁见智,分歧很大。原因何在?实质何在?应如何理解?本文试图就其中三个问题作一探讨。

一、“普世价值”是否存在

就语义而言,“普世价值”是指全世界、全人类一致认同的价值。但同一语词表达的概念,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内涵可以不同;在同一体系中也还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把握概念的内涵,就不可不对此加以考察。

“普世价值”的概念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普世主义”(universalism)。普世主义是在天主教政教合一的格局下代表封建领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概念。在这个理论体系中至高无上的是神,而代表神的是天主教会;只有神权而没有人权,实际上是只有封建领主剥削压迫农奴之权而没有农奴摆脱领主控制之权,这就是当时所谓“普世价值”的内涵。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后,“普世价值”的原本意义发生了变化。新兴资产阶级以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武器,高扬人道主义的旗帜,反对以神权压制人性。在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天赋人权”(包括“自由、平等、博爱”等等)成了反封建的旗帜,被宣扬为“普世价值”。这在当时起过很大的历史进步作用。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以后,“普世价值”的资产阶级性质逐渐显现,它的虚伪性逐步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所认识,因而产生了无产阶级的价值观。西欧19世纪之后,出现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普世主义。但正是这个时期发生了两次由资产阶级发动的世界大战。20世纪冷战的双方都企图用各自的意识形态解释和改造世界,但实际上带来的却是近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军事对抗,从来没有实现过全人类一致认同的“普世价值”。冷战结束后,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霸权地位,资产阶级的人权观现在还在世界上以“普世价值”的名义占着主导地位。

可见,

“普世价值”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历史地变化着的。决定这种变化的根源都是一定阶级的实际利益。剥削阶级使用的“普世”一词不过是掩盖阶级实质和争取人心的外衣。西方资产阶级一旦掌握了“普世价值”的诠释权,就以救世主的姿态强行推行他们的价值观,把一切不接受他们价值观的国家和民族都视为异端。现在某些发达国家奉行的文化单边输出和政治霸权主义就是由此而生的。

当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交流与合作,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和包容的态势。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虽然还远没有消亡,但正逐渐丧失对整个国际社会的控制力。这并不是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良心发现幡然悔悟的结果,而是世界各国人民长期斗争造成的力量制衡的结果。但是,无论如何,既然这种新形势已经出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普世价值”也就需要得到重新理解和阐释,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此作出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使用过“普世价值”的名词,但他们提供了理解这一问题的科学方法。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先验主义的“永恒道德”论时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道德观念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超历史的道德,在阶级消灭以前也没有超阶级的道德。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就有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道德并列。同时,恩格斯又指出,由于“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又“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他说:“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这种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他说,在历史发展中,道德方面“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越出阶级的道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第一,价值是对象(事物或事件)与主体(阶级、民族、国家以及其他群体,当然也还有隶属于一定群体的个人)的利益关系的反映。包括道德在内的一切价值观念归根到底都是由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利益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也就是由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的。在阶级对立还存在的历史时期,不可能使人们的价值观念统一为超阶级的“普世价值”。这种真正意义的普世价值只有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日才能实现。

第二,我们并不认为在有阶级存在的时期不同阶级的利益就毫无共同之处。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相同,某些共同利益还是存在的,因而不同阶级的价值观也会“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利益有多少“共同之处”,价值观念也就有多少共同之处:这种“共同之处”普遍到什么程度,覆盖到什么范围,共同的价值观念也就普遍到什么程度,覆盖到什么范围。这是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可以脱离历史条件先验地划定的。

第三,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共同利益的内容和范围都是有历史限度的,利益冲突在当今世界仍然非常尖锐,决无包罗一切的共同利益,因而也就决无现在有些人标榜的那种涵义的“普世价值”。所以我不赞成用“普世价值”这种容易鱼目混珠的名词作为反映当今人类某些共同要求的概念。

二、“普世价值”论的实质何在

以人权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论是当前调门很高而又颇能打动人心的理论。我认为应当从理论的角度和实践的角度分别剖析它的实质。

首先,从理论上看,“普世价值”论是不能成立的虚假理论。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阶级的统治而建立自己的统治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把广大人民群众反封建的激情调动起来,同他们一起推翻封建统治阶级。他们只强调和突出他们与

广大人民群众在反封建这一点上的共同利益,而极力掩盖他们同人民群众在剥削与被剥削(资本与劳动)这一点上的对立。为此,他们的手法就是以抽象的人性论和抽象的人道主义为理论武器,在普遍性的抽象语词中塞进特殊性的内容,把他们一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说成是所有“人”的利益和要求,以争取群众,赢得人心。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需要掩盖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对立,也需要把一己的利益说成是“全人类”的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就深刻地批判了抽象的人性论和抽象的人道主义,揭穿了这个秘密。例如资产阶级鼓吹的自由,实质是买卖劳动力的自由;平等,实质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平等;博爱,实质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互爱与合作。这种虚伪性容易造成人们的幻觉,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分析来消解这种幻觉,还事物以本来面目。

但是,我们并不认为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绝对没有共同利益。例如上述反封建时期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确有共同利益,否则反封建联盟不可能建立:即使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与人民群众也并非全无共同利益,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问题上的共同利益还是可能存在的。即使就当前而言,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统治者并没有让全人类普遍受益的美意,但在世界人民团结奋斗的条件下,遏制他们的霸权主义欲求,迫使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接受有利于全人类的某些道义准则,通过交流、磋商乃至斗争逐渐达成某种平衡,从而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还是大有希望的。因此,我们既不能幻想在当前就实现名副其实的普世价值,也不能放弃为实现一定方面和一定程度的共同价值规范而做努力。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努力也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真正的普世价值而必须踏过的阶梯。

再次,从实践上看,“普世价值”论是从未实行的欺人之谈。我国学者以大量的实际材料证明过这一事实。例如张维为在《消除贫困应该成为普世价值》和《“普世价值”的来龙去脉》两文中提供的材料就很有说服力,其中指出:“美国1776年颁布的《美国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的“人人”指的是有地位的、男性白人之间的平等,不包括妇女、黑人、华人,也不包括白人中的穷人。《宣言》发表后两个世纪,西方实行是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他们谈的自由包括了贩卖奴隶的自由和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的自由。美国的南北战争虽然废除了奴隶制,但并没有给予黑人真正的自由。此后不久美国又颁布法律建立了一整套种族隔离的制度。这套践踏人权的制度在美国又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法国1789年提出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中的“人”和“公民”(LHomme和Citoyen)在法文里指的就是男人和男性公民,更确切地说是欧洲男性白种人,不包括妇女、有色人种、华人,也不包括穷人。1791年,一位名叫Olympe de Gouges的法国女性起草了一份《女人和女性公民权利宣言》(De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a Femme et de la Citoyenne),但她却被送上了断头台,妇女投票权直到她被害一个半世纪之后才在法国实现。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祸严重践踏了人权。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颁布了《世界人权宣言》,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原则重新进行了肯定,确认了人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均应享受人权的原则。当然这是一个进步。但书面上的确认并不等于事实上的执行。《世界人权宣言》诞生之后,种族主义理念还是继续主导着西方的国内外政策。比如,为了维护殖民统治。法国又发动了残酷的越南战争和阿尔及利亚战争,迫使被西方奴役的各民族奋起反抗。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大声疾呼:“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深浅,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这时离美国通过载有“人人生而平等”的《独立宣言》已是187年之遥了。

直到今天,世界上的“人权”也只停留在“宣言”阶段:在许多方面“知”而不“行”。说而不做;许多冠冕堂皇的言论一付诸实践就背道而驰。如美国在世界人权、全球伦理问题上宣扬所谓“人权高于主权”,采取所谓“双重价值标准”等等,就是这样极具讽刺意味的悖论。

我们并不否认世界人权的发展历史是在进步。但这种进步不是由于发达国家统治者的赏赐,而是由于被奴役的阶级和民族长期英勇的抗争,以及进步思想家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人权的内涵也在逐步走向深化和丰富,今后也还将依靠各国人民的不懈的斗争而更趋进步。

三、中国人权的道路

温家宝总理接受法国《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说:“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这段话诠释了我国对“普世价值”的立场,也为我们理解宪法中的“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与实质是“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以人为本”这一命题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都可以出现,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有其科学的内涵,我认为,在理解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涵义时,有三点至关重要: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史上实现的最伟大的变革就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而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与以往的任何理解根本不同。以往的一切理论、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由资产阶级理论家创立的影响极大的人道主义理论,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这些理论的最致命的缺陷就是把“人”解释为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物,把“人性”解释为一成不变和与生俱来的抽象规定。实际上,这样的“人”只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现实的具体的人。马克思在思想史上第一次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都是处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离开了历史阶段和社会关系去谈论人,只能是空话,解决不了人的任何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但这种理想是要到“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的时候,也就是到了共产主义时代才能彻底实现的。在此之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为创设这样的条件而作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不能忘记这个终极目标。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为这个终极目标而奋斗的。过去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是如此,现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是如此。

第二。与西方意识形态主导的“普世价值”论划清界限。我们并不否认西方的价值理论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也并不认为他们的价值理论与我们全盘相反,毫无共同之点,也不拒绝有分析地吸取其中某些合理的成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权(包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等)都是有具体的历史内容和阶级内容的,不能脱离具体实际而照抄照搬。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的“普世价值”论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其内容并不“普世”。如果我们对他们鼓吹的“普世价值”论不加分析,糊涂地认为西方国家就比我们“先进”、“文明”,从而全盘接受,就正中了西方国家的圈套。比如美国鼓吹的“自由、民主、人权”都是些美好的字眼,但在实践中却既没有预防美国国内的金融海啸,又没有阻止其对外挑起战争。对此我们就应该思考:美国鼓吹的“自由、民主、人权”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这些美好词句带来的那么多严重问题究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现象,还是大资本疯狂发展的结果?我们要关注的是美国说了什么,还是美国做了什么?即便有些西方学者宣扬他们的观点并非出于对我们的恶意,甚至主观上也确实想提出好的建议,但他们并不了解中国的具体实践,提出的理论也不可能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对这样的理论我们也必须加以分析,不可轻信,不可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第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发展人权,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这个具体国情包括世界最多的人口数,包括总量巨大但人均很少的资源量。包括地区间极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水平,包括当前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还包括我国社会平稳发展的时间至今还只有短短几十年等等。正是基于这样的具体国情,我国提出了“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这也表明了我国当前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首要着眼点。

尊重和保护人权不是呼喊几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凭空发明一套新的制度,更不是妄自菲薄,跟着西方国家亦步亦趋。尊重和保护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衣食、教育、医疗做起。每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整个社会的人权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充分依赖人民的智慧。同时,我们还要吸取国外在人权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应当看到,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尊重和保护人权的事业在中国得到了稳定、持续的发展,这一发展势头还将继续下去。虽然我国目前的人权事业还远不完善,但中国为尊重和保护人权所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从实践出发。走出自己的人权道路,就会迎来人权事业的进步,也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而一旦曲解马克思主义、脱离实践,则会导致对人权的破坏。为此,我们必须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而不为所谓“中国的进步是由于向西方的普世价值靠拢”之类的论调所蛊惑。

注释:

①笔者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所谓“普世价值”的核心概念,“自由,”、“平等”、“博爱”等等都是从人权概念中引申出来的下属概念。

②③④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434、435、435页。

⑥⑧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56、294页。

⑦见《学习时报》2007年12月10日第2版和《学习月刊》2008年第19期。

(责任编辑陈金清)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人权实践
数字时代的人权何以重要:论作为价值系统的数字人权
我国发表《2018年美国的人权纪录》《2018年美国侵犯人权事记》
微软向人权高专办提供500万美元 利用新科技帮助实施推动人权项目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