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

2009-09-29 09:56郑瑞芳
中小学管理 2009年9期
关键词:学校孩子教育

郑瑞芳

“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是人大附小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办学指导思想。在这一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创造了适合于儿童发展的德育环境、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了“全员参与、团队竞争”的德育特色,“负担不重质量高”的教学特色,“自主选择、健康成长”的体育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办学特色。

在我看来,一所名校除了要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独到的办学思想。在新的形势下,我校干部教师对“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度解读。我们认为,坚持“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不仅是我们多年来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经验,更是深化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坚持“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就是坚持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就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是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在“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育人观和质量观得以改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一、开展适合于儿童发展的德育活动

1“垒员参与,团队竞争”的德育特色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倡导“全员参与、团队竞争”。学校组织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趣味运动会、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广播操比赛等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每个孩子都参与。这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为每位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在50周年校庆活动中,学校借用中国人民大学的世纪馆作为大会会场,孩子们全员参与到庆祝活动中。一位家长激动地说:“人大附小50周年校庆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一边是纯粹的舞台,一边是纯粹的观众的传统的庆祝会格局,全校师生都是观众,又都是演员!当我看到全校学生一次又一次手举花束、气球、旗帜,沉浸在庆祝仪式中时,当我听到全场学生在校长的指挥下高歌‘附小,我的骄傲时,我不能不为附小这种充分尊重学生的热情、充分爱护学生的热情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而感动

2“自我感悟,自我管理”的德育特色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在德育文化建设中,我们本着少说教多体验、务求实效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在做中体验。

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学校设计、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已成为一种常规:学生一年级人队与家长共植亲子树,二年级挖白薯,三年级到果园采摘,四年级实地考古,五年级到生存岛参加拓展训练、接受国防教育,六年级野炊、赴上海毕业旅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亲情,使他们懂得了照顾自己、关爱他人、惦念父母;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了孩子们的技能,增强了孩子们的毅力,沟通了孩子之间的感情。

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采用了学生的设计思路——装修了“心语小星”,留给孩子们自我交流的天地。此外,学校在楼梯脚下设立的“无人售货亭”也是根据孩子们的建议设计的,它不仅为临时忘带学习用具的学生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考验了孩子们的自制力,“拿走的是需要,留下的是责任”。“无人售货亭”培养了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一份责任。《北京日报》曾以“人大附小用信任培养诚信”为主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重视德育的实践性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对于孩子们来说,过程和体验是一种生活积累,是一种人生积淀。教育不是凭空说教,而是一种过程,只有亲身经历这个过程,孩子才能有所体验;有了体验,才会有所感悟,才会内化,才会有所收获。

3“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德育特色

环保教育是我校的一个特色,近几年,我们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所创新。学生们变废为宝,用画报纸做拉花、用易拉罐做装饰物装点教室过新年。在校园文化建发中,学生们设计了“变废为宝角”,它既为孩子们提供了动手、动脑的天地,也提醒大家时时刻刻树立节约的意识。

2005年,我校迁入位于世纪城的新校址。学校一下子接收了8个转学班近500名学生,为了使来自四面八方的孩子尽快融入到附小这个大集体中,我们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班旗,以此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每周一,学校开展特色升旗活动,升国旗,校旗、班旗,激励学生爱国、爱校、爱集体。

二、打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人大附小“十一五发展规划”,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出人大附小的教学特色,形成人大附小独特的教师成长模式,我们提出深化教学改革、走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目标,为教师搭建可持续发展的舞台,提升和体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使教师体验到教育事业的甘甜,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

1在师德师风建设上下工夫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牢记“一个中心”:“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三种意识”:目标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五种精神”:爱校如家的敬业精神,开拓进取的探索精神,爱生如子的博爱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七项要求”:道德上要有高度,待生上要有热度,管理上要有尺度,处事上要有大度,课堂上要有风度,教研上要有深度,事业上要有亮度。

学校特别关注教师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多次请专家做理想信念报告,弘扬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先后组织党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观大寨、航天城、李大钊纪念馆、红旗渠、红岩纪念馆等,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附小支部多次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党支部”。

2在打造学习型组织上花气力

学校组织了“名人讲堂”:每学期都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做报告,以开阔教师的视野,让教师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拓展教师的知识外延,深化教师的知识内涵。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20余位知名专家为教师讲学。

在教师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每学期都为教师购置并推荐教育教学专著,指定必读书目;还在校园网上定期向教师推荐好文章,拓宽教师学习交流的渠道。学校把教师阅览室建在每个办公室,将各种教育刊物和各种报纸放到各办公室的书刊架上,教师可以随时阅览,报纸每日更新,教育刊物每周更换,教师看到自己喜欢的文章可以到文印室免费复印下来,作为资料保存。

3在创新师训方式上做文章

(1)专业引领——在专家引领下提升

为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学校成立了由两位特级教师领衔,市、区骨干教师参加的“教育教学研究会”,定期围绕教育教学中

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讨,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聘请全国知名的教学专家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专业支持。每学期都开展“走近名师”活动,请校内外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或做学术报告。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2)同伴互助——在经验共享中前行

同伴的支持与合作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得到的最便利、最快捷、最直接的帮助,对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之间在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流。为此,学校创新教师备课模式,实行“五步走”的备课流程,即“假期里的分单元主备——开学初的各年级组对口互备——开学后的教师个人复备一固定的教研活动组内说课、研究确立专题——具有年级特色的教研成果展示”,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提高了教师备课的质量。

我们还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学校组织了组内研究课、青年教师评优课、党员风采展示课、新调入教师亮相课、骨干教师引领课;还组织了特色校本教研活动——“系列教学活动”四步曲:教研组同备同上一节课一校内评优课——市级骨干教师研究课一名师引领示范课等。这些活动为各层次的教师搭设了课堂展示及业务交流的舞台,教师们感到收获很大。

学校努力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现在,我校教师参与的国家级和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共有17项。学校的校报有一个固定的版面——“走进新课改”、“走近名师”,专门刊登教师对课改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以及外出学习的体会等,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

(3)自我反思——在梳理得失中成长

经验+反思=教师成长。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越强的教师,其发展欲望越强,成长越快。学校积极提倡教师撰写“教育反思”,鼓励教师经常梳理自己的思想,总结经验,研究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期末,学校组织随笔交流,并整理印制《教师随笔集》。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已经撰写了上万字的“教师随笔”,学校准备帮助部分教师出版个人随笔集。

4在构建激励机制上动脑筋

学校自筹资金,对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还特别设立了每月固定的骨干教师奖励基金。每学年,学校评选出师德高尚、业绩突出、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教师,分别授予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教学辅助岗位“荣誉教师”称号,作为人大附小教师的最高荣誉。学校通过网站、校报、橱窗、画册等形式,宣传这些教师的优秀事迹,学年末进行表彰并给予一次性奖励。

所有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管理思想:发现和尊重教师的自身价值,在活动中肯定教师,在活动中让教师体验成功,在活动中焕发教师的生命激情,在活动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创设适合于儿童发展的评价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近两年,我校在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对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的期末考核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

对于刚刚步入学校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讲,什么最重要?我们认为,不是写在试卷上的等级,而是孩子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学习是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也就跟着停止。”当一个人自信时,他最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出最佳的生命状态。在探索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核新形式的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已往一张试卷定等级的做法,采用生动活泼的“智力闯关”形式。语文学科通过“智闯五关”(我会听、我会说、我会背、我会读、我会写)的形式,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分项考查。数学学科通过“智闯三关”(我算得又对又快、我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形式,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测试的全过程家长可以陪同。

这种考核形式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生们认为,这种“闯关考试”很好玩儿,很有意思,一点儿也不觉得紧张。新学期一开学,孩子们就问教师:“老师,咱们什么时候还考试啊?”家长们认为,这种考核形式很有创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考核,家长可以全方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今后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辅导。这种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形式,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有利于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

我校的这项改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北京新闻、《中国教育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新京报》、《法制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很多教育专家也对此项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营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文化如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它是一所学校思想文化内涵的最直接的表征,是一个组织的“精、气、神”。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学校的每一位师生,能够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而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我校以校址搬迁为契机,把建设“蓝天下最美丽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我们的目标。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点一滴都凝聚着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对儿童的关爱。

走近人大附小,“彩虹校门”为孩子们编织了七彩的梦想;操场上的“七色看台”、多功能厅的“七彩座椅”、荣誉墙上盛开的“七色花朵”,无不寄托着我们对孩子七彩人生的祝福和期盼;楼梯墙裙上2900名学生的“七彩小手印”既起到了“下楼梯靠右行”的方向指示作用,又记录下孩子们成长的印记,还保护了墙壁卫生,同时也发展了孩子们的触觉,可谓一举多得。这一切带我们走进一个七彩的世界,让人感觉到人大附小人浪漫与时尚的心态,感觉到师生跳动的生命音符,也感觉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特有的一种幸福与满足。

我们认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过程应成为一种教育过程,学校应该努力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因此,在新校舍的环境建设中,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环境育人、文化渗透、陶冶情操”的设计宗旨,发动全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家”的设计,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学校的“心语小屋”、“文化石”等都采用了学生的设计方案,那些小小设计师的名字被记录在他们设计的作品上,成为孩子们永远的纪念。学校被评为“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百佳示范学校”。

在我们看来,校园文化设施不应该是一种远离学生的、纯粹形式化的摆设,而应该成为发展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载体。在我们学校,许多文化设施都是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的。比如:我们将学校教学楼中楼的1层~4层利用声光电技术,设计成几个生态园——地貌景观、动物之谷、鸟的天堂、农家小院,学生在那里可以看到各种景观、动植物,可以听到风雨雷声、各种动物的叫声,还可以亲手摸摸动物的皮毛等。我们还将学校6个宽大的阳台设计为音乐园、读书园、奥运园、数学园、国际园、民族园,学生在那里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弹弹、敲敲、打打、摆摆、拼拼、穿穿等。

学校的图书馆营造了人性化的阅读环境。我们将500多平方米的区域分为低年级“荷园”、中年级“林苑”、高年级“竹园”的园林阅览区和电子阅览区。学生们置身干似南方庭院的环境中读书,时时感受着书香之美、知识之美与智慧之美。

一所名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相信,人大附小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校园会永远弥漫着情趣之美、诗性之美、文化之美、和谐之美!

猜你喜欢
学校孩子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