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式”: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风景

2009-09-29 03:41徐吉志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7期
关键词:日志范式案例

徐吉志

曾几何时,学校教育科研努力追求的是系统掌握和规范运用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它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教育研究的背景、经验和技术,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工作特点不匹配,更重要的是,科学范式特定规范尤其是保持客观态度和价值中立的要求,与中小学教师丰富多彩、充满人文性和伦理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易产生直接矛盾。因此,许多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干的事,是科研院所的事,不是人人都能搞好的,“成为科研型教师”是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

但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深入推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观念、方式在不断地发生新变化,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范式也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和教育反思等研究方法和成果表达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生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特有的“行走式”风景。

一、教育日志:记录“行走”中的精彩瞬间

教育日志也称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或教师日志,是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自由写作,没有必须遵守的规范。教师在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也就是在梳理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教师的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等也会不断增强。可以说,教育日志既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成果表达方式。

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关系决定了师生间有着太多的情感故事,有着太多的心灵接触,有着太多的难忘瞬间……只要教师愿意拿起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教育教学实践中属于自己的“此时此地”的情境(包括背景材料和有价值的细节、片段、事件),不管将来成功与否,这都是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料,也能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中央教科所袁振国所长认为,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最有效的科研方法就是写教育日记,也可以是周记、月记,但主要是要有记录,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这就是科研的正式起点。

很多教育家的成功之路也就是从写教育日志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从成为教师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写教育日记,一记就是32年。他认为:“教育日记并不是对其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正是这几十年的教育日记,使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教育的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坚持写教育日记不仅是教师财富的积累,更能让教师学会思考,萌发自己的教育见解、教育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实现从“教书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二、教育叙事:讲述“行走”中的真实故事

教育叙事就是叙述教育故事,展现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对于教师本人而言,它是彰显教师知识,分享教师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教育研究而言,它是一种真正的原创,一种“草根式”的写作和研究主体的张扬。

应该说,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叙事的能力。许多教师擅长叙述故事,善于绘声绘色地描述课堂中所发生的事情。在平时工作中,教师相互之间也常常以讲述事情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说,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故事,写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也都会做的事。对于教育叙事的写作,须放弃大段理论观点的硬性阐述,代之以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教师要从自身解惑的需要着手,拥有自我改变、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力,逐渐摆脱“已成的我”;要从个体的存在关怀入手,通过事实反思与思想提升,追寻乐而忘返、陶然自得的“高峰体验”,使自身的焦虑得到缓解,职业倦怠得以克服,自信心得到提高,情绪得到释放。一部好的教育叙事,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

由于教育叙事直接指向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时,就会把自己摆进去,聚焦自己特定教学情境的经历和体验,描述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遭遇和困惑。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自己的感悟,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意义的不断叩问与探索。在教书育人中体现出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满足。因此,教育叙事不仅能够让教师的教育生活富有意义,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幸福感。

教育叙事作为行动研究及质的研究的重要介质,在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认同。同时作为一种新的科研范式,必将走进教师教育领地,成为教师实现专业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育案例:共享“行走”中的个体智慧

教育案例是新兴起的教坛新概念,简要地说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教师把这些事件记录下来,加上反思和感悟,就是一则教育案例。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是融叙述、说明、议论于一体的新型文体。

每一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如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在学生中,有些人某门或某些课程较好,而其他学科却显得薄弱;有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均衡。在课内外教学组织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在与同事和学校管理者交往中有时会应对自如,有时也难免束手无策。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可以说,教育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

教育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过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教育案例分析的是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真实教学情境,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或两难困惑分析,从而促进教师对实践的反思。阅读教育案例时,教师能够得到更多的来源于同事的帮助。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教育案例,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充满智慧,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四、教育反思:激活“行走”中的成长动力

教育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它不同于日志、叙事的一般记录和白描,也不像案例,有明确的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线索,而是在记录教育事实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考和批判。教育反思不仅仅被视为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还进一步强调教育反思的文本化。也就是说,教育反思可视为一种写作的文体,它把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和评判活动记录下来,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也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科研范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只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变。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对日后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育反思,教育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与时俱进。教育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育智慧,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途径。古人云,“飞瀑之下,必有深潭”,这“深潭”是“飞瀑”长年累月冲击而成的。教师持之以恒的教育反思宛如源源不断的“飞瀑”,必能造就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丰硕的教育成果之“深潭”。让我们都成为善于反思的教师吧!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南市滨海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王永丽)

猜你喜欢
日志范式案例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高效管理日志文件用命令行就可以
样板案例
读扶贫日志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雅皮的心情日志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雅皮的心情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