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路径探析

2009-09-29 03:41陈世荣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7期
关键词:寄宿制办学农村

陈世荣

重庆市巫山县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59万人口,其中仅农村人口就有54万,占总人口的92%。根据山区面积大,交通不便,农户居住分散等特点,我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起步较早,农村初中都实行了寄宿制,部分以乡镇完小为基础的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初步成型。稳步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深入研究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必要性

1.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子女均等地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基础教育资源总量短缺,发展失衡,质量与效益水平参差不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平享有高标准、高质量的教育需求矛盾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有限财力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尖锐。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切身利益,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巫山教育行政部门在骡坪、官阳等地做过小学寄宿制的相关调研,结果表明,83.8%的农村学生家长强烈要求其子女到乡镇中心完小就读,学校实行寄宿制;有10%的家长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6.2%的学生家长愿意自己的子女就近在村小入学。学生家长普遍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想方设法改善住宿学生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巫山县启动“高中园区”的建设,适度发展高中教育,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可使更多的农村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这对九年义务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减少初中的辍学率,巩固“普九”成果,推动农村教育稳步发展。现代教育的特征都是建立在一定规模基础上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学校办到家门口,规模质量无人问”的观念,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同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办学格局,积极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培养模式,提高农村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质量,以摆脱“经济贫困—教育贫困—知识贫困—经济贫困”的怪圈,实现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山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3.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中叶普及初等教育时期,按照分级办学原则,乡镇、村社普遍兴办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教育资源闲置严重。“普九”时期,推行以集中为特点的教育集聚,调整中小学布局,“两基”目标基本实现。进入“后普九”时期,教育债务沉重,教育发展缓慢,村小改建与发展处于两难境地。随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农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撤、并、转带来的山区学生距离远、读书难的问题渐显突出,辍学率上升。尽管启动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级贫困县实施“一费制”,但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从巫山县农村初中和部分乡镇小学实行寄宿制的效果看,寄宿制可以优化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加快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给山区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因此,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必将成为农村教育主要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

二、正确处理建设过程中的几个关系,进一步增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活力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覆盖人口数、服务半径、经济水平、地理环境、住宿生需求情况和教育中长期发展需求及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实事求是、周密测算、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质量为本、注重效益。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

新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了县级以上政府的责任,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依然需要政府、学校、社会通力协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努力,才能使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出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中央、市、县、乡政府的责任要到位,乡镇、村、学校同样需要各有所为。

2.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的关系

在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往往只强调硬件,注重校舍建筑、仪器设备的扩充。加大投入,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必需的,但这只是实现良好教育的必要条件,还必须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的管理,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准确领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内涵,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发挥整体效益。

3.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的关系

在老教育家方明看来,“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这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原全国教育工会主席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和教育两张皮”。要改变农村教育“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局面,抓住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契机,在培养模式上做文章,即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教给他们一定的生产劳动常识和技能,在常规教育中有机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理顺文化教育、科技传授和劳动锻炼的深层关系。

4.寄宿制学校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关系

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要有机结合,互惠双赢。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准基本情况,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制定以中心完小为基础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推进目标。坚持集中投入,争取投入一所,完善一所,示范一所。促进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档次。

三、全面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农村基础教育稳步发展的教育体系

1.办学形式多样化

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的多样化包括办学体制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办学特色多样化,教材选择、课程设置、考试方法、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最终培养出多样化人才,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办学模式上,有全寄宿制、半寄宿制,小学阶段还可结合校点分布、生源结构,尝试“三·三”分段、“四·二”分段或“五·一”分段。农村小学实行以乡镇完小为基础的寄宿制,也可试行并村联办寄宿制学校,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办学效益;在办学特色上,要形成多种学制、多种课程类型和“三教”统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弹性动态结构;课程设置上,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较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形成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活动课程并存的机制。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逐步调整为初中升学与就业的分流教育和择业指导,以实现升学有望,就业有门,致富有术。

2.区域分布多梯度

寄宿制学校应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全面推行以乡镇完小为基础的农村小学寄宿制。在布点农村寄宿制学校时,要兼顾民族性、地域性、经济发展水平和原有的教育基础,形成梯度发展的分布格局。有条件的加快建设,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先试行半寄宿制。各级各类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分布必须分类规划,根据情况差异分类指导,形成梯度有致、灵活有效的办学格局。

3.培养目标更明确

现行的农村教育“城市化”,不顾农村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机械套用城市的教育手段、教学内容和方法,严重浪费了农村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农村教育主要不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而实际上办成了单一的“升学教育”。随着农业产业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浩大工程的推进,亟需大批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各类人才和大批熟练劳动者,这就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而,农村寄宿制学校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培养一大批既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又不离土、不离乡,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地区的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龙井小学

(责任编辑 王永丽)

猜你喜欢
寄宿制办学农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