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琳
2009年9月5日,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和吉林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王洛林出席会议并做基调报告。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黄晓勇致辞,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新做年度工作报告,吉林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李玉潭、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做基调报告。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及国内日本经济研究界的专家学者80余人与会,并围绕“日本经济与社会”、“循环经济、能源与环境”及“中日经济关系与区域合作”三个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一日本经济与社会
在“日本经济与社会”专题分科会上,学者们探讨了金融危机后的日本经济发展、日本经济体制以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等问题。
(一)金融危机后的日本经济发展
关于金融危机与日本经济,张季风在题为《后金融危机的日本经济》的基调报告中提到: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重创,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从财政、金融等领域全面推行扩大内需政策以应对危机。根据日本政府提供的最新数据,这一系列应对之策是有效的,2009年6月,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经济“触底”,日本经济逐渐走出危机并进入后金融危机的疗伤阶段。后金融危机的日本经济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少子老龄化、财政失衡等中长期性结构问题,日本民主党新政权的经济政策调整等近中期问题以及失业问题不断恶化、个人消费持续疲软等短期问题,因此民主党的执政之路将面临严峻考验。鉴于经济实力雄厚,基础面尚好,日本经济可望在2010年摆脱负增长,在2011年前后实现民需主导的自律性复苏,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实现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应的1%-2%的正增长。东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苏杭介绍了金融危机后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新发展。她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日本引入“紧急担保制度”扩大安全网贷款、扩大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设立“中小企业再生支援协议会”提供专家咨询以及组建“地方中小企业再生基金”提供财务支持等以金融缓和、促进雇佣为核心的中小企业扶植政策,从短期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日本中小企业由于受制于日本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困扰,要摆脱经营困境为时尚早。
(二)日本经济体制
关于日本经济体制,与会学者尤其关注近年来日本雇佣体制的变化与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车维汉系统梳理了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惯例的相关理论框架,包括人力资本理论、雇佣监督和激励理论、信赖关系网络理论以及博弈论,结合新近出现的“解雇规制有害论”和“雇佣风险分散论”等观点进一步展望了日本雇佣体制的未来演化趋势,并提出受整个制度体系演化均衡的影响,未来的日本雇佣和工资制度将是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与流动性劳动力市场体制的有机融合。天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田香兰和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李宏舟,分别从老年人雇佣和非正式雇佣的角度,论述了近年来日本社会雇佣状况的变化: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支持老年人继续就业,但依然存在就业形式非正式化、工资大幅减少以及雇佣标准不透明、不公平等问题;鉴于节约人力成本、就业观点发生改变、政府提供法律保证等因素,日本社会中的非正式员工大幅增加,雇佣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导致日本社会出现贫富差距增大、适龄青年结婚率降低、少子化加剧以及犯罪和自杀事件增多等问题。
此外,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李彬就日本公司治理体制发生的新变化指出,为了克服日本长期奉行的传统薪酬激励机制滋生经营者机会主义行为的弊端,日本积极进行了经营者货币性激励机制改革,主要措施包括放松奖金和股票期权规制、增加业绩联动型奖金、废除退职补偿金制度、授权引入股票期权制度、增设薪酬委员会等,日本经营者的报酬制度正由固定报酬向浮动报酬转变,由重视短期报酬向重视短期和长期报酬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经营者年功序列工资惯例正在瓦解。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岩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日本经济“外需依赖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日本经济的“外需依赖结构”决定了出口在其经济周期波动中发挥的主导作用,进而引发了日本在此次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衰退中所表现出的特殊性。
(三)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经验
围绕这一议题,与会代表主要探讨了日本在处理贸易摩擦、推广绿色经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及建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井志忠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末日美发生第一次汽车贸易摩擦至今,日美汽车贸易摩擦的焦点不断发生变化,对此,日本政府也不断调整应对之策,采取灵活多变、双边交涉与多变协调相结合、重视公关策略等措施,以缓和两国间日益扩大的汽车贸易摩擦。天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平力群以“环保积分制度”为例,阐述了日本政府通过市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赵旭梅,对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制定背景、内容措施以及战略定位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企业是通过建立知识产权监控跟踪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在政府引导下构筑知识产权体系,促进知识产权的创新、保护和运用三方面协调统一来推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崔万有,论述了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注重立法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实施混合型保障、管理机构多元化、发挥家庭保障功能等特点,认为日本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成功的。
二循环经济、能源与环境
在“循环经济、能源与环境”专题分科会上,与会代表从公共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角度,论述了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日本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趋势以及日本的能源外交、环境外交等问题。
(一)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李玉潭在题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的基调报告中,分析总结了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摒弃传统生产模式是前提条件,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政策体系是根本保证,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关键,号召广大国民积极配合是基础。他还指出,近十年来中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日本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应该结合本国国情并借鉴日本的经验,转变观念、搞好规划、调整结构,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投资、强化管理,积极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依靠科技、示范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实施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刘昌黎系统分析了日本建设循环社会的做法和成效。吉林省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姜维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焦必方、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崔健和陈治国,分别从日本新能源产业、农村循环型社会建设、循环型城市以及循环型汽车产业等领域,论
述了日本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发展。
沈阳化工学院李岩对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绩效进行了量化和定性分析,认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既有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物质循环量的增加和最终废弃物排放量的减少等直接物质流的量化效应,也有缓解日本资源环境瓶颈、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就业等经济社会效应,是真正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日本的低碳经济社会建设
关于日本的低碳经济社会建设,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尹晓亮指出,日本政府在不影响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在协调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战略理念的指导下,构思了日本构建低碳型社会的规划思路,制定了日本构建低碳型社会的战略减排目标,规划了日本低碳科技的发展路线。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陈志恒介绍了日本构建低碳型社会的主要措施,包括依靠政府主导、发展创新科技、实行制度革新、重视示范试点等,评价了日本构建低碳型社会的现实意义。他认为,这是履行《京都议定书》义务的有效途径,是缓解能源短缺压力的重要手段,将引领科技发展的前进方向。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计划,是对其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和技术潜力进行合理研判后的理性选择,更是深入分析其所面临社会经济问题后的现实抉择。
(三)日本的能源外交和环境外交
关于日本的能源外交和环境外交,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吕耀东以亚太环境会议机制为中心,分析了日本的环境外交理念及政策取向,认为亚太环境会议已经成为日本确立亚太地区环保主导权、实现“国际贡献”、谋求环保大国战略地位的重要载体,日本正是以“亚太环境会议”和“亚太环境与发展论坛”为平台,从援助、贸易和投资方面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通过不断扩大环保技术和设备的海外市场份额,实现其环境外交的经济功能。同所庞中鹏则对日本在中东地区、中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非洲大陆以及中南美洲地区等重点区域进行的能源外交做了分析。
三中日经济关系与区域合作
在“中日经济关系与区域合作”专题分科会上,与会代表探讨了中日在贸易领域、投资领域以及环保等非传统领域的经济合作关系。
(一)中日经济关系
长春税务学院洪宇基于面板数据的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认为中国对日农产品的净出口比率较高,整体处于非常明显的顺差地位,这与中国农产品尤其是初级农产品优势弱化趋势发生了背离,但是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中日农业制成品的贸易模式正在由背离向一致进行调整。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张岩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下日本对华投资的战略演变,认为日本对华投资规模有所减小,但依然保持在高位,投资领域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非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投资地区分布变化不大,独资形式在投资方式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合作方式有所扩大。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庞德良对中日循环经济合作进行了分析,认为中日循环经济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了循环经济合作机制和框架,城市间循环经济合作也有一定成效,但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实质性合作还有待突破。为此,他提出,中日两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构建中日循环经济合作的政策支撑体制和资金援助系统,推动中日循环经济合作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以大项目为依托、培育中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进一步推进中日循环经济合作。黑龙江省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笪志刚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陈子雷也认为中日之间节能环保合作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区域合作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贺平,从区域合作中的公共产品理论视角,论证了日本的东亚合作战略,认为日本通过推动最优供给模式由单向供给向机制建设转变、遵循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处理与域外大国的关系、以竞争性合作方式处理与域内大国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能愿矛盾”等手段,积极扮演区域性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以有效促进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李光辉对推动环黄海经济圈次区域经济合作进行了战略分析,认为鉴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应对金融危机等需要的背景以及地方政府的强烈合作愿望、基础条件的可推动性、实践操作的可借鉴性等条件,中日韩三国有必要也有可能推进环黄海次区域经济合作。具体合作思路包括:建立三国中央政府授权、地方政府主导的合作机制,设立推动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区,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物流体系,推动环黄海经济圈的旅游网络建设、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港口的经济发展。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白如纯分析了日本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认为就目前与东南亚外交而言,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中国所拥有的优势显而易见,而日本则失去了以前的吸引力。但是,包括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在内的东亚区域合作,并不是由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胜任的简单工程,中日之间协调合作对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及东亚区域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责任编辑:夏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