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青
一、争论
近一段时间,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冲击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上有关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争论开始浮现,以下观点或可令人思考:
1、全球化逆转
英国历史学家哈罗德·詹姆斯认为,全球性金融崩溃正导致垒球化发生逆转。他指出。早在2007年夏天之前就有迹象表明。我们进入了“全球化论题”被往后转的新时代。有关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多啥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原因在于实力强大超来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原来的工业国家之间爆发了冲突。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利用原材料短缺去增加他们在世界政治中的影响力。人们开始对资本自由往来的好处产生怀疑。随着经济形势恶化,许多国家开始担心移民涌入带来的后果,他们认为,外来人员带来的是风险而非机会。国家则准备进行贸易和货币战,同时反对别国干涉它们的贸易事务。权力和霸权又得到重视。因为政治决策者看到的是零和游戏而非合作的好处。在这个世界里,冲突趋向升级,并越来越有可能破坏富裕生活和国际秩序的基础。(哈罗德·詹姆斯,聂立涛译:《全球化的下一个终结——到底谁说过全球化不可逆转?历史告诉我们的恰恰相反》,德国《时代》周报1月29日)
2、全球化崩溃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佛瑞·萨克斯说:“全球化崩溃是完全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在20世纪紧随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发生过,而且有可能再次发生。民族主义日趋抬头,我们的政治体制也习趋闭关自守,在危机时期越发如此。”(参见安东尼·法约拉,肖欣译:《经济停滞导致全球化进程倒退》,《经济导报》2009年第10期)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则认为,全球化的基础——自由市场模式已经崩溃。他在2009年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指出,有很多出色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都开始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因为这更赚钱,这些金融产品的复杂性造成了这次的金融危机。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即使是那些最赞成自由市场的人也开始认识到自由市场的模式已经崩溃了,政府应该对金融加以监管。
3、全球化停滞
日本学者中西辉政认为。美国所奉行的全球化政策给世界招致了混乱,令世界进入了一种混沌状态。至此,世界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暂告停止全球化,开始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混沌进行调整。这已是不可否认的趋势。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混沌局面,到什么地方寻找调整豹力量呢?不言而喻,不能到联合国那样的国际机构或是八国集团等处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最终解决问题,我们只有寻求让“国家”再次走到前台。也就是说,我们只能通过“再国家化”的方式澄清全球化造成的“混沌”,让“国家”出面承担解决问题的重担。在这次“次贷”问题上,政府系统的主权财富基金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次贷”问题而混乱了的世界经济正是由阿联酋、中国等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出面才得以拨乱反正,免于陷入崩溃危机的。不是由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而是由民主化和市场经济化不够充分透明的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来承担撑起垒球化“引擎”华尔街门面的作用,这充分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趋势。以资源和能源为主的“再国家化”的持续发展,将使世界不得不进入国家主导经济动向的时代。2010年以后,全球化宣告终结的信号将更加明显,“再国家化”的时代将宣告来临。许多国家目前都面临同样的课题:在由全球化走向“再国家化”的大潮中,如何理清国际秩序的混乱,重新整合国家,使业已动摇的国家框架重新走向稳固。(中西辉政:《世界从全球化走向“再国家化”》,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zld/2008-07104/content_8486891.htm)
上述论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则担心贸易保护导致冲突升级,造成全球化逆转;二则认为自由市场模式已经崩溃,全球化停滞。世界将进人国家主导经济动向时代。针对这些质疑,国际上有不少学者进行反驳。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总编辑莫伊塞斯·纳伊姆指出,在批评者看来,全球化是导致当今金融崩溃、不平等日益加剧、贸易不公平和不安全的源头;而在拥护者看来,全球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一点是无可争辩的,那就是全球化将继续存在下去。([美]伊塞斯·纳伊姆:《重新思考全球化》,美《外交政策》双月刊3/4月)他认为,关于全球化要终结的传言被严重夸大了。在世界各地,各种团体仍在相互联系,这场经济危机不会减缓它们的国际活动,在某些情况下,危机甚至会促进这样的活动。虽然一些政府可能很想通过实施损害贸易的政策、实行阻碍全球金融融合的规定或采取阻碍移民的措施等来应对这场危机,然而,这样做代价巨大,从长远看很难维持。他还反驳了“随着更强大政府的回归。敌对国之间传统的强权行为势必加强”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全球化增加了任何组织或国家都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国际经济危机,还有核扩散、非法移民、跨国犯罪、流行病等,需要各国协作解决共同问题。
二、思考
上述争论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思考。笔者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化进程也许会暂时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趋势非但不会放缓,反而还会加快,理由如下。
第一,科学技术的推动。当前。科技革命仍在迅速发展,许多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并应用于生产。由于各国的优势领域不同,客观上要求加强全球经济技术合作。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信息业和传媒业的发展。打破了地理上的国界之分。使一国国内发生的事情,瞬间就可以传遍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想逆转全球化不太可能。
第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高戢猛进已将近20年。各国经济贸易依存度已大大加强。以汽车工业为例,各国在零部件和生产要素供应方面的独立性已大不如前,一些大的汽车制造商互相拥有股权,因此,限制进口在经济上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各国潜在的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制措施或报复性措施,本身也形成对贸易保护的制约。因此,全球经济陷入上世纪30年代那样恶性循环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国际组织的存在。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的诞生以及贸易规则的建立有效地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今天,层层叠叠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和覆盖全球的诸多机构能够阻止《穆斯特一霍利关税法》重演。多边贸易体制担负着协调各国贸易政策、平衡国际贸易关系、减少贸易摩擦、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任。虽然存在着缺陷,但WTO原则与规则防范了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基本的秩序、公平及可预见性。
第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大量问题,要求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进行这种合作提供了越来越完备的手段。此次金融危机出现以后,各个国家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加强了,从G7到G20国组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进行磋商和讨论,这就说明一种全球合作的共识在增强。也说明各个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在加深。
总之,金融危机会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出现变化,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政府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职责会有所强化,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国际货币多元化会有所推进,但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会有所上升。但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既然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建立世界经济体制新秩序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必须积极参加全球化的进程,同时要抓住机遇,争取在经济体制新秩序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