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慧芳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然而和机关事业单位、城市社区的基层党组织相比。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设置上却存在着这样一个突出特点:没有是否退休,离休一说,本地所有年龄段的党员都“混编”在同一个党组织里。这种年龄混编的组织设置模式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老龄化倾向严重,在长期执政环境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果不通过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那么,随着这些问题的周期性出现,将会间歇性地困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也必然会影响党的农村工作的贯彻落实。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老龄化和活力不足,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一直存在的老同题。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大力发展优秀中青年入党,以切实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在广大地方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努力下。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适度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是,年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直变化着的,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个问题又开始凸显。不仅是内地农村,就是在浙江宁波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十个党员九颗牙”也不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致使一些村里的群众戏称本村的“党员大会就像老年协会开会一样,七老八十的多”。根据对相关的农村党组织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素质等状况和工作效果的对比分析,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党员的持续性老龄化是导致目前基层党组织活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目前农村基层党员老龄化趋势的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党员年龄老化问题逐年加深。很显然。党员队伍的老龄化问题伴随着我国迈入老年型社会还会逐年加重。据中组部发布的2008年党员年龄段分布数据。2008年60岁以上年龄段党员占24.6%,所占比例比上一年增长0.6个百分点,增长率最高,这还是就全党而言的,具体到农村基层党组织。60岁以上党员所占的比重要高得多。二是吸收新党员成效不明显。虽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党组织对这个问题一再强调。基层党委也一直不懈努力,但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出现象严重,常住人口年龄比例失衡,也使村级党组织发展年轻党员工作失去了优质对象。三是基层党组织干部的挑选范围越来越窄。且不说年富力强的党员本来就不多。即使有几个,很多也是热衷于干自己的事,不愿意担任村干部,有的甚至明确表示不愿意和年龄老化的党员干部一同共事。一些乡镇党委只得让那些老党员担任村干部,有的甚至动员那些年事已高的卸任的党员村干部再度出山。
农村党员的老龄化趋势,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一是造成农村党组织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且年富力强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而老龄党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农村改革的新举措、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的新变化等。反应能力、接受能力、适应能力普遍较弱,使得他们在推进所在农村的发展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成为目前一些农村党员队伍的“软肋”,而且有日渐突出的趋势。二是影响先锋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人到老年,身体相对较差,要他们在主要依靠体力和耐力的农业生产中走在前面,实在勉强。其实,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本身就长期生活困难。需要依靠组织的帮助和关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实困难。另一方面,人到老年,其家庭地位也有明显变化。普通老龄党员在完成必要的费类上交、参与村务决策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成年子女的影响,已难以做自己的主,通常是没有自己的意见,即使有自己的意见也不能像自己年富力强时那样自主表达。
此外。老年人多数思想相对趋于保守,对新生事物理解、接受能力较弱,等等。凡此种种,使得这样的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客观上降低了其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延,越来越不能忽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对目前解决思路的反思
很多地方党组织和基层党委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化解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需要对现有思路进行反思。进行这类探索必须把加强和改进结合起来,注重在体制和制度创新这个根本问题上入手。把促进发展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原则。但目前的一些探索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差距。
探索一:通过切实发挥作用以增强领导力和吸引力。基本做法是注重加强党性教育,让农村党员始终牢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增强自己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偏重于教育、提高政治意识的思路,能够增强党员的党性,但解决不了老龄化党员适应新情况、新技术和市场经济新变化慢的问题,更不能有效解决老龄化党员的精力问题。也有地方。比如江西瑞金市,通过搭建形象展示平台,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等活动,以帮民助民的方式让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发挥作用、展示形象、缩短距离、融洽关系,增强群众对党员的认同感:通过搭建权利保障平台,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党员评议村干部制度,把评判权交给党员。让党员有荣誉感;通过搭建关怀扶助平台,以“精神上扶强,经营上扶技,生活上扶困”为帮扶宗旨,定期对老党员、困难党员进行走访,为“三有一缺”党员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并协调有关部门把困难党员纳入就业帮扶、社会保障的受助范围,切实让党员感受党的温暖。这样做可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吸引力,但都只能是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主要问题。
探索二:强化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加大检查、考核、督办力度,从发展指标上强化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发展党员的责任。如有的地方在强化管理的同时,掀起“问责风暴”,在工作机制上,推行了“三表两督”制度,即:发展党员计划表、进度表、跟踪表,文件督办、实地督查;在工作方法上。通过开展“党的知识进课堂”等活动,变“等上门”为“领进门”,从学校开始培养,有针对性地培养;在宣传教育上,采取办班培训、理论测试、党课辅导、网络教育、短信党课、远程教育、座谈交流、党员结对帮带等“1+8”形式。从根本上解决思想入党的问题。所有这些,都还没有跳出靠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路,远没有上升到机制的层面。依靠现有的党组织。在目前的利益格局下,很难排除极个别村支委在发展党员问题上存在不端正的思想。同时,这种以老党员为主导的格局,对很多中青年缺乏入党吸引力。另外,在研究重大问题时,年轻党员很少有参与权,即使提出建议也很少被采纳,因此现有的年轻党员的积极性也不高。
探索三:结合发展培育优秀“苗子”。具体做法是。大力发展产业,吸引优秀青年回乡创业。在此基础上,
实行“三推一定”。选好“苗子”。即:采取群众推荐、党员推荐、共青团推优、支部会议确定的办法,把素质优、群众基础好的优秀青年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这不失为一个积极可行的办法。但仅靠这些还非常不够。且不说部分村支部书记年龄偏大,精力有限,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要领导发展对青年有吸引力的产业,困难较大,其思路未必会获得优秀青年们的认可;也不说他们中的一些人担心发展有能力的年轻人人了党,将会抢了自己的位子。因而心存疑虑,对发展新党员不够积极;单说年富力强者和老龄化党员共事的兴趣不高、羞于在其培养下入党这一点,这些努力的实际效果就值得怀疑。最后能够事倍功半就很不错了。
总体来说,目前的解决思路存在的问题是:沿用以往城乡二元结构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在维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原有模式不变的前提下,靠各级党组织的注意力、决心和技巧,就问题解决问题,实质上是缓解问题,并没有摆脱被动应付的基本局面,缺乏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当然,提高技巧、缓解问题在一定时段里也是必要的,但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这个层面。如果不从体制设置的改革着手,我们将会阶段性地面临这个问题带来的困扰。
三、改革农村党组织设置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面,也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和城市社区的做法。增设农村老党员支部,与领导本村工作的党支部或党总支(党委)分开,把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党员编入老党员支部。老党员支部及其成员不再承担领导本村工作的职能。对其组织生活等党的活动也适当放宽。在和领导本村工作的党组织分开后,利用其地位的超脱、对党的方针政策和领导程序的熟悉、特有的党性观念等优势,对承担本村领导工作的党总支和负责人发挥必要的监督作用。
改革农特基层党组织设置的依据。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和城市社区的现有做法。机关事业单位目前都把离退休的老党员和在岗的党员在组织上分开,中组部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意见》;城市社区的党组织也是这样。从理论上看,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的要求;从实际效果看。这种分设模式运行良好。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统一的政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城市社区的党组织设置出现如此差异,既不符合中国共产党作为高度统一的组织的要求。也不符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要求。从宁波的实践来看,少数农村探索这样的党组织设置改革,实际效果积极,也说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也应该借鉴机关事业单位和城市社区的做法。
可能导致的问题与化解办法。作为一种对现有格局的重大调整,改革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相关当事人会有想法。工作推进中有些阻力是难免的,但这方面的阻力相对于我们推行的其他一些改革要轻一些,出现的问题也是可以有效化解的。第一,要解决可能产生的老党员态度不积极的问题。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改革。老党员产生被边缘化的政治失落感是难免的,特别是那些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老党员们。不积极配合的情况也可能发生。这个问题通过教育,耐心说服,可以化解。毕竟,机关事业单位那些级别比他们高的党员领导干部都是这么做的,只要是大势所趋,他们的心态很快会平衡。第二,要解决可能产生的居领导核心的党支部党员减少的问题。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主要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党员的质量,在于组织内是否具有活力。从短期看,党员人数是减少了。但这会增加发展新党员的紧迫感。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党组织的吸引力的不断增强,相信这个问题在不长的时间内即可缓解:对那些党员人数暂时不够组成一个支部的,可由上级党组织委派党员来担任,比如通过一村几个大学生工程,让其中的党员来担任支部成员或党支部的主要负责人。第三,要解决可能产生的两个支部关系协调难的问题。关键是构筑一种新的组织格局。在此基础上明确各自的地位,理清各自的职责,使其各安其位。目前农村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是困扰我们的难题之一,如果通过这种设置改革。让老党员支部实际起到“监事会”的作用,就能够对担任本村领导工作的党组织和其主要成员实行监督。
设置改革的效果预估。第一。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党组织的党员老龄化问题,改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结构,增强其活力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适应力。第二,可以有效改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解决新党员发展的难题。第三,可以改变在党组织设置上的城市农村二元结构问题,适应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第四,一方面体现以人为本。减轻老党员的工作负担,使其安度晚年;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他们相对超脱的身份,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发挥特有的监督作用。这不仅是基层党组织适应长期执政要求在组织模式上的发展。而且对农村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也将具有实质性的双赢意义。
(作者: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研究员)
(本文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