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 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打破西方列强对华包围、孤立、封锁,在国际风云急剧变幻的惊涛骇浪中站稳了脚跟。1978年之后。中国实行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变,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大幅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认真总结新中国外交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进一步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一、“一边倒”的战略决策及促动因素
1949年,全面地提出和制定新中国的对外战略方针和政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此。毛泽东于1949年春提出了“一边倒”的战略决策。表明新中国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构成了新中国在一个比较长时间内的对外战略。
新中国为什么要“一边倒”?当时能不能如某些人说的那样,在美苏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左右逢源?问题取决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马克思在他著名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曾经这样写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那么,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顾民族大义发动内战,要消灭共产党。而国民党的背后是美国。美国人出钱、出枪、出顾问,同中国共产党打了3年。这样到了1949年中共同美国的关系恶化了。即便如此,毛泽东对美国还在做最后的观察。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没有走。毛泽东就此判断说,“美国援助国民党反共的旧政策已破产,现在似乎正在转变为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的政策”。他提出:“如果美国及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286页)6月上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表示希望访问北平,与周恩来会面。中共中央同意了这个请求,但美国最高当局很快做出了要司徒雷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访问北平的决定,关闭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于6月30日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了“一边倒”的战略决策。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在东西方阵营的冷战中,将同苏联结成同盟,站在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
“一边倒”的战略方针。首先是从全球总体格局出发的一种战略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美国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的不同态度所形成的客观局势,决定了新中国必须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并且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页)其次。“一边倒”战略方针是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巩固新生的政权)、用以打破帝国主义封锁的一个锐利武器。
应当指出的是。建国之初,中国与苏联结成战略同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特殊政策,是战略上的联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事事听命于苏联。服从于苏联的战略需要。事实上。中国在处理对苏战略关系中,仍然保持了新中国外交的独立自主地位。从未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做出过有损主权的让步。1950年,毛泽东访苏,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收回苏联占驻的旅大军港的权益。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关于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渡电台以及中苏联合建立潜艇舰队的主张,同时还批评了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国主义的霸道做法。在这之后的岁月里。毛泽东对来自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军事威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捍卫了国家的安全,并使中国逐步成为一支独立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的重要战略力量。
二、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及战略意义
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以中国政府没有做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为借口,拒不承认新中国。剥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人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限制对中国的战略物资出口。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对于已陷入僵局的中美关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它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巨。这就引发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间,冷战后苏联解密资料显示。朝鲜战争是金日成打的第一枪,美国干预。新中国应不应该抗美援朝?还有人质疑,中国抗美援朝不仅造成巨大伤亡,而且影响了台湾问题解决,形成中美关系中的巨大障碍。是否得不偿失?
历史的事实是。1945年8月日本战败后,朝鲜半岛出现了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政权,形成了相互对峙的局面。当时朝鲜南北双方军事摩擦不断。冲突愈演愈烈。终于在1950年6月25日酿成一场全面内战。虽然是金日成打的第一枪,但这不能改变战争纯粹是朝鲜人内部的争端这样一个性质。但美国却借题发挥。立即采取了三个战略动作。一是于1950年6月27日出动海军、空军对朝鲜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并把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二是出动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三是宣布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恢复殖民统治的战争和增加驻菲律宾的美军。美国所采取的这些行动。从朝鲜、台湾海峡、印度支那三个战略方向。形成了对中国的迂回进逼之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战本来已是输理,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更是欺人太甚。当时中国如果服软,让美军摆在鸭绿江边,后患无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做出了出兵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
实践证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所制定的关于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正确的。经过这场严重较量,粉碎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援助了朝鲜人民,而且打出了国威、军威,捍卫了自己国家的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三、同时抗衡两个超级大国和外交战略、策略方面的不同意见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同美国的对抗仍在继续;另一方面,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也在恶化,这主要是由于苏联在对华关系方面的大党、大国主义做法遭到抵制后开始反华,直至发展到以武力相威胁造成的。但中国方面也存在某些反应过度的问题。
这一时期,毛泽东为了同美苏两个大国抗衡,提出了争取欧洲、日本等“第二中间地带”的观点,为改善和发展与中等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1964年1月,中法两国排除障碍。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对于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此后,中国又先后同意大利
和奥地利达成了互设贸易机构的协议。
中国外交虽然在争取“中间地带”方面有所进展,但仍不能摆脱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所带来的阴影。1962年,面对当时国际、国内的困难形势,为了摆脱当时的外交困境,中联部部长王稼祥和部分同志。经过多次讨论,有针对性地写出一份作为《党内通讯》的信件,送交中央几位负责同志。信中谈到了国际斗争中的策略问题,特别是处理与美、苏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他建议,在印度支那问题上要避免爆发朝鲜式的战争。避免把美帝国主义的锋芒全都集中到中国来。在对苏斗争问题上,要警惕赫鲁晓夫与美妥协。不惜与我决裂。因此,一定要抓住团结和反分裂的旗帜,防止双方斗争直线地尖锐下去;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上。要考虑从政治、外交、舆论等方面采取新的措施,打开僵局。作为对以上建议的总结,王稼祥还提出。在国际斗争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有进、有退、有攻、有守、有争、有让、有拖、有解,而不是毫不松动,一斗到底。
同年6月。王稼祥又向中央提交了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我国人民团体在国际会议上对某些国际问题的公开提法》的请示报告。此外。王稼祥在他主持撰写和审定的《关于支持别国反帝斗争、民族独立和人民革命运动问题——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提纲中,还提出:我们应该支持别国的反帝斗争、民族独立和人民革命运动,但又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处在非常时期的条件下,更要谨慎从事,不要说过头,做过头,不要过分突出,不要乱开支持的支票,开出的支票要留有余地,不要满打满算,在有些方面甚至要适度收缩。预见到将来我办不到的事,要事先讲明。以免被动。
实际上,王稼祥的上述主张与毛泽东在50年代要争取缓和国际局势的对外战略思想是一致的,王稼祥在阐述他的观点时,还多次引用了毛泽东过去的一些讲话。但在60年代。情况已有所不同。由于毛泽东逐步滋长起来的“左”倾错误思想影响到了他的外交思想,毛泽东拒绝了王稼祥的建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在对美方针上坚持“一揽子”解决方案,即台湾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一概不谈;在对苏论战方面。则没有留下回旋余地,从而使中国失去了改善自身处境的某些机会。
四、中美关系突破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加世纪40年代末,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使中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既不明智,也难以为继。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利用美苏矛盾,摆脱困境,就成为中国最高决策层开始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因此,中国领导人越来越重视对国际形势的观察与研究。他们注意到,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逐渐形成了新的战略格局。美苏争霸的态势也出现了重要的变化。美国由于深陷越战泥潭。感到力不从心,准备收缩过度伸展的力量。与此同时。美国多年以来奉行的对华封锁、围堵政策也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美国的这一战略动向减轻了从西南和东南方向对中国的威胁,由此成为促使中国决策层考虑调整对美方针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当时苏联处于军事实力增强阶段,开始急剧扩张。对中国构成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中苏冲突日益加剧。这是促使中国决策层考虑改变对外战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最先注意到,正准备竞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发表了一篇微妙的文章。试探性地发出某种信号:“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来助长它的狂热,增进它的仇恨,威胁它的邻国。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十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美国《外交季刊》1967年10月号)虽然尼克松的文章重复了中国对非共产党国家的所谓“威胁”这样的陈词滥调,但有价值的是,他看到并且指出了打开通向中国之路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研究了这篇文章后认为,尼克松如果上台,美国有可能会改变对华政策。并嘱周恩来阅读了这篇文章。周恩来领会了毛泽东的意图,指示外交部门注意对美国战略动向的观察与研究。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毛泽东认为:“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好做文章了。”1971年春天。中国开展乒乓外交。7月,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关系取得重要突破,中国对外关系由此打开僵局。
1971年,中美接近日益表面化,这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斗争中的力量对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1971年10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具有历史意义的2758号决议,驱逐台湾当局,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这次表决。再清楚不过地反映了世界各国要求承认中国、并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大势。
值得指出的是。毛泽东在晚年仍然高度警觉地注视着国家的安全,并借势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文化大革命全局性的“左”倾错误。是在毛泽东逝世后才得到系统纠正的,但在外交方面的某些失误(主要是60年代前期和中期),却是由毛泽东本人在60年代后期发现并开始加以纠正的。由此才有了中国对外战略、特别是对美战略策略的大调整。并且由此迎来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五、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型:不结盟、全方位的和平外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从全球战略的高度和中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不断变动的国际局势,逐步提出和调整了新时期的中国对外战略。
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美苏三角关系均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一方面,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发生一些波动;另一方面。原来处于尖锐对立状态的中苏关系有了缓和的趋向,从而使中国在外交上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原来所奉行的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显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从1982年下半年起,中国在对外方针方面不再公开提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实质是结成最广泛的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方面更加强调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更加强调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全方位外交关系。
1982年8月21日,邓小平对来中国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说,“我个人爱好打桥牌,但中国在政治上不爱好打牌”。(《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5页)随后,在198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完成了外交新战略的调整。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应该说。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一贯立场,但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中国所强调的独立自主有一个新的内容,那就是“不结盟”。
中国对外战略方面的这些变化。有助于中国在新的形势下突出自己不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约束的独立自主的地位,并有利于中国改善同受美、苏影响较大的国家的关系,从而真正做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
础上,全方位地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
六、“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抉择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近几年来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成为第十一部分的标题,占有突出的位置。
为什么要强调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近些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强大起来之后向何处去,引发了种种议论。有人说中国崛起是威胁,也有人说中国崛起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在人类历史上,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严重失衡,甚至引发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就是例证。前苏联在这方面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要掌握话语主动权,公开、坦诚地向国际社会阐明自己的战略取向。为此,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深思熟虑,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新”就“新”在。它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越后起大国传统的崛起之路,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掠夺资源、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内需,挖掘潜力,改革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争取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总目标。
正因如此,中国对内寻求和谐,对外寻求和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上,第46页)
进人21世纪,中国的实力地位有了新的提升。但中国既然要和平发展就需要尽量减少阻力,避免过分张扬,避免把目标引向自己。特别是当前,在中国的崛起已引趁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甚至引起一些国家不安的情况下,更应如此。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已经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的过程之中,但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来看,仍然是西强东弱。因此。中国需要而且能够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国际社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中国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坚持不争霸、永远不称霸的战略选择。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
(本文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