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善论到仁政观

2009-09-28 02:06王吉平
法制与社会 2009年5期
关键词:性善论民本民权

王吉平

摘要孟子的性善论,涵盖了孔子仁义礼智等范畴,具有丰富内涵,是其仁政观的理论基础。孟子主张经济上,制民之产,使民以时,轻徭薄赋;政治上,尊贤使能,宽刑省罚,反对兼并战争;思想上,道德教化,导民以仁,摩民以义。孟子仁政观具有肯定王权主义等缺陷,但是包含了可贵的民本民权思想。

关键词孟子 性善论 仁政观 民本 民权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86-02

一、孟子仁政观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基本含义有两层,一是人性有共性、一般性,“性相近”;二是人性在后天受外力影响和改造可以向不同方向发展,“习相远”。孔子似乎承认人性愿初形态的的同一性,但没有明确论述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孔子之后,孟子侧重于阐释“性相近”,系统提出了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涵盖了孔子仁义礼智等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认为,人刚出生时人性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谓不忍人之心,他解释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规范的萌芽,称为四端。仁义礼智都是善的规范,那么四端,就是善端。因此可以认为,人性本善。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四端之心,是内在自然发生的,与外在功利无关,是纯粹的的伦理之善。四端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

性本善,并不意味着人一生下来就完整地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善德。所谓的善端,是先天的、普遍性的、纯粹的,是指人本性中先天具有趋向仁义礼智的潜质。四端,如能保持和扩充,就能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种美德。人要保持和扩充善端,即所谓养心或养气。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所谓的寡欲,是为挺立新兴,是立其大体、养其大体的消极陈述方式,而积极的陈述方式就是尚志。孟子并不单纯主张仅仅通过后天的寡欲,来返回先天的善性,他也强调尚志。“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社会要有秩序和伦常。在孟子之前,孔子已经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思想,君臣父子关系被认为是统治中不可缺少的“大伦”。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把君臣父子关系依然看作是最根本的二伦,并进一步提出了“人伦”的概念。“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认为“人伦”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二、孟子仁政观的主要内容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不忍人之心就是仁,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孟子说:“仁,人心也。”仁政的基础是以仁心推及他人。“以其所爱所不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于统治者而言,必须是爱民如子,平易近民,与民同乐同忧。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可以说是仁政的最大效果,也是推行仁政的政绩的最高表现。仁政的推行,不外乎是理想政治的实践过程,它既是得民心的最佳良方,亦是与民同乐同忧的具体措施。若能行此不懈,则社会祥和、国泰民安。孟子仁政观的核心,是强调“贤君必恭谦礼下,取于民有制”,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一)经济上,制民之产,使民以时,轻徭薄赋

仁政之始,在于满足民众的需要。孟子认为民众没有恒产,就不会有安分守己的恒心,如果没有恒心,就会违法乱纪,无所不为。主张“制民之产”,“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从善,故民之从也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给民众以恒产,这样老百姓衣食无忧,自然就有恒心,服从国君的统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众生活有保障,才可以引之向善。孟子认为不仅要制民之产,为人君者还应该使民以时,不侵夺民时,使民众他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特别强调减轻农商赋税,减轻民众生活负担。“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

(二)政治上,尊贤使能,宽刑省罚,反对兼并战争

孟子认为仁政的推行,需要惟贤是用,惟能是任。重视臣子在仁政中的作用,认为不用贤则亡,“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主张由有贤能者担任各级官吏,辅佐君主治国理政。他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在孟子看来,人才大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道德情操优秀,但办事能力相对薄弱的贤者;另一类是道德情操微存瑕疵,但办事能力特别出众的能者。对于贤者,应该给予崇高地位,让他们以德感化民众;对于能者,则应给予具体官职,做实际工作,出具体实绩。

孟子也承认法刑的地位,他说:“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邢。”强调“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但是,从仁政观出发,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宽刑省罚。统治者应该缓解民众的痛苦,使民众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致力本业,勤奋工作。

战国时,各国统治者为扩充土地,战争为兵家常事,给民众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孟子从仁政观出发,反对富国强民和战争。他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当然,孟子并不反对仁义之师、仁义之战。但是,他认为春秋无义战,征战都是必须反对的。

(三)思想上,道德教化,导民以仁,摩民以义

孟子认为,即使解决了民众的生活问题,也不能没有教化,好的政治措施不如好的教育更有效。主张在发展生产,维持民众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对民众实行道德教化。他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衷心拥护,善于教化才能得民心,只有教化才能使德教流行于天下。教化之道,主之以仁义,由之以树立道德榜样。通过进行仁义礼智教育,使人的心性和善性得以保持和扩充,使礼仪规范之成为全民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三、孟子仁政观评价

孟子仁政观以其性善论为基础,“不忍人之心”是君主实施仁政的内在动力,这表现了对王权主义的认同。虽然孟子真诚地希望君主能够将这种“不忍人之心”推及他人,但是将仁政的实现建立在统治者的同情上,这是不可靠的,当时的诸侯们不可能去让产、省税、省刑、省兵。但是孟子的仁政观包含了可贵的民本民权思想,在历史上具有人格与道德的影响,对社会思想与政治实践具有一定作用。

(一)孟子仁政观包含着浓厚的民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把儒家固有的“民本”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民心向背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统治者的安危。“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虽然孟子的民本思想立足点是巩固新兴的封建专制制度,有着阶级局限性和消极性,但毕竟是在承认民众生存前提下的带有阶级调和色彩的统治理论。孟子继承了民本思想的优良传统,总结了前代的统治经验,看到了民众的作用和力量,看到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意义,希望民众得到土地,避免战乱侵扰,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这无论从思想史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发展来说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二)孟子仁政观具体阐述了民利,具有历史进步性

孟子仁政观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具体阐述了民利,体现了对民众权利的尊重与满足。孟子主张民生,反对暴政、战争,是基于保护民众的生存权。在君王犯有过错,但又不到推翻其统治程度时,民众有权离开国家,另投明君。“君有过则不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这包含着对民众拥戴权的肯定。既然仁政是统治的合法性理由和根据,那么,在统治者违反了仁政原则后,民众拥有革命权,可以各种方式来罢免君主。民众在政治上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这种权利表现在对官吏的评论上,君主应按民的舆论来选拔或撤除官吏。孟子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对民权的具体阐述,有助于人们提高对民权的认识,具有历史进步性。

(三)孟子仁政观对后来封建统治者施政具有一定影响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其中孟子的思想主张具有特殊的历史影响。虽然在当时由于各诸侯国致力于用武力争夺财富、扩大土地,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统治者采纳,但却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施政的理论基础。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几乎都因为奉行过以民为本、利民、富民的仁政,并制定出合乎仁政的行之有效的相应经济政策而得以实现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夺取政权后几乎都至少在表面上。做出仁政爱民的样子。在历史上民本、仁政思想一次次被肯定,又一次次被否定,但却始终为封建统治者改革弊政、缓解社会矛盾发挥着作用。

注释:

论语·阳货.

孟子·告子上.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尽心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离娄上.

孟子·尽心上.

孟子·万章下.

孟子·梁惠王下.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陆玉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梁涛.“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哲学研究.2007(7).

[5]朱辉宇,姜晶花.以性善为根据的治国路径——从孟子性善论视角解读其仁政论思想.道德与文明.2006(1).

[6]武苗,许丽.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4).

[7]邓易难. 谈《孟子》的仁政思想.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4).

[8]陈如东.孟子仁政学说的民本精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性善论民本民权
村翁
《民权素》“素”义旨辨略
——兼论《民权素》创刊宗旨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