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俗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只有建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实现其价值。民俗舞蹈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风貌、文化心理。在传承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可取代,但地方高校的传承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俗舞蹈地方高校文化传承
原生态民俗舞蹈是人们自发创造的艺术形式,它以身体的动态直接传承和体现了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个多民族社会,五十六个民族的民俗舞蹈绚丽多彩,令人眩目。中国民俗舞蹈的文化传承,其实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传承“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中国文化风格和各民族的审美情趣。
在原始社会中,舞蹈最初的产生来源于一种生命的冲动——对生存的乞求、对明天的祈祷等等。民俗舞蹈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反映了一个地域和民族的风貌、社会文化心理。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种全民族的大型舞蹈,发源于重庆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酉水河流域。它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表现狩猎劳动的,有表现军事战斗的,有表现农业生产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充满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福石城中作锦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起源于劳动,而且在渔猎社会已经产生,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若干世纪舞蹈的总汇。它最初是对动物姿态的模仿,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加工提炼,已经发展成为今天内容丰富、健康、风格独特、形式完美的民族舞蹈。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的土家族聚居寨,均保留有摆手活动的习俗。
民俗舞蹈的传承与“节日性的民俗活动”分不开。每逢新春佳节,土家人吃罢晚饭就扶老携幼,举着灯笼、火把,撑着五彩锦旗,身上披着各种色彩的花被面拥进摆手堂。为了营造热闹气氛,土家人还要鸣铳放炮,在桂树或松柏树上悬挂红灯,树下悬一面大锣,放一面大鼓,由一人敲锣击鼓,大家按照锣鼓的节奏,围绕大树跳起摆手舞。这时,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传承的义务,并在不断积累、加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民俗舞蹈不是他们的“身外之物”,而是他们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我国的民俗舞蹈多是大型的、广场性的、群众广泛集体参与的民俗活动,一般都是农民在农闲时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因此有着群众广泛参加的特点。群体的继承和发展成全了民俗舞蹈的传承,它是民俗舞蹈传承的基础。
民俗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传承过程中积淀下深厚的文化。文化是在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及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发展的。人类创造的文化千姿百态,但是不论古今,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在时间的推移中一成不变。人类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传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被传承的民间舞蹈文化随着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变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渐进。在这种渐进过程中,被传承的舞蹈文化有其固定的部分,又有可以发挥和变革的部分。
“胡乐”、“胡舞”进入中原,加上少数民族“皆习汉风”,从而彼此得到认同并且吸收和渗透。这种相互认同和融合的过程,对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民俗舞蹈的传承正是在这样一种发挥、变革、认同的过程中找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形成了自身的生命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事业的兴起,民俗舞蹈开始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很多地区的文娱、旅游等行业中,民俗舞蹈为其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成为某些人的谋生手段,但这毕竟是少数的民俗舞蹈商业化倾向的表现,而真正原生态的民俗舞蹈只是人们祈福庆丰时的民俗活动,不能成为舞者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来源。这时候,原生态民俗舞蹈的传承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以及实践者。民俗舞蹈与大学生的结合,可以使民俗舞蹈焕发出新的生机,加速与当代文化的融合。民俗舞蹈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舞蹈比赛中,为大学生认识民俗文化,了解各地民俗打开了一个窗口。舞蹈取材和表现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用舞蹈来表现民族文化,让观众通过舞蹈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
在台湾最繁华的街区西门町,有表演传统戏剧的舞台。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民俗舞蹈完全可以融入现代文化,为年轻人接受。民俗舞蹈只有服务于现实生活,才能融入社会文化潮流。也只有这样,民俗舞蹈这颗明珠才能在蜿蜒流淌的历史长河中保存下来。
目前,多数民族院校、音乐学院皆有相关的民俗舞蹈课程设置。民俗舞蹈在高等院校的传承,保证了一部分人精于此类舞蹈,他们可以成为日后此种舞蹈的主要传承者。民俗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的写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心理。社会不断变迁,过去的生活成为历史,建立在民族文化之上的民俗舞蹈也必会有所变化。如今,摆手舞从一种舞蹈演化为综合性娱乐活动,集音乐、舞蹈、健身于一体。
不仅仅是专业的院校,在普通的院校,民俗舞蹈同样有其存在的价值。摆手舞作为一种综合性娱乐活动,以健美操的形式出现在大学校园也未尝不可。这种形式的传承,不仅反映了民俗活动的新变化,也赋予了土家族摆手舞新的意义。通过练习摆手舞,广大学生对土家族民俗更加了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土家族聚集区,摆手舞早已走进课堂,成为早操与课间操的最重要内容。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体育文化专家卢兵认为,从体育学来看,摆手舞与少林、武当武术可以相提并论,少林、武当功夫其实就是动作,放在体育课上就是教材,进入社区就是健身形式。摆手舞与太极一样,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而且易学,适于推广与普及。
民俗舞蹈在高等院校的传承正在发生变化,其它领域的民俗舞蹈传承也在发展。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诸多的民俗舞蹈参加各地的旅游节,或集中在旅游景点表演。今年,恩施来凤原生态摆手舞队参加了上海旅游节的展演。当然,这不是民俗舞蹈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国内大型的旅游景点都有各种类型的民俗舞蹈表演。旅游者在玩乐之余,可以欣赏到非常地道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演出,并与舞者形成互动,对民俗舞蹈的传承大有好处。史学专家夏日新说,摆手舞把很多生产动作编到了舞中,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很有流传与推广价值。突出特色,就能在生态文化旅游中有卖点和看点。
民俗舞蹈在高等院校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局限于民族学院的部分学生,而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土家族摆手舞以健美操的形式进入大学课堂,这种全新的尝试给我们一种启示:民族舞蹈可以融合现代文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根植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俗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俗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因此,民族舞蹈与人类的物质文明乃至精神文明紧密相连。
通过积极倡导民俗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参与,在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重建中寻求社会价值观、伦理观的认同。民俗舞蹈、民俗文化传承的基础是劳动人民,但高等院校的传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为民俗舞蹈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
陈亚芳 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