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9-28 02:06蔡志强刘志群张响芹
大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农村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弱势群体

蔡志强 刘志群 张响芹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处在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呈现的敏感阶段,因此,党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我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的体育工作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即在兼顾人作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微妙关系。除此之外,还需特别注意重视农村体育的和谐发展,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农村体育 弱势群体 民族传统体育

和谐是一个富有哲学意境的词汇,既充满了东方智慧,也具有普世价值,是被东、西方的思想家、哲学家所推崇的社会境界。和谐社会一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追求的理想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1]。体育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天的体育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一种财富基石。体育对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倡导健康、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强大的作用,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理念[2]。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促进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

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同时,人又是体育的基础,人创造了体育,体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并坚持和保证以人为本。要实现体育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观察、分析,它既体现为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反映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在所有这些关系中,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

1.1促进和谐个体的全面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的身体状态,它还包括心理健康的层面。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内心世界对事物认识后所做出的客观反映。表现为人的情感、意志、自制力、适应性、果敢性、坚毅性、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理机能[3]。

随着社会生产化程度越来越高,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同时,人们的工作环境却是在逐渐优化,这导致了人们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缺少必要的体力支出;与此同时,由于激烈竞争的存在,生存成本的激增,精神压力却在无形中增大,而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的机会和环境,提供一种宣泄的渠道,可以平衡人们心理,调节社会矛盾,使人们更加轻松,精神饱满地去从事各项社会工作。

1.2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随着分工体系的不断细化,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社会交往被严重的间接化,人际关系也越来越趋于淡化。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喜欢体育锻炼的人一般心胸比较豁达,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亲和力等都比较强。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带来的是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形势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求在法律的规范下体现公平与公正,在永不言弃的竞争中学会团队的协作。通过亿万个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和谐来保证整个和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3体育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对自然的崇拜与依赖。儒学中认为“与天地合德”才是人的终极关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认知关系,还有一种生命的情感联系、价值联系[4]。体育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体育让人们重新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让人们充分领略自然之美、人类之美。通过体育,人们得以抒发本性、展示个性,体育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紧张关系的缓冲器、润滑剂、减压阀。此外,当今,空气、水源污染严重,全球性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爆发,这种回归能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然规律的重要,认识到不能再以自我为中心对自然肆意破坏。

1.4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以人际和谐为核心、以政治、经济、文化和谐为保障的互相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胡锦涛书记把民主法治、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概括为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体育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5]。

经济方面,我国的体育已由纯福利和纯消费的事业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新型产业,体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效能使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个全新的增长点;政治方面,体育能够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能够有效促进国家内部政治的安定,能够促进国家外部政治的和谐;文化方面,体育文化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必将进一步被彰显出来。

2、体育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2.1重视农村体育的和谐发展

农民目前仍然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育,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农民体育意识错位,锻炼热情不高;农村体育场馆建设落后;农民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不和谐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无病就是健康,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导致“健康意识”、“体育意识”的淡漠;其次是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城乡二元制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在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体制与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农民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民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文化生活及政府的公共资源支出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差别悬殊。要正确引导农村体育的和谐发展就要切实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打破“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进一步保证农民增收,建立农村保障体系,加强政府对农村体育的扶植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体育运动,增强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农民终身体育的意识。

2.2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

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贫困、受排斥等。弱势群体的具体构成大体上说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体育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从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出发,所以,在此进程中要对弱势群体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

现阶段,我国对儿童及老年人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保障力度不够;下岗、失业及一部分社会低保成员的体育参与意识落后;人们对残奥会、特奥会的淡漠反应出整个社会对这一群体的体育参与关注程度不够;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却生活在主流城市文化的边缘,几乎没有任何体育运动锻炼的机会。所有这一切都说明,虽然整个社会的体育锻炼意识在增强,体育文化氛围日益高涨,但是就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军事战斗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包括以武术为基本内容的各种养生、健身及娱乐等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6]。“民族传统体育”亦指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居多且地域性和民族色彩不明显,而各个少数民族则在地域上聚居且民族特色鲜明。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凝聚民心”功能表现最为突出。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民族传统体育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适应性普及性强;民族传统体育扩大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在交流往来中实现性格互补,取各家所长补己所短,在交流往来中实现共同进步。此外,要特别注意,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警惕邪教、异端邪说的破坏,要抵制少数民族团结的破坏分子的滋扰,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中华。

综上所述,树立科学体育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外,要高度重视农村体育的发展,重视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持与发扬。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促进措施,体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陈宝珠.发展休闲体育构建和谐社会[J].体育文化导刊,2007(6).

[3]常伟,商勇.发挥体育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12) .

[4]许娇,于可红.从社会学视角看休闲体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6(12).

[5]梁廷方.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12).

[6]李化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青海民族研究,2006(7).

作者:

蔡志强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助教

刘志群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张响芹廊坊市第七中学体育组

猜你喜欢
农村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弱势群体
农民体育场地需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
构建鞍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