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滨
摘要:申论作为国考,是选拔国家公务员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考试形式,也是当今竞争力最大的考试之一。它主要涵括为四个环节:材料的阅读、要点的概括、对策的提出、观点的论证。因此对于申论写作要领的探析,为应试者掌握其要领,以不变应万变,游刃有余的徜徉于申论考试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申论 写作 要领
申论写作是一个动态的完整过程,主要包括:材料的阅读、要点的概括,对策的提出,观点的论证四个环节。其中每一个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孪生体”,互相依赖。下面就申论考试的四环节谈谈其写作要领。
一、咀嚼、消化背景材料
阅读材料是申论考试的第一扇门,是后继其它环节的奠基石和根据,在申论考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材料的阅读要注意以下问题:
1.留足时间,吃透背景材料。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也作出作答的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这都明确地告诉学生对材料的阅读须舍得“投资”时间,而不少的应试者觉得这样投入的“成本”过高,往往在蜻蜓点水式的略读,对材料囫囵吞枣的情况就急于下笔去概括主题,提对策,进行论证。这样的结果多是造成后面的三个环节成了离根之本,“空中楼阁”式泛谈。如2007年国家申论试卷第三题:解释“存量土地”的含义。有的考生认为“存量土地”就是城市为了未来的发展需要,通过规划预留下来的土地。显然,应试者的作答与材料脱节,只是单纯从字面上去谈。联系上下文,解释“存量土地”应从其特征、归属、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作答。梳理材料后就自然得出“存量土地”的正确含义:由于地方政府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土地利用措施不当等原因,不合理占用而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的城市建设用地。所以,应试者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花充裕的时间在材料的阅读上,做到对材料“胸中有竹”,准确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切忌“不识庐山真面目”就草率作答。
2. 掌握阅读材料方法。申论考试中的材料与平时阅读的文章有所区别,多是出些拼凑而成的“半成品”,或是诸多“信息”组合成的杂糅文。这些材料无论是陈述还是议论,是说明还是分析,都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和庞杂性的特点。如何在“金子”与“泥沙”的资料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应试者必须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方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具体要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义寻其脉、篇会其旨”。即在阅读的时候,要弄清每个字词在句中、在篇中的确切含义;在材料的语流中要理解句子,做到句句融会贯通,把握每一句用意。弄清材料间的脉络,弄清全篇材料语言的内部联系,包括段落层次之间、段落层次与材料整体构思之间的联系。同时,边读还应适当的在关键位置给与批注,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要点,不要摘了西瓜丢玉米。此外,灵活运用材料的例证段、总结段、点评段、文眼、中心句也是有效把握问题核心的捷径。
3.研读材料,把握重点。考试中所给的材料,要么反映某个核心的问题,要么是某个问题下衍生几个问题。从内容上看,申论测试的材料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材料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有一定影响而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第二种,材料是围绕某些热点组装而成。每个材料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传播某种思想,或反驳某种观点……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陈述,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去展开的,所以考生一定要擦亮自己的“慧眼”,透过表层的材料,寻根溯本,挖掘其内在的含义,把脉好准。
二、审清题目,概括要点
概括要点是申论的第二个重要步骤,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概括问题就预示着方案的“出炉”,缺少这一环节,后面的写作便无从下笔。在概括要点环节上,应试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清题干,按要求作答。例如,同是要概括,但是由于材料性质的不同,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些是综合性的,如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主要内容”等。有些则是单方面的,如概括措施、方法等,所以需辨清题旨要求概括的是什么。前者应当分清“问题”、“内容”的差别,一字之差,侧重点却不一样。“问题”重在提炼归纳,“内容”则可以是几个方面的叠加。此外,“概括”与“概述”也应区别,“概括”的特点是“括”,“概述”的特点在“述”,含陈述的意思在里面,字数也应多些。纵观近几年应试者答题,不少考生由于忽视答题要求,张冠李戴,或将“主要问题”答成“主要内容”,或将“主要内容”答成“主要问题”。由于本末倒置,往往事倍功半。
2.紧扣材料,抓住要害。申论给出的材料往往复杂纷呈,应试者就得正确的去粗取精,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正确的辨析出哪些是主要的问题,哪些是次要的问题。以2005年国家申论考试试题为例,资料出现最高频率的词语是“看病”、“难”、“贵”,资料中又列举了大量数据和事例说明,通过对材料的层层剥笋,我们不难发现,材料集中反映的就是医疗费的高昂造成老百姓看病难。
3.忠于材料,全面准确。应试者努力做到主要内容不遗漏,次要内容适当的穿插交错,通过语言的组织使其凝练成条理清晰、内容完整的小短文。同时,还应以点(材料)覆面,借题发挥适当的延伸到社会与之相关的方面,提纲挈领体现材料的精髓,提升对问题认识的高度。
三、找出症结,对症下药
1. 找准身份,定位作答。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看清申论要求,看命题者给考上设置了一个什么身份,对号入座按设定的“虚拟身份”提出解决的方案,这直接的关系到答题的质量。如2008年材料6就要求考生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某学校C主编提出的反对意见作出答复。这就要求应试者要站在主管部门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酝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当然有时候它并不明确的指出具体的身份,如2007年山东省申论试题: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基层干部“跑款”渐成风。对此,有人认为该“跑”,有的人坚决反对。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里的身份比较模糊,应试者可以是以一个上级政府机关负责人的身份,也可以虚拟为一个调查研究员。总之,所处的位置不同,其观察的角度也存有差异性,说话的口吻自然也要以自己的“虚拟身份”相符。
2. 针对问题,量身裁衣,提合理方案。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离不开前面对材料的准确概括。如果说前面的概括是对材料的“入乎其内”,那么对症下药就是要“出乎其外”了。唯有这样才能纵观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拟良方。如2008年一则反映我国粮食生产问题的材料,拟写方案的的思路可以这样考虑:1.我国粮食生产目前存在什么问题?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有:农田保护意识淡薄,违规占用农田,农产品价格不高,而农药、化肥等价位却上涨,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2.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方案:提高农民对农田重要性意识培养,取缔违法占用农田行为,合理利用保护好耕地,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开发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监控化肥等农资产品的价格,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3.对策方案要有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是指提出的方针、策略确实是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它应具备有四个基本的要素:其一,“问题”要明确“归口”,要有直接能“解决”问题的机构或部门去执行落实;其二,要有解决问题的详细步骤、方法;其三,要考虑到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其四,遵循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收益的最大化。以上四点是密切联系的链环,在策略的拟定时应通盘考虑,切忌脱离实际,形而上学的夸夸其谈。
4.突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是面面俱到,“马拉松式”长谈,而应是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言简意赅。如2008年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申论考试试题:分析资料9、10,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那些启示?[1]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启示应有以下几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以水电开发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环境与发展并重。同时还要指明方案的实施部门,明确由那些具体的政府部门或行政机构去操作的具体措施。既要有长远的目标又要有近期的目标,循序渐进,谨防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此外,还需点明限制的条件,全面的考虑到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主客观因素的阻碍。
四、纵横思辨,精辟论证
申论考试的论证阶段,实质是对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自己基本观点和看法,并对此进行论证。这是申论考试的“压轴”环节,可以说是画龙点睛的关键一笔。
1.拟好标题,整装待发。古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标题就是文章的“旗帜”,传达文章的主旨、内容和意蕴,它可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拟题的总体要求是醒目舒畅。具体要求是准确、形象、简洁。[2]⑴“准确”,即标题要与文章的内容或材料一致,切忌题文泾渭分明,毫无瓜葛。材料作文或抓中心话题或利用关键词,如对材料把握不够,可拟非论点题目,例“由……所感、“从……谈起”等。⑵“形象”,比喻、典故等化用,使人阅之如浴春风,富有感染力。如《向囤地大声说“不”》、《药者,患者之“父母”也》等。⑶“简洁”,写文章要求言简义丰,拟题亦然,力求一字传神,字字珠玑。如2007年申论的题目是《命脉》、2008年申论的题目是《人与自然》。
2.抓问题要领,立鲜明论点。申论考试的议论部分就是要求应试者就所给材料反映的问题进行论述。这就决定了应试者观点的产生必须源于材料。因此,应试者要透过材料的表象揭示出主要的问题,表明自己观点,从而确立中心论点。那如何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独辟蹊径,傲居群雄?首先,要忠于材料,以敏锐的眼力纵深探究,挖掘材料深层的思想意义并作出精练概括。其二,立足材料,广泛联系社会现实,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三,论点要正确、鲜明、精辟、新颖,合乎客观规律和社会大众心理。
3.掌握写作基本结构,写出规范合体的议论文。古语云:“体无定式”, “大体须有”,即文章结构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框架,但多变中又具有一般的规律。有研究者经过分析整理,研究出了专门针对材料议论文的“九步结构法”: [3]
⑴概引材料⑵略作分析⑶提出论点
⑷道理论证⑸举例论证⑹对比论证
⑺联系实际⑻深化中心⑼发出号召
不难发现,“九步结构法”实际就是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曲的延伸演绎。我们按议论文序论、本论和结论的结构分析,就可以看出其写作思路。
序论(1-3):概引材料,略作分析,提出论点。序论部分主要任务是简洁明了的将议论的问题和论点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对所阐述的事物有全貌的认识。文章要开好头,正如高尔基所说:“(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开头的写作,力求短、快、靓,迅速吸引读者眼球。
本论(4—6):摆事实,讲道理,正面论证和反驳有机结合起来。本论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骨。论点是解决“需要说明什么”,本论就是通过论据(用什么来证明)去证明论点的正确或是反驳谬论的错误。写作时一要注意选择典型、新颖材料为论据,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二要运用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去看问题,实事求是。三是注意言语的措词,力求语言的诙谐技巧、形象活泼,情理并具,文质兼美。
结论(7-9):联系实际,深化主旨,发出号召。结论常见的写法有⑴总结提升,卒章显志⑵呼应开头,画龙点睛⑶提出问题,引起注意⑷展望未来,踌躇满志⑸拟良方,对症下药。
4.重视“整体”设计。这里的“设计”是指对论文的整篇形象的包装,包括段落、卷面、格式、字数等。段落相宜、层次清晰,整洁清晰的卷面,严密紧凑的格式,工整隽秀的字迹,恰到好处的字数,这些都为论文的整体形象披上了漂亮的“外衣”,让我们评委赏心悦目,对提高应试者的成绩是尤为重要的。
“材料的阅读、要点的概括、对策的提出、观点的论证”四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链。申论考试作为国考,是在平等舞台上真才实学的大比拼,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如果将写作要领比喻为“武功秘籍”,拥有了要领,并不能说明你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唯有将之多在平常中磨枪砺战,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能真正的融会贯通,在应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注释:
[1]王学胜.2008年国考申论真题解析.阅读与写作.2009年第5期
[2]http://www.gwyks.com/article/22715/
[3]李仪英.谈申论的写作.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05页
作者简介:
吴滨,广西防城港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写作学研究。